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漢相爭這段歷史當中,有一個細節容易被人們忽視,那就是劉邦派張良到齊國封韓信為王。劉邦在當皇帝以前封過好幾個王,像魏豹、張耳、韓王信、英布、吳芮等,都沒有大張旗鼓地派什么高級使臣搞什么冊封儀式,為什么對韓信要這樣隆重對待呢?當時,楚漢之爭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時期,劉邦在滎陽被項羽圍困難以脫身。張良是劉邦集團中最重要的謀士,稱其為漢營中的“大腦”一點都不為過,就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劉邦為什么要把張良派出去呢?
劉邦封韓信為王,是不得已而為之。
公元前203年,楚漢之爭進入了一個關鍵階段。兩軍在滎陽成皋一帶對壘,互有攻伐,卻都難以取得決定性勝利。當時,兩軍的形勢似乎只取決于一個人——項羽,項羽在陣前,楚軍就會處于攻勢,勝利的天平就會向楚軍傾斜,若項羽到了別的戰場,漢軍就會處于攻勢,同時會看到勝利的希望。假如兩軍擺開來進行一場決戰,項羽是可以一舉打敗劉邦的,或者是項羽留在軍前尋機和劉邦決戰,也是有機會打敗劉邦的?墒琼椨饏s有一個大問題,后方不穩,尤其是糧食供應。彭越帶兵駐扎梁地,往來襲擊楚國運糧部隊,斷絕楚軍糧道,史稱“彭越擾楚”。更為嚴重的是,韓信襲擊并占領了齊國,項羽派出大將龍且、周蘭攻打韓信,卻被韓信打敗,龍且陣亡。項羽首尾不能相顧,糧草供應困難,戰事難有進展。劉邦雖然后方穩固,可是他的軍隊戰斗力卻難以和項羽相比,雙方戰事一時陷于僵局。
韓信攻下齊國后,派人向漢王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反復無常,又和楚國交界,如果不設立一個代理王來鎮撫,局勢一定不能穩定。為了有利于當前的局勢,我愿意暫時做一個假(代理)齊王!边@個時候,劉邦正在滎陽被楚國軍隊圍困,韓信的使者到了,劉邦打開信一看,真是氣都不打一處來,怒氣沖沖地罵道:“我在這兒被圍困著,日夜盼望著你能來幫助我,你卻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兩人一個踩劉邦的腳,一個湊近劉邦的耳朵說:“目前漢王您的處境不利,你又怎么能禁止得了韓信稱王呢?不如趁機冊立他為王,很好地待他,讓他自己鎮守齊國,不然,可能會發生變亂!眲钚盐蜻^來,故意用原來的腔調繼續罵著:“大丈夫平定了諸侯,要做就做一個真王,為什么要做一個假王呢?”于是派遣張良前往齊國,冊立韓信為齊王。
由此可見,封韓信為王,本不是劉邦所愿,只是因為張良等人的勸說,害怕發生“變亂”才不得不這樣做的。既然是張良主張封韓信為王,劉邦又為什么會派遣張良前往齊國呢?
這次授王封爵,不是一趟美差,既要順利地進入齊國,又要起到封王的作用,需要一個有智慧的人來完成這項任務。
給人慶功授爵封王,原本是一件皆大歡喜的美差,吃飽了喝足了說上幾句好話,說不定還能得到一點兒禮品。但這次給韓信授爵卻不是美差。劉邦本來是沒打算封韓信為王的,不僅如此,他還當著韓信使者的面大罵,這些事情,想必韓信已經知道了。既然劉邦醒悟過來,這時候不能不滿足韓信的要求,授予韓信齊王爵位,就必須把這事做得正式,像一回事。按照劉邦的行事風格,多大的事情都可以隨便對待,比如任命韓信為大將軍那會兒,劉邦說是讓蕭何把韓信叫過來,蕭何說這是任命大將軍,不是呼喚小兒,劉邦這才筑壇拜將。如今又出現了語言上的前后不一致,這就必須讓韓信知道,封他齊王是真心的。因此,這次出使,不是一次快樂旅行,而是一次艱難任務,劉邦需要張良擔當此重任。
使者要想到達齊國,還面臨著路途上的艱難險阻。從滎陽到臨淄,僅從路途上來說,倒也算不上多遠,但滎陽以東是被楚軍控制著,使者要想到達齊地,必須繞道河北。劉邦正在受困于項羽,不可能撥出一支部隊沿途護送。戰亂年代,兵連禍結,三五個人路上又難以確保安全,所以這旅途本身就充滿著艱難險阻。這個使者需要膽量、智慧和能力,張良能夠擔當此重任。
韓信打敗了齊楚聯軍,殺了楚國大將龍且,已經在齊國站穩了腳跟,他敢要王位,說明他有這個底氣。楚國這時候和漢軍正處于膠著狀態,已經沒有能力兩線作戰,不能對韓信用兵。最好的辦法,就是拉攏韓信,最低標準也是穩住韓信,不能讓他成為楚國的敵人。楚軍失去大將龍且后,項羽非常害怕,他知道了韓信的厲害,也看到了韓信的分量,于是派出使者武涉前來齊國勸說、拉攏韓信,要他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自立為王。齊國內部也有一個叫蒯通的人勸說韓信反漢自立,三分天下。這就是劉邦準備派出的使者所面臨的形勢。作為醒悟并已經冷靜下來的劉邦來說,是會估計到項羽不會無視韓信的存在,也會派人前去游說的,這就是劉邦違心給韓信王位的根本原因。所以,他派去齊國的這個人,既要驚動韓信,也要說動韓信。除了張良,別人沒有這個地位和能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0323.html
相關閱讀: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
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