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長沙是舉世罕有的受災最嚴重城市之一,整個城市被大火連續燒了兩天兩夜。在這場大火的背后,正是持續6年的四次長沙會戰。此次會戰雙方共出動兵力160余萬,其中國名黨軍隊100余萬,日軍60余萬。
長沙會戰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從當時中國方面出動的兵力和統軍將領可以看出國民政府對長沙地區的防御極為看重,除了號稱抗日戰神的薛岳外,其手底下還有另外一位抗日名將王耀武將軍。
長沙會戰總共四次,歷時六年,雙方耗資慘重,死傷無數。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共傷亡10.7萬人,中國軍隊共傷亡13萬人。這也是中日雙方死傷最為持平的一次會戰。腥風血雨的四次"長沙大會戰",是十四年全國抗戰中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余萬人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這場震驚世界的會戰前三次以中國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結束,日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
當然,國民政府之所以這么重視此次會戰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1937年12月,中國首都南京失守后,日軍氣焰極為囂張,國民政府急需一場勝利爭得國內國際社會的支持,同時鼓舞中國軍民的抗戰士氣。所以,國名政府才會不顧一切的投入如此大的人力物力,以爭得戰爭的勝利。
第一次長沙會戰是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御戰役。此次會戰,主要在贛北、湘北、鄂南三個方向作戰。第一次長沙會戰中方又稱湘北會戰,日方則稱湘贛會戰,這是歐洲大戰爆發后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攻勢。第一次長沙會戰,發生在歐戰爆發后的十幾天,當時正值波蘭敗亡、歐洲危急的關鍵時刻。國民黨軍隊在這次會戰中予10萬來犯之日軍以迎頭痛擊,挫敗了其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目的,從而有助于引起歐洲各界人士對中國局勢的關注。
1941年后,日軍醞釀發動第二次進攻。此次會戰歷時月余,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4.8萬余人,擊落飛機3架,擊沉汽艇7艘,國民黨軍隊在這次作戰中雖然損兵折將,日軍也一度攻進長沙,但最后日軍還是撤出了長沙,中國戰局并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
1941年12月13日,阿南惟幾發布了第三次進攻長沙的命令。中國軍隊掌握了戰役主動權,獲得長沙數次會戰以來首次全面勝利。此役,日軍遭重創,被斃傷5萬余人。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傷亡56000余人,俘虜139人,中國軍隊傷亡28000余人,中國軍隊取得輝煌勝利!
第四次長沙會戰為中日戰爭末期的大型戰役之一,第四次長沙會戰1944年5月揭開了序幕。這次會戰又叫做長衡會戰。是指1944年(民國33年)5月至8月,在中國抗日戰爭的豫湘桂戰役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湖南長沙、衡陽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御戰役。此戰我軍在長沙、衡陽、常德等地給倭寇以巨大殺傷,此3城攻防戰,倭寇死傷均大于我軍。常德我軍6000余將士全部殉國,而倭寇則被擊斃者便達24000余人,在抗戰史上,這是僅有的。這次會戰有力地配合了全國范圍內的正面作戰,并在戰略上配合和支援了敵后戰場的反"掃蕩"斗爭,為抗戰最后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會戰結束,陣亡將士骸骨回鄉,長沙百姓自發相送。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須馬革裹還!悲壯的歷史書寫了無限的豪邁,久久回蕩的是英雄的吶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21644.html
相關閱讀: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