一、以趣激疑,巧妙釋疑
我國歷代教育學家曾有過精辟的論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早在南宋時期,陸九淵就指出“為學患無疑”。強烈的釋疑欲望是學生積極思考的內在動力,由存疑到釋疑的過程,就是學生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深入思考、探究、綜合推理,運用已有的知識去獲得新知識的過程。這對增進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所起的作用,不是教師的分析、講解所能代替的。
我在講述高中必修模塊2第3章第1節“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的時候,就盡量地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實驗中包括兩個小實驗,我只給學生講述了科學家當時的探究思路、想解決的問題、選用T2噬菌體的原因以及一些背景資料,例如,僅蛋白質分子中含有硫,磷幾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目的是為后面學生發現問題做好鋪墊。然后,讓學生認真地去看這個實驗,并暗示,在課本所描述的這個實驗里面,存在一些問題,看哪個同學能把它找出來,允許討論。過了一會,學生果真提出了不少問題,例如,1.第一個實驗離心后沉淀物的反射性為什么是很低,而不是沒有?2.第二個實驗離心后上清液的放射性為什么是很低,而不是沒有?3.為什么第一個實驗得到的沉淀物(DNA)全部是藍色,而第二個實驗得到的沉淀物(DNA)卻既有藍色又有紅色?4.為什么離心后T2噬菌體顆粒較輕,而被感染的大腸桿菌較重?看到他們能提出這么多問題,我喜出望外,因為這意味著他們認真觀察了、思考了、分析了。接下來就是如何引導學生釋疑了。有人認為,教師就是要把學生學習過程這一崎嶇的攀登之路化為平坦之途,因此,釋疑時總是力求講全、講透、講細,使學生“心明如鏡”。這樣,人為地把一些知識的“棱角”磨平了。我認為這對學生是十分有害的。釋疑,應有“走馬觀花”與“下馬觀花”甚至“動手摘花”之別。一個高明的教師不但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授予他們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至于知識的海洋則由他們自己去遨游。這乃所謂“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見魚鱉,其尤深者觀蛟龍”。使釋疑的過程既不脫離教學的雙方實際,又考慮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長期如此以趣激疑,巧妙釋疑,學生的探究思維一定會得到強化和提高。
二、讓學生大膽作出假設,培養創新精神
拓展中學生的創造力主要不是要求每個學生都去搞發明創造,而是要求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我認為,探索就是一種很好的創造性學習。探索的真正意圖不僅在于掌握生物學知識本身,也在于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讓他們親身體會到科學家是如何困惑于問題、如何假設問題的“答案”、考慮從哪些途徑去解決問題,并以此漸漸地養成探究的態度、方法和思維品質的。
高中必修模塊2第6章第2節“基因工程及其應用”這節知識,如果照本宣科地講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驟,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都是很表面的,即使記住了,也只是死記硬背,不求甚解 高考。為了讓學生透徹理解基因技術,我是這樣處理的:1.首先回顧上節課中的雜交育種、誘變育種以及一些傳統的育種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種生物中進行,有沒有什么方法能夠實現不同種生物之間的繁殖呢?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有些學生能想出植物的嫁接。2.繼續引導學生:嫁接后的植物所得到的果實與接穗親本的性狀是完全一樣的,但如果我只想要某個物種的某個優點,而不是全部的時候,又怎么辦呢?讓學生去討論、去設想,學生就會想出很多方法,比如基因雜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轉移等等。他們想到這些,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因為這意味著學生們已領悟到了科學家們當時為什么要創造基因工程這個技術和他們想解決什么問題。在這個基礎上,我再要求學生大膽地假設、設計,如何完成這個基因的“嫁接”技術。學生即便講得不是十分好,也會想出很多方法,當他們十分想知道正確答案的時候,再讓他們閱讀課本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驟示意圖,那時他們的記憶會更加深刻。我覺得這樣處理,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還能培養學生大膽作出假設和創新的科學精神。
三、恰當的類比可幫助理解
高中生物中許多知識點都是很抽象的,很多生理過程無法用肉眼來觀察,學生無法形成具體的直觀的經驗,所以很多抽象的知識需要轉化成形象的或與學生的生活貼近的知識來講,這就可以用類比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例如在初中階段,學生對反射弧的學習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而在高中必修模塊1第1章第1節中為了說明“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這個知識點的時候,課本中舉了四個實例,其中實例3是“縮手反射的結構基礎”,很多學生對縮手反射的原理和過程本不太明白,如果我要他們進一步去理解縮手反射與細胞的關系,等于讓他們死記硬背。于是,我就利用一個學生很熟悉的例子去進行類比,那就是:打一篇文章時,要通過掃描儀掃進電腦,然后通過電腦控制打印機,把這篇文章打印出來。其中,掃描儀相當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掃描儀與電腦相連的線相當于傳入神經元;電腦的CPU相當于中間神經元;電腦與打印機之間相連的線相當于傳出神經元;打印機相當于效應器。這樣一類比,學生對縮手反射的原理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然后再進一步分析每個結構都是由細胞構成,都離不開細胞。類比這種教學方法我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是經常用到的,并且效果十分好,接觸多了,學生從中也學會了當遇到抽象知識的時候運用類比的方法來幫助理解。
教師如何利用好生物課堂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具有創造力的新型人才,是我們生物教師面臨的挑戰。教學作為一門藝術,要不斷去完善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74286.html
相關閱讀:少揭“傷疤”,多貼“膏藥”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
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
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