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甲午戰爭和近代中國民族意識覺醒的關系論述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軍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無疑是近代中日兩國國運興衰的一道分水嶺。它不僅改變了兩個國家在20世紀的歷史走向,而且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亞洲的格局版圖和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對中國而言,甲午一役的慘敗,在給國人帶來巨大災難和恥辱的同時,也徹底打碎了中國人"天朝上國"的迷夢,進一步激發了全民族的憂患意識和救亡圖存的真正覺醒,并促成一部分國人開始重新思考國家出路與民族命運。誠如梁啟超所言:"吾國四千余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自此以后,中國人通過與西方民族國家之間的持續互動,"民族"觀念有了很大飛躍,民族意識不斷得以體認,開始將自身從"帝國"或"天下"重新想象和改造成為一個現代的"民族國家",由此而發軔的民族國家觀念逐漸取代傳統中國的族類思想和"天下"觀念,成為影響和支配20世紀中國歷史發展重要的思想意識形態。本文試針對甲午戰爭與近代中國民族意識覺醒此二者之關系做出論述。

章節一

在中國古代,"民族"一詞并不存在明確的指稱。即使偶爾會把"民"和"族"字連起來使用,也大多是指古代社會組織或群體等的復數概念,很少用來指稱某個具體民族或是某種抽象含義的族類共同體,因此其意義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現代"民族"概念。但是這并非說古代中國未曾形成類似"民族"的觀念。事實上,作為一種分類體系,中國古代的"族類"觀念非常豐富,并且有著極為深厚的歷史積淀。在春秋戰國時期,伴隨著周邊各族群的內向匯聚與交融,逐漸形成了華夏族共同體,并由此產生了"華夏"與"夷狄"的分野意識。在先秦的很多典籍中都記錄了"中國"與"夷、蠻、戎、狄"等不同族類的差異,他們之間"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這些群體也被稱為"五方之民"。

"族類"觀念,作為大于家族、宗族和氏族的人們共同體的一種分類應運而生!蹲髠鳌防镆灿"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說法。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從"族"字在《說文解字》中的釋義來看,其本意為"箭頭",用其表示古代社會以家族或者氏族為單位的戰斗組織,但是發展到后來,血緣因素逐漸淡化,人們言說"華夷之辨",并不是強調華夏與夷狄在血緣和種族上的差別,而更在意于雙方以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為核心的文化禮俗之別。正所謂"中國有惡則退為夷狄,夷狄有善則進為中國"。所以,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中國人既沒有明晰的民族意識,也沒有現代的國家觀念,人們強調的只是基于共同的歷史傳統與價值規范的文化認同,它高于種族和血緣差異,因此與基于現代民族國家觀念之上的民族意識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當然,這種文化認同的價值標準,是以華夏文明的倫常、制度與文化作為最高價值的體現。費正清稱其為"華夏中心主義"。在古代中國人看來,中國就是"天下",就是世界的中心。所謂的世界秩序不是以民族國家為單位,而是以華夏文明為中心,各個族裔依據被華夏文明教化的程度高低,以藩屬和蠻夷的形式分布在中國周圍,即"內諸夏外夷狄"的天下格局。在"天下"格局中,傳統中國始終奉行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華夷思想,對周邊國家實行宗主與藩國的朝貢體制秩序。從這層意義上說,傳統意義上的中國,顯然不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而更像是一個以華夏為中心的文明體系或朝貢體系,或者是作為一個"普遍性的、世界性王朝"而存在。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這套以儒家文化為標準的族類觀念及由其底定的華夷秩序對于維系中華多民族帝國的統一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也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維持了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但是該秩序是建立在中華文化的優越感基礎之上,因此這種"華夏文化至上"的傳統族類觀念必然會在另一方面給中華民族造成難以承載的文明重負,它直接導致中國人不具備近代的國家觀念與民族意識。

章節二

中國人近代民族意識是在與西方列強的直接對抗中逐步生發并覺醒的。在王朝更替之路上演進數千年的"天下"中國,近代以來,隨著亡國滅種危機的日益加劇,民族意識逐漸成為最為有效的社會動員資源和凝聚人心、整合社會力量的思想工具。

