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個封建皇帝溥儀在辛亥革命的炮聲中宣布退位止,中國封建王朝經歷了2132年。期間,輪流坐擁天下稱王的皇帝達400多人。有意思的是,這些早已作古的皇帝老兒,身后功過自有評說,后人將其區分為創業型、守成型、改革型、誤國型、殘暴型、傀儡型、荒淫型等多種類型。
歷觀多代皇帝,我頂禮膜拜且始終以為,漢武帝集中了所有皇帝的優缺點,套用時髦的說法,他無疑就是皇帝中的“戰斗機”。春節大假,中央電視臺復播《漢武大帝》,我看得斷斷續續不過癮,索性又把存放的光盤翻出來,重新溫故了一遍。品讀漢武帝,那個兩千年前熟悉而又陌生的王朝連同那個偉大的君主,讓我更深刻地領略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偉略和文治武功。
一個雄才偉略的皇帝
公元一世紀,初步走向繁榮的漢帝國,面臨著內憂外患:國內諸候蠢動,妄圖擺脫中央,實行地方割據;而北方匈奴屢屢侵邊擾民,尋求開拓生存環境。漢朝不得不實行“和親”政策,外嫁公主,獻奉貢賦,承受巨大的民族榮辱。
嚴峻的形勢,選擇了一個叫劉徹的少年天子。劉徹排位十王,天資英縱,在母親和舅父的策劃下,經過復雜的宮廷斗爭,于公元140年做了皇帝。劉徹即位后,立刻下詔求賢,創新廷議章制,試圖改革。但他的改革在祖母竇太后為代表的外戚權貴的干擾下,很快胎死腹中。但這位年輕的皇帝采取隱忍之策,在太后去世后,削藩諸侯,廢黜權貴,更換了祖宗崇信的黃老之道,以“尊王攘夷”的儒家口號統一意識形態和帝國指導思想。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去世,在位達54年之久。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實行察舉、破格用人、設置刺吏、嚴刑法,稅鹽鐵、一貨幣、均輸平淮,消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他破格用將,全民動員,連年對匈奴進行討伐征戰,將其趕出河套與河西走廊;讓南方的越人,東南的閩越人與漢民族的主流文化相融。他以前無古人的氣魄打通西域,把大漢帝國的軍旗第一次插上帕米爾的雪峰,讓響徹沙漠的駝鈴聲宣告東西方文化最早的陸上交流通道的建立。他深入亞細亞,南平百越,東撫蠻夷,打開絲綢之路,成倍地開拓了疆土,奠定了漢朝帝國的壯闊版圖,實現了東西文化的大撞擊、大融合。
長達54年的鐵碗統治,鑄造了劉徹一代王業和萬古英風,他將漢朝帝國推向了鼎盛時期。歷史證明:劉徹當之無愧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偉大政治家和戰略家。
一個褒受爭議的皇帝
漢武帝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然而,任何巨人都非完美的圣人。因此說,對漢武帝的評價也多有爭議。
比如多年征戰,耗盡國家財力。武帝晚年時期,國家已到了百姓難以承付戰爭的時候,但武帝為討伐匈奴,幾乎已到了窮兵黷武的地步。他讓李廣利斥巨資去大宛國買來汗血寶馬,結果在戰爭中損失慘重。記得《鹽鐵論》中,以夏侯勝為代表的知識分子認為,武帝嗜好戰爭,致使“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文景之治積累的國庫讓戰爭耗空,盜賊蜂起,沒有恩澤給百姓。
史學家司馬遷因替戰敗投降的漢朝名將李廣之子李陵說公道話而惹鬧漢武帝,遭腐刑懲罰,險些喪命。由于個人恩怨,加之政治見解異同,其畢生所著的《史記》,對漢武帝多有指責批判,難免帶有一定的個人感情偏見。有人質疑史記的客觀性。其實,司馬遷總體上是肯定武帝的,把他定位為有血性有作為的君主,應該說還是較為公正的。
宋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鑒》,則從理學道德史觀的角度評說漢武帝,曰:
“孝武帝奢極欲,繁刑重斂,內奢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使百姓疲弊,起為資賊,其所以異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愛忠直之言卻惡人欺蔽。好貴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精彩文章:史前動物火山爆發吉薩金字塔57位開國上將
清末,于右任曾賦七絕《漢武帝陵》:“絕大經倫絕大才,罪功不在悔輪臺。百家罷后無奇士,永為神州種禍胎。
而班固對漢武帝的功績卻毫不掩飾,他的《漢書.武帝紀贊》大糾《史記》之偏頗:
