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中國第二個封建王朝漢朝的開國皇帝,史稱“漢高祖”,他在中國歷史上算得上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帝王(約50 歲左右才當上皇帝)。據史料記載,劉邦出生于今天的江蘇豐縣,父親劉太公和母親劉媼都是地道的平民,沒什么靠山,劉邦出生后就是他家的老三。少年時的劉邦在鄉里的口碑還算不錯,但是自從十幾歲之后,劉邦就像變了個人似的,不愛讀書,整日游手好閑,在鄉里尋釁滋事,不務正業,成了百姓心中典型的“地痞無賴”?上攵瑒钏氖鄽q時仍舊是光棍一個就不足為奇了,試想鄉里誰家敢把姑娘嫁給這樣的人?不過,從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劉邦注定就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成家晚,立業更晚。在鄉鄰看來,這樣的人這輩子算完了,最多也就勉強在泗水亭長這個小職位上熬到光榮退休。然而,劉邦自己卻不這么想,他心胸很大,在一次去咸陽出公差的路上,恰巧碰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遠遠看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羨慕得他脫口而出:“嗟乎,大丈夫生當如此也!”
果然,在秦朝末年,劉邦終于迎來了機會。秦二世元年(前209 年),劉邦以亭長的身份為沛郡押送徒役去驪山,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劉邦估計等到了驪山也就會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芒碭山時,就停下來飲酒,趁著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其中有十幾個年輕力壯的人選擇了繼續跟隨劉邦逃難。恰逢此時,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陳勝、吳廣率領起義軍攻占陳(今河南淮陽)以后,建立了“張楚”政權,和秦朝公開對立。這時,沛縣的縣令也想響應來繼續掌握沛縣的政權,蕭何和曹參當時都是縣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們勸縣令將本縣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來。被召集的人里就有劉邦一伙兒人,未曾想,劉邦上演了一場“鳩占鵲巢”的大戲,殺了縣令,從而贏得自己邁向皇權的“第一桶金”,并被大家推舉為沛公,成了一方反秦的領袖人物。
劉邦前后的變化著實讓人驚嘆,從一個混混,一下成為了民意代言人。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群雄并起的秦末,他居然成了笑到最后的人。很多人不禁要問:他憑的究竟是什么?在秦末漢初時期民間有了這樣的傳說:劉邦原本是赤帝之子下凡,命里注定要當皇帝。所以他順應天命,斬殺白蛇,歷經百戰,終于平定了天下,成為名揚天下的一代開國大帝。劉邦真的斬過白蛇嗎?他真的是龍的化身,赤帝真的是他爹嗎?早年任沛縣泗水亭長時奉命押送一批勞工去驪山為秦始皇修筑陵墓,途中許多勞工趁機脫逃。劉邦暗想即使到達驪山,勞工也都逃光了,無法交差。于是在芒碭山澤前休息進食,晚上釋放所有的勞工說:“你們各自逃生去吧!我從此也逃亡去了。”勞工中有十幾位壯士見劉邦寬宏大度,豪爽義氣,便愿意追隨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0322.html
相關閱讀: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