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南京外郭遺址現民國碉堡 或為“南京保衛戰”時留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軍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南京"里十三、外十八"是說在初建13個城門的都城城墻外,還有一圈18個城門的外郭城墻。最近,南京市文物保護志愿總隊的志愿者,在秦淮區高橋門的外郭城墻遺址上,發現了兩座民國時期的碉堡,很可能是1937年南京保衛戰時期留下的。志愿者還向文物部門提交了申請書,希望將這罕見的外郭城墻上的碉堡,列為不可移動文物。

現場探訪>>

兩碉堡相距數百米 都建在外郭城墻遺址上

和全線由城磚砌起來的南京城墻不同,外郭城墻的主要墻體以夯土堆砌,僅在城門處砌磚。今天我們在棲霞、江寧、秦淮各區都可以看到幾處平地上凸起的小土坡,斷斷續續,但高度、寬度等規制相似。此次南京市文物保護志愿總隊成員丁進和唐凱發現的民國碉堡,均位于秦淮區高橋門附近外郭城墻遺址上。高橋門是外郭城墻18個城門之一。

建在外郭城墻土坡上的碉堡

建在外郭城墻土坡上的碉堡

昨天,記者跟隨丁進探訪現場。第一座碉堡位于南京城東污水處理廠門前草坪上,草坪地勢較高,就是外郭城墻留下的遺跡。碉堡為圓柱形,頂部直徑約4米,3個射擊孔面向東北、西北、西南方向。在碉堡邊上3米,還有1個水泥通道入口,但被垃圾雜物封堵。"我首次發現時,還能往下走6級臺階。"

第二座碉堡位于前者幾百米外、環城公路與紫云大道交匯口。這里有一段長100多米的外郭城墻遺址,碉堡建于遺址的坡上,它的形制與前者類似,頂部還有2個透氣孔,3個射擊孔面向東方和南方。

戰史記載>>

時任團長的張靈甫駐守附近,掩護主力換防時負傷

在1937年南京保衛戰中,中國軍隊一共設置了多道防線:主要防御方向是東方和南方,烏龍山、棲霞山、青龍山、淳化鎮、牛首山、大勝關一線連成弧形,作為"外圍陣地";向內一層是復廓陣地,南京城墻為"內廓",紫金山、麒麟門、雨花臺、下關、幕府山要塞,炮臺一線為"外廓"。高橋門屬于外廓陣地的一部分。

丁進通過整理中國軍隊將官以及侵華日軍參戰人員回憶錄發現,高橋門一帶的戰斗主要發生在外圍陣地與復廓陣地之間,中國守軍部隊先后是陸軍五十一師、八十七師。淳化、方山陣地失守后,五十一師撤至"高橋門—河定橋"的防線,在掩護師主力撤退的過程中,當時擔任該師305團團長的張靈甫夜襲日寇,左臂中彈不下火線,一度奪回河定橋。日寇一部試圖從高橋門以東外廓陣地突破,卻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高橋門以東的陣地始終屹立未動。13日南京淪陷的當天凌晨,中國守軍才撤離高橋門陣地。

文物部門>>

將進行專家論證,有望成為抗戰碉堡"文物"

丁進對南京保衛戰遺址調查研究多年。他告訴揚子晚報記者,高橋門碉堡在類似抗戰遺跡中比較特別,"它們修建在明代外郭城墻上,是明代軍事防御設施和民國軍事防御設施的結合,時間跨度超過600年,既有歷史價值,又可幫助我們對城市軍事防御系統有直觀認識。"今年9月初,丁進向秦淮區文化局遞交了申請,希望文物部門將兩處碉堡列入不可移動文物。

區文化局文物科科長李寶云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已經收到了丁進的申請書,下一步將根據《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一方面請申請人進一步完善申報材料,另一方面組織專家,進行現場勘查并召開論證會。目前,南京雨花臺、棲霞、江寧、六合等區都有抗戰碉堡列為不可移動文物。"如果專家認可了兩座碉堡的歷史價值,它們也將成為秦淮區內第一處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的碉堡。"李寶云介紹,一旦確定為不可移動文物,將進行掛牌保護,并確定承擔管養責任的單位、部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17971.html

相關閱讀: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