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鄉村教育先驅黃質夫-戰火廢墟上辦棲霞鄉師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軍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棲霞山在旁邊,揚子江在面前。首都善首,我們的責任先……”這些鏗鏘歌詞是民國時期南京棲霞鄉村師范的校歌,出自時任校長黃質夫先生之手。貧窮戰亂中,他20年苦心經營4所鄉村師范?谷罩,他遠赴貴州偏僻山區辦學,培養了大批師范生,被尊為“六百年貴州不能忘記的人”之一。前不久,揚子晚報記者通過江蘇與貴州兩省檔案館的檔案材料,以及黃質夫的后人講述,揭開這位教育家的塵封往事。

早年貧農的孩子立志用教育改造鄉村

黃飛是黃質夫第三個兒子,今年78歲了,定居在南京。從黃老的口中以及江蘇省檔案館的材料,記者得以了解黃質夫早年經歷。

1896年光緒朝,黃質夫出生在江蘇儀征市十二圩一戶貧農家。家中只有七畝半的田地,父親到處打零工以勉強度日。1904年,黃質夫只有8歲,十二圩創辦了儀征縣第一所新式小學堂,父親毅然決定送他進學堂。黃質夫聰穎又勤奮,讀完了共9年的初小和高小,以名列榜首的成績考取了揚州的江蘇省立第五師范學校,成為中國最早一批師范本科生。1920年,24歲的他考入東南大學的前身國立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農科農藝系,首次接觸到學校老師陶行知“經由教育創造一民主國家”的理念,從那時他就樹立了用教育改造鄉村的志向。

在江蘇戰火廢墟上建起一座鄉村師范

南京西北郊的棲霞山清幽雅致,北濱澎湃的長江,南通暢達的京杭公路。在這里,黃質夫創辦了后來成為全國示范的鄉村師范學校。

1927年8月底,北伐戰爭中的龍潭戰役打響,棲霞山成為雙方爭奪陣地。棲霞鄉村師范的前身??南京中學的鄉村師范科成了營地,“屋漏墻圮,校產蕩然”,滿院的大炮,激戰時炮聲震天,有時炮彈掠頭而過,校外浮尸成堆。黃質夫就是在這個當口被任命為師范科主任的。他和幾位同事與駐軍周旋,直到9月初龍潭戰役結束。

硝煙還未散盡,1927年10月11日,同學們在殘破的教室里開學。隨后他開始設計學校建設,號召師生們自己的學校要自己建。他去江邊扛運木料蓋房,抬土運石修路。僅僅一年后,學校就新增了45間校舍,寢室、浴室、圖書館一應俱全。

1932年鄉村師范科正式獨立,為江蘇省立棲霞鄉村師范學校!皩τ诟鞣N基本知識應有充分的修養”就是棲霞鄉師的培養目標之一。據棲霞鄉師30年代的學生秦羽如回憶,課程遠不止文化課和教育專業課,總共達30門。

為了解決村民識字問題,黃質夫開辦夜校,細致到設立問字處,任何時候遇到生字都可以去問。后來又設半日或季節性的簡易小學。據統計,到1933年,鄉師周圍共建起16所小學,入學兒童達800多人。

在貴州將貴陽鄉師遷址,辦成貴州最大師范學校

十年磨一劍,但1937年11月,上海至南京一線次第淪陷,切斷了棲霞鄉師2019年的進程。在前往漢口及貴州的流亡途中,黃質夫擔任起救助江蘇師生的任務。

1939年9月,黃質夫被貴州省教育廳任命為省立貴陽鄉村師范學校校長。他上任后第一個提出遷校。記者看到1939年底黃質夫寫給全校的一封信稱,“鄉村師范,宜在鄉村;邊疆師范,宜在邊疆”。

當年冬天就由一名苗族學生做向導,跋涉黔東南山區十多個縣,實地考察,最后選定湘黔桂三省交界的榕江縣。這里離貴陽有400多公里,匯集了多個少數民族,選為學校新址。當地百姓也非常歡迎學校的到來,將一批公房、廟產祠堂,荒山、土地撥給學校使用。1940年,黃質夫帶領150名師生遷往榕江,不久改稱“國立貴州師范學校”,直屬教育部邊疆教育司。

遷校后,先后設立了師范部、簡易師范部、耕讀班,還在黎平縣設立分校,最多時有16個班級,成為貴州省規模最大的一所師范學校。

江蘇省檔案館研究人員徐志剛告訴記者,其實早在1924年,剛從南京國立高師畢業的黃質夫就被派往高郵縣界首鎮創辦界首鄉村師范學校。此外,1930年因為政治風波,他不得不暫時離開棲霞鄉師,第二年前往浙江湘湖鄉村師范任校長九個月。這樣,他20年間,共經營了4所鄉村師范。

1944年,抗戰勝利前夕,因為政治原因黃質夫離開貴州返回江蘇。此后從事農業改進工作,1963年去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30209.html

相關閱讀: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