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戰役的勝利,不僅打破了滇西戰役的僵局,更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從此,通過滇緬公路,大批部隊和裝備、物資可以暢通無阻,源源不斷地向龍陵戰場送去。此外,這場戰役也是中國軍隊首次殲滅一個日軍建制聯隊(團)的戰役,更是日軍在亞洲戰場的第一個所謂的“玉碎”戰。
中國遠征軍雕塑群 羊城晚報記者 周巍 攝
本文摘自:《羊城晚報》2015年9月5日A4,作者:李靜、朱燈花,原題為:《松山戰役:2萬中國遠征軍血灑松山95天》
7月,正值滇西地區的雨季。踩著雨水和濃霧,踏入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臘勐鄉境內,雄踞在怒江西岸的松山躍入眼簾。在云南層巒疊嶂的各類山峰中,最高海拔只有2019.8米的松山其實并不算高,也不算雄偉。然而,正是這座看似平凡無奇的山卻是滇西老百姓心中的“圣地”,每年到此游玩的旅客多達數十萬。
相較于滇西其它山峰,松山是因一場為期95天的松山戰役而聞名于世的。71年前,中國遠征軍先后出動10個團2萬人與日軍激戰,并最終取得勝利。這場戰役不僅打破了滇西戰役的僵局,更是成為中國抗日戰場首次獲得勝利的攻堅戰。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如今,山上各類戰壕靜默地見證著71年前的戰爭風雨。
A.日軍修筑要塞,處死近二千民夫滅口
1942年5月,在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之后,日軍從緬甸沿著滇緬公路一路攻克了騰沖、保山、龍陵等地,怒江以西3.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被淪陷,滇緬公路也被切斷,而中國軍隊只能在怒江以東與日軍展開持久對峙。
在入駐怒江以西后,日軍便將松山作為警備中心、進攻據點和防御支撐點三位一體的戰略目標。日軍為何要在松山修筑陣地?原來松山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記者了解到,雖然松山主峰海拔才2019.8米,但“前臨深谷,背連大坡,旁山起伏于足下”的地形使其成為一座天然的橋頭堡,頂峰炮火甚至可控制怒江兩岸滇緬公路70余公里,因此被西方記者稱為“東方的馬其諾防線”以及“東方的直布羅陀”。此外,松山東距惠通橋22公里,西至龍陵約39公里,是惠通橋至龍陵的咽喉,更是滇緬公路出入滇西地區的咽喉要地。
1942年日軍占領松山后,便派第56師團第113聯隊(也稱:日軍拉孟部隊)主力3千余人以山頂為中心,沿公路東至惠通橋、西至鎮安鎮,修筑了一個縱深達數十公里的強大防御體系,并設置滾龍坡、大埡口、松山、小松山、大寨、黃家水井、黃土坡等7個主陣地、6個前沿陣地,共40余處據點,與中國軍隊隔江對峙。據了解,松山工事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戰需要構筑,極為堅固復雜,甚至連坦克也能在地堡里開進開出。而陣地上還配有山炮、戰車、汽車,設有醫院、慰安所,地下有電話、通訊、供水、照明等設施,糧食彈藥充足。這種防御性工事也讓日軍軍官揚言“中國軍隊不犧牲10萬人,休想攻取松山”。
值得一提的是,在松山上修筑日軍工事的并不是日軍軍人,而是他們從滇西、緬甸、印度等地強征過來的1670余名民夫,其中包括138名東南亞華僑。在民夫們晝夜施工,并將工事完成之后,1944年2月21日至25日,日軍將這些民夫以打防疫針為名,全部秘密注射處死,并焚尸掩埋。
B.遠征軍激戰95天,首殲日軍建制聯隊
在日軍占領松山近2年后,1944年6月,中國遠征軍發動松山戰役,掀起滇西大反攻的序幕。不過,由于當時對松山防守能力估計不足,中國遠征軍首戰雖然奪取了松山外圍陣地竹子坡、臘孟街及陰登山等地,但傷亡慘重。
1944年7月2日,中國遠征軍司令部以直屬部隊第8軍對松山展開了第二次反攻,同時還出動飛機對敵人工事進行輪番轟炸,但無奈日軍工事太堅固,摧毀程度有限。而據松山抗戰遺址管理所工作人員介紹,日軍工事之所以如此堅固,主要是使用了原木、灌沙的汽油桶、鋼板等材料,建筑完成后,日軍還利用飛機投彈進行過多次轟擊試驗以檢測性能。
記者了解到,從中國遠征軍1944年6月進攻松山到9月7日攻占松山,整個松山戰役共持續了95天,中國遠征軍先后出動了10個團2萬兵力,并最終全部殲滅了日軍拉孟守備部隊。就傷亡情況而言,中國軍隊共斃殺日軍超過1250人,自身傷亡7763人,敵我傷亡比1:6.2。
松山戰役的勝利,不僅打破了滇西戰役的僵局,更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從此,通過滇緬公路,大批部隊和裝備、物資可以暢通無阻,源源不斷地向龍陵戰場送去。此外,這場戰役也是中國軍隊首次殲滅一個日軍建制聯隊(團)的戰役,更是日軍在亞洲戰場的第一個所謂的“玉碎”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0560.html
相關閱讀: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