但是,這種民族意識的自覺生成就其產生的歷史動力而言,不同于西歐社會基于工業化所帶來的社會結構的變動,而是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與西方列強處在對立競爭的殘

酷現實背景下,自身生存危機的本能產物。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列強的對抗中出現的。"

正因其被動性,導致近代民族意識在產生之初,尚不能完全擺脫"華夏文明優越論"和"中體西用"的羈絆,其與傳統族類觀念之間必然頡頏消長、交織重疊。

甲午戰爭以前,中國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的失敗,雖說戰爭的結果動搖了原有的封建社會秩序和人們的思想觀念,也促成少數愛國、開明的有識之士有了朦朧的民族覺醒意識,開始"睜眼看世界",承認西方在武器和工藝技術方面的長處,于是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但同時又堅信,"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完全不必在制度設計上做出根本性變動,只需要利用西方的工業技術和軍事裝備來強化中國的封建制度和軍事力量。即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成為洋務運動的最主要指導思想。在此觀念下,絕大多數國人依然固守"天朝上國"的迷夢,繼續沿用"夷夏之辨"的觀念來認識和理解中西交涉,難以看清西方侵略的實質,自然也就不會感受到中西方之間是以民族國家為單位而進行的民族沖突。鴉片戰爭后,西方殖民者蜂擁而來,士大夫階層的最初反應與歷史上面對外族侵擾的反應并無二致,所關注的不是中國主權利益受到侵害,而是傳統華夷秩序遭到踐踏。表現在戰場上,清軍雖然不乏英勇抵抗的愛國將士,但這種"忠君愛國"的傳統愛國主義,主要體現了反對外來侵略壓迫的自衛本能,本質上仍然是一種建立在對封建帝王和派系長官效忠基礎上的封建王朝道德。而絕大多數的普通中國民眾,用恩格斯的話說則是依然"保持平靜,讓皇帝的軍隊去同侵略者作戰"。不難看出,鴉片戰爭也好、中法戰爭也罷,多次戰爭失敗帶來的沖擊力都不足以驚醒沉睡帝國的天朝迷夢。

章節三

甲午戰爭的失敗,在給中國人帶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同時,也深深刺痛了中國人因循守舊和麻木的神經,并由此迎來了中華民族群體意義上的普遍覺醒。戰爭之前,清國上下根本沒有把日本放在眼里,朝野上下普遍認為"以我堂堂天朝幅員之廣,人民之多,財賦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爾"。然而,戰爭的結果卻讓人們頭腦中留存的那個所謂"天朝上國"的虛幻泡影徹底粉碎。日本,這個曾經被中國人稱為"倭奴"的"蕞爾小國",通過甲午一戰卻真正讓中國人遭受到了近代以來最為強烈的情感刺激,深深刺痛了一向以"天朝上國"自居的中國人的民族心理。如同陳旭麓先生所言,"深重的災難同時又是一種精神上的強擊",中日甲午戰爭事實上直接促成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民族認識的突變。

如果說兩次鴉片戰爭敗給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還可以理解的話,那么甲午之戰敗于日本則極大震動了朝野上下,中華民族的各階級與階層普遍產生出亡國滅種的危機感,一種強烈的民族危機意識迅速籠罩在中國人心頭。以康、梁為代表的知識精英階層認識到一個"民族競爭的時代"已經到來,他們毫不掩飾對民族現狀和未來的深切憂慮?涤袨橹赋:"吾中國四萬萬人正在為奴隸,為牛馬,為犬羊,聽人驅使,聽人割宰。"

面對亡國滅種之危局,梁啟超也表達出痛心疾首的憂憤之情,"敵無日不可以來,國無日不可以亡,數年以后,鄉井不知誰氏之藩,眷屬不知誰氏之奴,血肉不知誰氏之俎,魂魄不知誰氏之鬼。"甲午戰爭之深創劇痛及其接踵而來的瓜分狂潮,使得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士對洋務運動所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產生了動搖。他們認為,僅憑船堅炮利不足以富國強兵,還必須同時改造封建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即從政治體制變革的角度著手。于是,這種民族危機感成為促成民族意識覺醒的強大推動力,并很快轉化為通過維新變法來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運動。就在《馬關條約》簽訂后不久,康有為聯合各省在京會試的舉人1300多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提出了要用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全面改造中國社會的改革方案。它標志著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集體覺醒,他們開始突破傳統的"中體西用"思維,從政治制度變革的視角探尋中國的前途命運。在帝黨官員的積極奔走下,知識分子的政治訴求很快發展成為一個頗具規模的政治請愿活動。