“孝武初立,卓然罷廢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后,號令文章,煥然可敘,后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
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所以說,各類史書對漢武帝的記載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不同。
一個具有兩面性的皇帝
其實,漢武帝的人生充滿了矛盾。在很多事情上表現出了他的兩面性。他迷信、好色、自負、貪享受,愛民如子,同時又殺人如麻。他是一個癡情又多變的人,用情如用劍,用劍如用情,長門鎖阿嬌,與李夫人、衛子夫等哀怨的故事,流傳至今。
漢武帝一方面堅信人能主宰上天,但又懼怕死亡,崇信迷信。一生受“巫惑”(“巫”,是指裝神弄鬼為職業謀取錢財的人;古時候,以為用巫術詛咒及用木偶人埋在地下可以害人,把這種活動稱為“巫惑”)欺騙,雖然一次次上當,仍照信不誤,乃至釀成眾臣受株,愛子被害,妃妾被迫自殺的大禍。這就是載入漢朝史冊的“巫惑之禍”。當他明白過來的時候,飲恨不已,下令把用“巫術”陷害太子的江充家人滅族,乃至火燒。他敢于昭告天下,反思過錯,不僅為太子平反,同時命人建造思子宮,以寄哀思。
在儲君問題上,漢武帝臨死前處死他鐘愛不已,而又一直在病榻前伺候他的鉤弋夫人,被認為冷酷,但帝王的心是不能以常人揣測的。前有呂后之鑒,且少年時他親身經歷竇太后干政,后其母王美人又屢屢控制于他,而他過世后不愿看到“子幼母壯”歷史在其后代身上重演,所以,“子幼母壯而殺母”也只能是其政治斗爭的選擇了。
在對待賢能問題上,漢武帝同樣表現出了兩面性。比如司馬遷,漢武帝盡管很欣賞其敢于直言和才干,乃至從內心里認同他的政治見解,可當對方觸及自己的隱痛和好惡時,就領殘忍地懲罰,不惜要對方的性命。再比如對待董仲舒,亦有過之而不及。一個國家要走向強盛,政治意識形態無疑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動員和組織工具。盡管漢武帝不太感冒董仲舒的“天人理論”,可為了國家社稷,他還是積極采納了董的五項重大建議。但對董本人,卻不予重用。但不識時務的董仲舒仍到處大講天人感應一套。有一年,漢祖廟發生火災,董認為是由于皇帝不修德,上天予以懲罰,到處傳講,很快傳到了漢武帝的耳朵里,隨命人將其下了大獄,差點被殺頭。真是應了“禍從口出”的成語。
一個喜愛文學藝術的皇帝
無論史學如何評介漢武帝,他的雄才偉略和文治武功都已蓋棺定論。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漢武帝還是一個風流倜儻喜愛文學藝術乃至推崇先進文化的皇帝。
翦伯羽這樣描述漢武帝:
“漢武帝是一個很活潑、很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歡窮兵黷武以外,還喜歡游歷,喜歡音樂,喜歡文學。
漢武帝,是軍隊英名的統率,又是海上最經常的游客,皇家樂隊最初的創立人,文學家最親切的朋友,方士們最忠實的信使,特別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決不是除了好戰以外,一無所知的一個莽漢。”
竇太后干政期間,其勢力強大,多次想廢立皇位。少年天子劉徹避其鋒芒,一心在宮內學習漢代樂器,躲過了一場政治危機。其實,聰明的劉徹是想借助樂聲驅逐心頭的壓抑,等待出擊的時日。也就是在那個時期,他親手組建了皇家樂隊。直至他過世,漢朝一直保留著這只樂隊。
精彩文章:無奇不有云世界10大未解之謎博帕爾慘案
就連漢武帝對選擇妃子的標準,都有著喜愛文藝的傾向。衛子夫原為歌伎,因有著能歌善舞的特長,深得劉徹喜愛,劉徹頂著皇族壓力,將其召進宮內,最終貴為皇后。包括他的李夫人也是歌伎出身,同樣受到劉徹的寵愛和尊重。由此可見這位皇帝的愛屋及烏。
漢武帝開創制度,酷愛文學藝術,并身體力行推崇學術,倡導依法治國,以德立國。據載,漢武帝對知識、文學大家是非常禮賢下士的。他經常將飽學之士召進宮里,以禮相待,平等交流學術見解。包括對司馬遷、董仲舒也是如此,只不過這兩位知識大家過于迂腐,不識時務多次冒犯,捅了皇上的痛處才導致自身悲劇的。漢朝有一儒士叫公孫弘,飽學多識,善于把握時機將自己的學識灌輸給漢武帝,與其成為經常聚談的好友。史書為證:“弘每朝會議,并陳其端,使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廷爭,于是上察其行謹厚,習文法吏事,緣以儒術,上悅之!”年近七十,他被漢武帝由一介布衣提拔為丞相。
精彩文章:雙胞胎貓屎咖啡關東地震第一宇宙速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56978.html
相關閱讀: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