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位于赤水河中游,春秋時建有習國。紅軍長征時,土城歸屬于赤水縣,現今歸屬于習水縣。
遵義會議結束后,紅軍繼續北上,行至黔北一帶。按照計劃,紅軍需北渡長江,與川陜地區的紅四方面軍會合,在國民黨軍相對薄弱的地區,建立川陜、川西革命根據地。
至1935年1月遵義會議之后,雖然紅軍開始糾正此前三個月的戰術失誤,但兵力已經受到嚴重打擊,只剩下3.7萬人。與此同時,國民黨軍見到紅軍渡過烏江、占領遵義,已是非常震驚。蔣介石調派了川軍、黔軍、滇軍、湘軍及部分中央軍,共約40萬兵力,將紅軍暫時包圍在了黔北一帶。如果不能跳出這個包圍圈,長征的紅軍便遭滅頂之災。
進駐土城鎮
1935年1月19日,中央紅軍從遵義一帶分三路向西行軍,朝著赤水河挺近,欲進入川南,北渡長江。而此時,國民黨中央軍薛岳兵團周渾元、吳奇偉兩個縱隊共8個師,黔軍王家烈部的三個師,川軍的十多個旅向紅軍包圍而來。
紅軍中央縱隊于1月27日抵達黔北重鎮土城鎮,當時前方先頭部隊紅一軍團在赤水縣城附近的黃陂洞、復興場與川軍遭遇,展開激戰,前進受阻。后面川軍卻緊緊追來。是繼續趕路,還是給追擊的敵人以迎頭痛擊?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伯承等紅軍領導人展開商議。
在土城鎮5公里,有一處山地名為青杠坡,周邊群峰相連,僅有一條十余里的山道與外界聯系,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青杠坡合圍夾擊敵人,打掉他們的囂張氣焰,為北渡長江創造有利條件。"中央軍委做出了決定。
補白
這里有一條"女紅軍街"
走進土城,距紅軍一渡赤水的碼頭不遠,有一條百米長的老街。老街寬丈許,石板鋪路。兩側的木板樓以層層青瓦覆頂,格柵窗戶、木板門雖經整修,依然保持了古樸。這些老木板樓分成了數十間,每間房門前都掛著標示牌:賀子珍舊居、鄧穎超舊居……一個個名字如雷貫耳。1935年1月24日,紅一軍團攻占土城,紅軍指戰員在土城駐留6天。紅軍中央總隊休養連蔡暢、鄧穎超、賀子珍、曾玉、劉群先、金維映等29位女紅軍駐扎于此。因此土城人民把這條街稱為"女紅軍街"。
中國女紅軍紀念館的講解員說,這些女紅軍們,許多人或身體有病,或懷有身孕,行動起來極其困難。除了幾個身體不好的老大姐,其余的人還要照顧傷員、宣傳群眾、尋找民夫、分派擔架……有時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此外,她們還要留在隊伍后面做收容工作,幫助掉隊的傷病員背行李。有好多次,敵人的子彈在身前身后呼嘯,她們也沒有扔下一個傷員。盡管她們是非戰斗部隊,可一點也不比戰斗部隊輕松。據老人們回憶,當年來到土城古鎮的女紅軍們,曾在鎮上的文昌宮搞了一次大型演出,宣傳紅軍的主張。有上百的青年看了演出后十分激動,當場報名參加了紅軍。
血戰青杠坡
青杠坡的主峰白馬山與蓮花山對峙,形成一個葫蘆狀,貓貓巖、鳳凰嘴、寒棚坳、狗耳坳群峰相連,犬牙交錯,是土城北面的天然屏障。由于川軍對紅軍作戰意圖有所察覺,搶先占領了一些制高點并構筑陣地,使得紅軍計劃的伏擊戰變成了仰攻戰。1月28日凌晨,戰斗打響。紅三軍團和五軍團向青杠坡北端營盤頂的川軍發起沖鋒,在營盤頂這個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的山頂陣地上,激烈搏殺。紅軍經過數十次沖鋒,終于攻下營盤頂,向永安寺推進。
永安寺的戰斗更加激烈。川軍潘佐旅早已趕到增援,迅速突破了紅五軍團的陣地,直逼紅軍軍委指揮部。形勢已萬分危急。在此緊急時刻,朱德提出親自上前線指揮作戰,毛澤東沒有答應。朱德把帽子一脫,大聲說:"只要紅軍勝利,區區一個朱德又何惜!敵人的槍是打不中朱德的!"
