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在日本人眼里的中國三個半軍事家指的是誰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軍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三個半軍事家”指的是哪三個半?20世紀30年代,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后,在日本人當中盛傳中國有三個半軍事家:曾任北洋政府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袁世凱總統府一等參議、黎元洪總統府顧問、直系軍閥吳佩孚和孫傳芳部總參謀長,時任蔣介石特使、國民政府陸軍大學代理校長的蔣百里排第一;時任國民黨蔣介石的參謀長、陸軍大學校長楊杰排第二;時任桂系軍閥的參謀長、民國訓練總監、“小諸葛”白崇禧排第三,他剛巧曾經是保定軍校蔣百里校長的學生;時任紅軍參謀長、紅軍大學校長劉伯承因為瞎了一只眼睛,算半個。

日本人為何這么說,為何在將星云集、才俊無數的中國軍事家里只推崇這“三個半”其實是4位?那今天本文就來簡單分析一下這四人的過人之處和豐功偉績,他們是如何因為軍事生涯顯赫和軍事學術廣為流傳而受到人們推崇的,是怎么令自負傲慢、很少佩服人的“東洋鬼子”折腰的?畢竟,讓敵人贊美你,那是不簡單的。

1、蔣百里:他是軍事理論家而非軍事指揮家,但其影響和作用不亞于任何將帥

蔣百里(1882-1938年),原名蔣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寧人,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岳父,民國陸軍上將,中國近代著名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家學淵源,早年時代接受了很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國學深厚。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失敗深深刺通了他,經常手捧《普天忠憤集》挑燈夜讀,讀至熱血沸騰處放聲痛哭,淚如雨下,立誓為國效命。

1898年戊戌變法時考中秀才,受維新思想影響,饑渴地閱讀新書。1900年到杭州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深造,同學中有錢學森之父錢均夫等人。翌年東渡扶桑,留學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第三期(此前在成城初級軍事學堂),光緒卅一年(1905)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與蔡鍔、張孝準并稱為“中國三杰”,日后三人都成為非凡人物。

當時中國留日學生已達3000人左右,大多思想激進,傾向革命。蔣百里當選為中國留日學生大會干事,并組織“浙江同鄉會”,又于1903年2月創辦大型綜合性月刊《浙江潮》,影響甚大,魯迅、章太炎等人亦為其撰稿。蔣氏自己所寫的《發刊詞》、《國魂篇》、《民族主義論》等文,宣揚民主革命,提倡民族精神,立論獨到,條理清晰,文辭流暢,感情奔放,頗類梁啟超文筆;而他傾向革命,又不同于梁氏的改良主義,頗受讀者注意。(因在此期間蔣氏結識了戊戌后亡命東瀛的梁氏,并執弟子禮。)

1906年,蔣百里應滿清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所聘,為東北新軍督練公所總參議,籌建新軍。趙曾專折奏保蔣氏為“特異人才,可以大用”。隨后被公派至德國研習軍事,成為興登堡將軍(后為德國總統)下屬連長。1910年回國任京都禁衛軍管帶,在沈陽“以二品頂戴任用”。這一年他不過28歲,但在同齡人中已鋒芒畢露,聲望無兩。1911年武昌起義后潛回南方,任浙江都督府參謀長。民國成立,又調任陸軍部高等顧問。1912年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首任校長,學生中有未來名將白崇禧、陳銘樞、唐生智、方聲濤、劉文島、張治中、陳誠等。斯時便已與廣東李浴日、云南楊杰同為中國軍事學巨擘,馳名海內外。

1913年6月18日,在保定軍校,凌晨5點,天剛灰亮,校長蔣百里就召集全校兩千余名師生緊急訓話。他身著黃呢軍服,腰掛長柄佩刀,足蹬锃亮馬靴,站在尚武堂石階上,一臉沉痛:“初到本校我曾宣誓,我要你們做的事你們必須辦到,你們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須辦到。你們辦不到我要責罰你們,我辦不到我也要責罰我自己,F在看來我未能盡責……你們要鼓起勇氣擔當中國未來的大任!”

隨后,蔣百里竟掏出手槍,瞄準自己胸部偏左的地方猛開了一槍。

奇人必有奇運,蔣百里竟奇跡般生還,并與養病期間看護他的日本女子佐藤屋登相好;后者最終成為他的第二任妻子,改名蔣左梅,并于其祖國徹底決裂。

蔣百里此次自殺的緣由眾說紛紜,有說是憤于軍校學風浮躁,有說是向陸軍部請求撥款未果,也有說是對中國當時軍界及政界之絕望。不論何種說法都只能部分成立。蔣氏自殺,最大原因是他的驕傲。自殺者往往是最驕傲者,懦夫不敢也不配自殺。

同年蔣百里兼任袁世凱總統府一等參議。1916年袁氏稱帝,蔣氏入川佐老同學蔡鍔討袁。袁氏死后,又陪蔡氏去日本就醫,旋即為之料理喪事。1917年回國,任黎元洪總統府顧問,開始首次撰寫軍事論著《孫子新釋》、《軍事常識》等,出版后成為保定軍校教材。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與梁啟超等一起去歐洲考察。次年春回國,正值國內提倡新文化,一時如風起云涌。梁氏深感于歐洲的文藝復興,決心放棄政治生涯,全力從事新文化運動。蔣氏積極參與,成了梁氏最得力的助手,號稱“智囊”。他不僅出主意,更著書立說,主持“讀書俱樂部”、“共學社”等團體,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戰將之一。

