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西漢州部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漢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歷史兩漢一級政區。西漢武帝后設置的監察區稱為部,俗稱州。王莽改稱州。東漢恢復西漢舊稱。東漢時州部長官的權漸重,黃巾起義后州部遂逐步由監察區變成行政區。西漢十四部秦時每郡設一個“監”,掌監察一郡吏治。漢初省郡監,地方吏治由丞相派遣史(僚佐)“分刺”(分區刺舉),稱“刺史”,沒有常設的官員。其時全國只有六十多個郡,大部分在諸侯王統治之下,朝廷直轄的只有一小部分,所以這種制度行得通。景帝時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后,悉收諸侯王國的支郡屬漢,又剝奪諸侯王的統治權,王國官吏由朝廷任命,從此,郡和國在實質上無復差別;武帝時除繼續削減王國封地,增設了若干內郡外,又外事四夷,開疆拓土,在新擴展的疆土上增設了二十多個郡,至元封中全國共有九十多個郡,十八九個王國,合計約有一百一十多個郡國,都在朝廷直接統轄之下,監察不設常員的制度已不適用。至元封五年(前106),除近畿七郡以外,將全國一百零幾個郡國分為十三部,每部置一刺史,掌刺察一部的官吏和強宗豪右,定為常制。十三部中有十一部采用了《禹貢》和《職方》里的州名,都叫做某州刺史部,因此習慣上又以一部為一州,合稱十三州。征和四年(前89),又設置司隸校尉一職,掌察舉京師百官和近畿七郡,從此全國連同十三州部共有十四個監察區。成帝元延四年(前9)省司隸校尉,綏和二年(前7)復置,改名司隸。綏和元年改刺史為牧,哀帝建平二年(前5)復為刺史,元壽二年(前1)復為牧。據此,除元延四年至綏和二年兩年外,征和四年以后的西漢后期九十余年,一直維持著十四部的制度。據《漢書·地理志》序文,十三州刺史部的名目為:冀州刺史部、兗州刺史部、青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揚州刺史部、荊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益州刺史部、涼州刺史部、幽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交趾刺史部、朔方刺史部。但是,以西漢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簿籍為據的《漢書·地理志》所載一百零三個郡國,在郡國下的注文里,卻并沒有“屬朔方”的,連朔方郡也“屬并州”;南海等郡注作“屬交州”,不作“屬交趾”,顯然與《地理志》序文里的十三部不符。序文、注文哪個為準,證以班固之前東漢初年王隆的《漢官解詁》和班固以后東漢末年應劭的《漢官儀》所述及的十三部都與《漢志》序文相同,則序文為是。注文里的制度,是東漢時代的制度,錯誤的原因有兩種可能;一是出于班固的疏忽,誤以著書時的制度作為西漢制度;一是班固本無此注,而是東漢某一《漢書》讀者根據當時制度所作的批注,被后世傳抄者誤作班固本注。西漢十三刺史部是《漢志》序文中的十三部而不是注文中的州部,這對東漢學者而言是很清楚的?墒堑搅颂拼h已遠,許多學者為《漢志》注文所惑,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誤解,終至得出錯誤的結論。誤解如:
《晉書·地理志》承認朔方為一刺史部,又以朔方郡屬并州!稘h書》顏師古注以為朔方刺史專察朔方一郡,不在十三州之限。杜佑《通典》以為“南置交趾”實際是初為交趾,后為交州;“北置朔方”,實際是初為朔方,后為并州。呂祖謙《大事記》以為涼州之地有涼州、朔方兩刺史。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以為武帝初于近畿亦置一刺史,后改司隸校尉。作出十三部系司隸和并、荊、揚、兗、豫、冀、幽、青、徐、益、交、涼十二州的錯誤結論,則始于《通典》,其后呂祖謙《大事記》、鄭樵《通志》、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馬端臨《文獻通考》、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等皆沿襲不改。甚至清代乾嘉時期一些考據學家,也還有信從此說的,如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坫《新□注地理志》等。獨清代考據學家全祖望《漢書地理志稽疑》能闡明西漢十三部應以序文所述為正,而司隸不在內;注文“乃東京之制”,唯謂朔方部領有河西五郡則誤。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能指出西漢時“并與朔方各自為部”,卻未能對西漢十三部作出全面說明。清末楊守敬《漢書地理志補!贰⑼跸戎t《漢書補注》采用了全氏正確的說法,也因襲了全氏的錯誤。1934年顧頡剛發表《兩漢州制考》一文,才詳細地論證了西漢元封五年始置十三州刺史部應如《漢志》序文所述,征和四年增置司隸校尉部,此后共有十四部;《漢志》注文所依據的是東漢的制度;并糾正了全祖望以河西五郡為朔方領郡之誤。西漢州部的問題至此便得到了完滿解決,成為史學界公認的定論。王莽十二州西漢末年平帝時,王莽秉政,元始五年(公元5),莽奏改十四部為十二州。這是因為《尚書·堯典》里有“肇十有二州”、“咨十有二牧”二語,王莽泥古,一切制度要以經義為本,所以對州部之制也要以經義更定。十二州名見于揚雄《十二州箴》: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益州雍州幽州并州交州冀、兗、青、徐、揚、荊、豫、雍八州采用了《禹貢》的舊名,幽、并二州采用了《職方》的舊名,這十州除雍州外,其他九州也就是西漢的刺史部名。唯西漢改雍曰涼,至是復《禹貢》舊名。西漢改梁曰益,由于漢益州境域遠較《禹貢》梁州為廣袤,所以襲用了漢名,不再恢復《禹貢》名稱。交州雖不見于《禹貢》、《職方》,但《堯典》已見“申命羲叔宅南交”,故王莽即以交為州名,即西漢交趾刺史部。西漢的朔方刺史部至是并入并州;司隸校尉部七郡,至是以三輔并入雍州,以河南、弘農并入豫州,以河東、河內并入冀州。古今學者有些人認為揚雄只寫了“九州箴”,今本《十二州箴》中的后三箴即幽、并、交三箴出自后人的增附、作偽。此說確否尚待進一步論證。即令后三箴的確不是揚雄作品,王莽十二州中有此三州應無可疑。因為三州中幽、并二州見《漢書·王莽傳》始建國、天鳳中;《后漢書·光武帝紀》、《岑彭傳》建武初見交趾牧,時光武勢力未及荊湘以南,這個交趾牧應為王莽所任用的交州牧,而史家沿用了西漢舊稱。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80614.html

相關閱讀: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
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