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范增(公元前277-公元前204),享年73歲。70歲之前的漫漫長夜,范增喜歡呆在家里,默默無聞,愛好琢磨問題,研究奇謀詭策,有機會就給周圍那些深陷困境的人們出點好主意,指出哪里的路有坑,哪里的路走過去沒事兒,幫助大家過好日子。日子長了,大家都知道這人很有主意、腦子相當好使,對于同樣的事兒,他總是看得更透徹,當別人想破腦袋只看到一步時,他卻能輕描淡寫地看到兩步、三步甚至更遠,屬于傳說中未卜先知、掌握大勢的仙人。
由于年齡偏大、背景慘淡、身處偏遠,在天下一統、需要和諧、講求規矩的秦帝國里,即使擁有身懷絕技、通天感地的半仙之體,史書上也很難給他閃動身影的機會。除非他能幫著秦始皇活得更長,乃至于使皇上成仙得道,最好能使其活成千年不死的妖精。當然,身逢秦帝國搖搖欲墜、造反有理的年月,范增的好日子就來了。
從此,他不用想著忍心屈志混入帝國的公務員隊伍,成為掌握特權的貴胄;也無需通過向皇帝進獻奇丹妙藥,獲得豪宅廣地。在他面前延伸出一條不失體面的路——加入民營的造反公司。如果事業成功,依然會獲得對得起他的聰明才華的高貴身份和成為人前顯貴、錦衣美食的富家翁。更為關鍵的是,像他這樣出類拔萃、身體健康、雖老不死的人物,從投身造反事業之初,就完全可以非常高調、非常張揚地盡情揮灑才智,一步登天,進入核心決策層,無需夾著尾巴做人做事,熬資歷,等機會,對一個已經進入“古來稀”、活著的日子倒計時的老人來說,造反事業絕對是他相當很看重的。人這一輩子就這一回轟烈地打拼了。
當陳勝吳廣退出歷史舞臺之后,正是范增及時地跑到當時勢力最大的造反隊伍頭領項梁那里,向正在不知所措的項梁獻計,“立舊楚國的王族直系后裔為起義領袖”,將民營的造反公司“國有化”,從而積聚了人心,壯大了聲勢,變成無頭“蒼蠅”的起義隊伍重新積聚在一起。從此,撥云見日,范增有了地位,隊伍有了根基,事業有了奔頭。當項羽帶著大家殺到咸陽時,范增早已經榮升為項羽的“亞父”了。
當然,大家都知道,范增在鴻門宴上充分表現出那種料事如神的本領和宏大的政治視野,非常透徹地看出裝傻充愣、玩低調的劉邦所深藏的秘密和無盡的野心,準確地嗅出劉邦身上漫漶出來的帝王氣質。可惜,他沒有說服一夜暴富、缺乏宏觀政治思維的項羽下定決心殺掉劉邦。他只能私下里組織一次“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刺殺。在鴻門宴,他是孤立的,是無助的,是一個被敵我陣營共同拋棄的第三類人。他忍受著因超人的智慧不能得到施展而帶來的痛苦,承受著只有自己醒著而戰友們都睡不醒的孤獨。對于這樣一個垂暮之人,沒有任何人懷疑他的智慧和忠誠,都非常理解他的痛惜和無奈。“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這句話成為他憤怒的絕唱。那一夜,他走上人生的巔峰,并開始走向谷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96120.html
相關閱讀: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