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8月5日電(記者 余孝忠、陳春園) 8萬多紅軍主力在一個縣城內外集結、休整了長達10天時間,之后安全順利地跨過“長征第一渡”,國民黨諜報部門卻對此一無所知。72年前,30萬于都人民共同保守著一個天大的秘密,被今天的黨史研究者贊為奇跡。
1934年10月7日,中央紅軍主力各部陸續從戰場上撤退,奉命到于都河流域北岸大集結,為突圍轉移做出征前最后的補充、休整。于都縣城內外,軍旗獵獵,戰馬嘶鳴。
于都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盧旗英告訴記者,當時于都縣的轄區面積比現在還小,人口有30萬,是中央蘇區建立最早、最鞏固的“全紅縣”之一。為了確保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安全集結、順利轉移,全縣的男女老幼全都動員起來了。家家戶戶送兒送郎當紅軍,為部隊征集糧食、籌集軍費和各類軍需物資。
據當地史料記載,長征前夕,有一萬多于都子弟報名參軍,1萬多民夫參加了運輸隊、擔架隊,隨紅軍突圍長征。當地老百姓還自發組成大批慰勞隊,帶著雞蛋、豬肉、草鞋等慰問紅軍戰士;婦女們組成洗衣隊,幫紅軍洗衣服。不少群眾家里還主動擔負了安置紅軍傷病員、撫養紅軍后代的任務。
有黨史研究者做過測算,十萬人馬的部隊,一日三餐就要上千擔稻谷。此外,每個紅軍戰士的糧袋里最少還要帶上3至5斤米。在那個艱苦歲月,一個小小于都縣城的難度可想而知。即便是把上千擔稻谷碾成米、燒成飯,其加工、搬運、燃料都是一項非常驚人的工作。沒有于都人民全力以赴的支持,簡直無法想像。
在全力以赴支援紅軍的同時,30萬于都人民實行赤色戒嚴,嚴密封鎖消息,并制造假象迷惑敵人,使國民黨的探子成了一無所獲的“聾子”“瞎子”。今年98歲高齡的于都籍老紅軍曾福祥告訴記者,當時國民黨的飛機成天在蘇區上空盤旋,一發現紅軍目標就狂轟濫炸。為了不暴露目標,紅軍白天隱蔽在樹林里,晚上才開始渡河。
為了確保紅軍安全渡過于都河,于都百姓協助工兵,每天下午4點鐘開始架設臨時浮橋,晚上8點以前完成,紅軍通宵達旦夜渡于都河,第二天早上7點之前又將浮橋拆除,分散隱蔽在河岸邊,不留任何痕跡。
時任紅1軍團2師4團政治委員的楊成武將軍,后來在《別了,于都河》一文中這樣寫道:“這里的鄉親們沒有把我們當外人,甚至待我們勝過親人??他們幫我們補衣裳,教我們打草鞋,像逢年過節迎親人一樣,給我們捧來香噴噴的紅薯、紅米飯和可口的菜肴……我們在這里住下后,一起勞動、一起生活、一起戰斗,結下了更深厚的情誼,真可以說是同生死、共患難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7419.html
相關閱讀: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