從這時開始,在甲午戰后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刺激下,以康、梁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階層走上了維新變法的政治改良之路。甲午戰爭顯然成為促成中華民族意識覺醒的重要標志性事件。僅康有為就在甲午戰爭之后的三年間六次上書清廷,力陳國家所處危局,建議采取變法改革措施予以應對。學者安德森曾在《想象的共同體》一書中提出"印刷資本主義"這一概念,他以歐洲民族主義的發展歷史為例,說明印刷術為民族這一"想象的共同體"的凝聚和建構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手段,因為它使得"民族的印刷語言"具有無比的意識形態與政治的重要性。戊戌變法期間,維新派人士也正是通過開報館、設學堂、印新書、創學會等方式傳播變法立憲等啟蒙思想,特別是學會和報紙的創辦有如雨后春筍一般在全國各地興起。具有近代民族主義價值取向的"民族"概念連同民族國家觀念透過這些媒介輸入到國內,并成為當時社會政治議題中的嶄新話語,進而向中國傳統的"天下"體系和"族類"觀念發起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說,甲午戰爭不僅促成了中國人民族意識的普遍覺醒,更重要的是讓當時中國的政治精英同時意識到了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極端重要性。

在中國過往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雖然也曾遇到過"族類"之間的沖突,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傳統的族類觀念更在意基于共同的歷史傳統與價值規范的文化認同,而不涉及"國家"或"主權"觀念。即使在洋務運動時期,雖然有思想家提出過政治改革的主張,但在整個社會層面,由于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思潮還沒有完全興起,因此所謂民族國家的概念以及與之相伴隨的國民意識都沒有萌生,正所謂"中國人把最高的忠誠感給予了文化而非國家"。這種國民意識的薄弱,是導致甲午戰爭時期中國民眾對交戰雙方漠然視之的重要原因。難怪李鴻章曾發出這樣的感慨,說自己"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甲午戰爭之后,梁啟超在文章中也直言:"蓋數千年來,不聞有國家,但聞有朝廷。是故吾國民之大患,在于不知國家為何物。"所以當甲午慘敗以后,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和日本塑造民族國家的成功經驗,許多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需要以凝聚民族國家的整體力量去應對列強的入侵,于是一系列旨在培育國民意識、構建民族國家的政治運動被提上議事日程。

JohnE.Schrecker曾對《清季外交史料》(1875—1911)中的"主權"二字進行統計,他發現從1875年至1894年間,"主權"二字僅在每百頁出現"一次",而從甲午戰爭之后的1895年起,"主權"二字的出現頻率明顯增加,到1902至192019年間,每百頁出現次數高達22次之多。顯然,甲午戰爭的失敗在推動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由"器物"層面進入到制度層面的同時,也為西方的民族國家觀念和"主權"理論傳入到中國提供了歷史的契機。甲午戰敗以后,資產階級的維新派、革命派等各種政治力量先后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臺,雖然各種政治派別對于民族國家的構建方式和形態模式存有爭議,但是最核心的共識都在于試圖通過重新建立對現代中國的理解,將傳統的王朝國家整合成在國際體系中具有平等地位的民族國家。"民族國家"因而成為人們探索傳統中國向現代主權國家轉型的重要選項。

總而言之,甲午戰爭的慘敗對于中國近代歷史的后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因戰敗所直接引發的"公車上書",或是3年之后由立憲派所領導的戊戌維新運動,亦或是距離甲午戰爭結束2019年之后由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動這一系列歷史事件發生的契機不能排除中日甲午戰爭的影響。

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也是伴隨著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所遭受的民族危機的日益加劇而逐漸出現的。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同樣是甲午戰爭的炮聲,促成了近代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86136.html

相關閱讀: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