1920年蔣百里當選浙江省議會議員,參與浙江、湖南省憲起草工作,支持“聯省自治”;又主編《改造》雜志,其影響力僅次于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期間寫了不少關于聯省自治與社會主義的文章;毛澤東當時也致力倡導“湖南省自治”,也許正是受其影響。

次年,蔣百里將歐洲考察的成果寫成一本《歐洲文藝復興史》;梁啟超為之作序,下筆不能自休,竟寫了5萬多字,跟原書的字數差不多了,只好另作短序。后來梁氏將這篇長序改寫、充實,取名《清代學術概論》,反過來又請蔣氏作序——此事可算民國學術界一大佳話。

1923年蔣百里心血來潮,文藝精神奮發,同胡適組織新月社,并同徐志摩結為至交。幾年后蔣氏被蔣介石關進監獄,感情充沛、容易激動的徐氏還背起鋪蓋,喊著要進去陪他一同坐牢。

1925年蔣百里再度出山,任吳佩孚部總參謀長;因吳不“討奉”而辭職,去上海投孫傳芳。1929年支持湘軍將領唐生智起兵“倒蔣”(蔣百里曾勸說唐氏率軍投入國民革命軍),翌年入獄;稍后兩個姓蔣的同宗達成和解。1933年奉蔣介石之命再赴日本考察,便很早就預知到中日大戰不可避免,擬定多種國防計劃,呼吁國民政府備戰。1935年任軍事委員會高級顧問。

來年赴歐美考察,回國后倡議發展空軍(中國最早關于空軍構建的思想,卻是來自陸軍出身的他)。1937年9月以蔣介石特使身份出訪意、德等國,回國后發表《日本人》及《抗戰基本觀念》,斷定日本必敗,中國必勝。1938年8月代理陸軍大學校長。

蔣百里對日本人的軍事評價不高,但他后半生和日本結緣不少。他是國民政府對日作戰計劃的主要設計者,他于1937年編著的《國防論》出版后曾轟動一時,書中第一次提出抗日持久戰的軍事理論,成為整個二戰期間中國軍隊的戰略指導依據,在日后一定程度地影響了白崇禧等多人。在這部讓他耗盡心血的千鈞之作的扉頁上,老將軍飽含深情地寫下了這樣的字句:“萬語千言,只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八年抗戰的戰場上,無數蔣將軍在保定軍官學校、陸軍大學帶出來的國防軍子弟浴血沙場,成為中國軍隊高層指揮官的柱石。

有人說,蔣百里“在日本軍校與德國軍隊里得到的尚武之血,終身都在其身中流淌。……有兩個蔣百里,一個文人的蔣百里,愛結社、寫文章、交名流;一個軍人的蔣百里,終身夢想親手擊敗整個日本軍隊。到最后,軍人蔣百里戰勝了文人蔣百里,雖然,他依靠的只是紙上談兵”。

蔣百里的主要軍事戰略觀點是:第一,用空間換時間,“勝也罷,負也罷,就是不要和它講和”;第二,不畏鯨吞,只怕蠶食,全面抗戰;第三,開戰上海,利用地理條件減弱日軍攻勢,阻日軍到第二棱線(湖南)形成對峙,形成長期戰場。他還犀利指出,中國不是工業國,是農業國。對工業國,占領其關鍵地區它就只好投降,比如紐約就是半個美國,大阪就是半個日本。但對農業國,即使占領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區也不要緊,農業國是松散的,沒有要害可抓。所以,他的結論是:抗日必須以國民為本,打持久戰。

抗日戰爭期間,劉伯承任129師師長,與政委鄧小平率部深入敵后,在太行山建立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組織指揮了奇襲陽明堡(炸毀敵機數十架)、伏擊神頭嶺(一舉殲敵1千余名)、巧勝七亙村(使日軍白白多送上100余條性命)等戰斗,粉碎了日軍的9路圍攻,打破了敵人的13路“圍剿”。在抗戰勝利前夕,他率部大舉對日寇反擊,殲滅5萬余人,收復縣城59座。

解放戰爭時期,劉伯承任第二野戰軍司令員。他組織了上黨戰役,殲敵13個師。隨后又打了平漢戰役,殲敵2個軍,接著戰隴海、下定陶,揮師南下,按照毛澤東的部署,千里躍進大別山,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打下了楔子。劉伯承與陳毅的華東野戰軍組織了淮海戰役,一舉殲敵55萬多人,奠定了全國勝利的基礎。隨后渡過長江,打下南京城,揮師向南,解放了華東和西南地區。

劉伯承的一生,經歷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全部過程。他判斷敵情準確,計劃戰斗周密,善于出奇制勝,以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著稱,人稱賽孫(臏)吳(起)。朱德贊譽他“具有仁、信、智、勇、嚴的軍人品質,有古名將風,為國家不可多得的將才”。陳毅留下過“論兵新孫吳,守土古范韓”的名句。鄧小平在《悼伯承》一文中寫道:“伯承同志是我黨我軍的大知識分子、大軍事家。他的軍事指揮藝術和軍事理論造詣,在國內外屈指可數。”“對于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伯承是有大貢獻的。”面對巨大榮譽和功勞,他本人卻非常謙遜。其主要著述收入《劉伯承軍事文選》;譯著有《蘇軍步兵戰斗條令》、蘇軍《合同戰術》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33285.html

相關閱讀: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