朱德、劉伯承上了前線,毛澤東急令紅一軍團火速回援,同時命令干部團急赴前線,發起沖鋒。紅一軍團2師跑步回援后,紅軍才突破了川軍的青杠坡中心陣地。直到這時,紅軍才意識到敵軍兵力遠遠超出戰前估計。更可怕的是,川軍增援部隊正源源不斷地奔來。
不能這么打下去了。下午5點,中共中央在土城召開了政治局成員和軍委負責人緊急會議。會議決定,為保存實力,變被動為主動,紅軍立即輕裝,從土城一帶西渡赤水河,向川南前進。1月29日凌晨3點,朱德下達了渡過赤水河的行動命令。中央紅軍分左右兩路同時渡河,進入川南古藺縣境內。這就是紅軍一渡赤水。
情報有失誤
這場戰斗,紅軍傷亡很大,犧牲約兩千人。土城之戰的失利原因,80年來一直有學者研究。情報工作的失誤,被認定為原因之一。戰斗發起前,中央軍委根據相關情報,判斷敵人約四個團,紅軍與敵軍的兵力對比是4比1,有明顯優勢。但實際情況相差甚遠,敵軍是6個團上萬人。有一種說法是,破譯敵軍電報有誤,時任軍委總部作戰參謀的孔石泉曾有這樣的回憶:"我們在土城那一仗沒有打好,因為對敵人估計不足。敵人發的報我們收到了,但把'旅'翻譯成了'團',因此估計敵人是兩個團的兵力。"一字之差,讓紅軍陷入危險境地。此外,紅軍有些輕敵,認為川軍和不堪一擊的黔軍相差無幾,但紅軍土城之戰面對的川軍郭勛祺的模范師,是劉湘手下的一支精銳部隊,極具戰斗力。
補白
"我死后一定要葬在青杠坡"
土城古鎮的老街上,有家開業不久的小商鋪。這是在青杠坡戰斗中受傷后掉隊的老紅軍何木林的故居。1979年,何木林去世。"我公公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死后葬在青杠坡。"何木林兒媳婦林成英說。
何木林是江西會昌人,1929年加入紅軍。何木林隨紅軍長征到了貴北,在青杠坡戰斗中,身為班長的何木林,被子彈打傷左側大腿,與當場犧牲的戰友們一起倒在了土山前。也許是當時他已昏迷,而清理戰場的人并沒有看到,其實他還活著。直到第二天,兩個小孩子跑到戰場上撿拾子彈殼玩耍,才發現了在死人堆里一息尚存的何木林。
孩子們回家叫來了大人。由于當時情況復雜,居民們沒敢把受傷的何木林帶回鎮上,悄悄把他抬到了附近一處山洞里,休養了一段時間,這期間何木林依靠居民們送來的飯菜維持生命。情況穩定下來后,他來到了土城鎮上,拖著殘疾的腿,叫賣糖果食品為生,成了土城的一個普通居民。幾年后,他在此成家立業。
林成英介紹,1949年后,政府對老紅軍有糧食補貼與醫療補貼,但是何木林卻以國家處于艱難時期為由,堅持不接受政府的救助。1979年,何木林因病去世。去世前,他再三叮囑一定要將他葬在青杠坡。"他說那里有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然而當時正值三伏天,且通往青杠坡的路尚未修好,他們只好將其葬在獅子溝的集體公墓。直到2019年,政府在青杠坡修建烈士陵園,何木林的尸骨才如愿遷到了青杠坡烈士陵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60128.html
相關閱讀: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