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我國首次完成房顫冷凍消融手術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記憶方法網

9月12日,一種名為“冷凍球囊導管消融治療”的房顫治療新技術率先在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醫院得到成功應用。兩名房顫患者接受了冷凍消融術,手術過程順利。

冷凍消融是研究人員繼射頻消融之后發明的心律失常治療新技術。其原理是通過液態制冷劑的吸熱蒸發,帶走組織熱量,使目標消融部位溫度降低,異常電生理的細胞組織遭到破壞,從而減除心律失常的風險。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主任委員、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醫院內科管委會主任、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張澍表示,兩例房顫冷凍消融手術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了房顫治療新紀元。張澍說,國外大量臨床數據顯示,和傳統射頻消融相比,冷凍消融更易于醫生操作,縮短了手術時間,治療有效性高,并減少血栓等嚴重并發癥,降低患者疼痛度。

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教授馬堅介紹了此次接受手術的患者杜某和張某的情況。兩位患者年齡分別為58歲和49歲,患有陣發性房顫數年,接受多種抗心律失常藥治療但無效。術前CT檢查標明左心房擴大。術中,患者處于深度睡眠狀態,醫生采用28毫米冷凍消融球囊導管,分別對每例患者的四根肺靜脈進行1至3次長達5分鐘的消融,消融最低溫度在零下40℃至零下56℃之間。兩例手術歷時分別是120分鐘和90分鐘。術中未發生膈肌麻痹等并發癥。

德國專家歐陽非凡教授表示,冷凍球囊導管消融已在歐美等25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個中心應用,積累了超過3萬個患者的臨床使用經驗,在中國一定會有較為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據悉,房顫是一類危害較大的心律失常,我國現有600萬至800萬房顫患者,而房顫患者發生腦卒中的風險是正常人的5倍,傳統的非藥物治療房顫手段主要是導管射頻消融。

張澍指出,我國應積極探索和應用創新的冷凍球囊導管消融技術,讓廣大中國房顫患者早日受益于這一新療法,同時也要開展相關的臨床研究和實踐。未來的臨床研究包括長期安全性、療效、風險效益比的評價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778201.html

相關閱讀: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
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
少揭“傷疤”,多貼“膏藥”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