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14萬中國勞工參加一戰:與德軍搏斗 約2萬犧牲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軍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歷史上,中國雖然宣布了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并沒有真正派出軍隊參戰。真正卷入戰爭的中國人,是以14萬北方農民為主組成的中國勞工,協約國稱為“中國勞工旅”,他們為協約國西線戰場提供了重要的勞動力,其中有數千華工最終埋骨異域。

  英法對華工的到來充滿期待

  在歐洲戰場上,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一方在德國的步步緊逼下損失慘重,僅僅1916年7月發生的索姆河之戰,英軍傷亡就達40萬人。隨著戰爭的演進,協約國一方面臨著嚴重的人力資源危機。當協議國兵員銳減、勞力奇缺,難以為繼之時,英國一位軍官提出:“為什么不用中國人?”

  為了讓更多的歐洲人從工業勞動中解放出來走向前線參戰,英國和法國將他們的目光投向中國廉價又豐富的人力資源,希望中國人可以作為工人前往歐洲支援協約國一方的作戰。于是,在德國人無暇顧及的遠東地盤上,一場大規模的勞工招募運動悄悄拉開。

  由于北洋政府不愿意得罪德國人,這些招募計劃一開始都是半官方的,但是在1917年中國宣布參戰后,開始轉由中國政府勞工部組織勞工輸出。從1916年5月輸出第一批勞工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18年11月,相繼有14萬華工遠涉重洋,來到戰火紛飛的歐洲,開始了他們曲折艱辛的勞工經歷。

  當第一批中國勞工到達法國馬賽港的時候,法國報紙《L’Excelsoir》在1916年8月22號的頭版新聞上這樣描述:“這些華工是通過仔細挑選招來法國的。他們大部分來自中國的北方。他們比安南人更加能忍受我們國家的氣候。另外,醫療體檢報告結果認為絕大部分的華工身體健壯,這對我們國家繼續在那兒招工是一個好消息!笨梢钥闯,法國人對華工的到來充滿了期待。

  法國人的期待是有理由的。因為,英法兩國對華工的選拔非常嚴格,凡患有眼病、肺結核、性病及牙病者均被拒絕。招募的華工以山東人、湖北人為主,此外還有一部分人來自遼寧、吉林、江蘇、湖南、安徽,甚至甘肅。選拔后的華工被集中在威海衛進行簡單的軍事訓練,等待乘船離開中國前往法國。

  生死未卜的命運

  1916年至1918年間,英法兩國在中國共招募華工14萬人左右,這其中近三分之二為山東人。他們在歐洲后多從事挖掘戰壕、筑路、救護傷員等戰勤和戰斗工作,約兩萬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號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從離開中國那一刻起,華工們就面對著生死未卜的命運,死亡的危險如影隨形。1917年2月24日,德國潛艇在地中海海域擊中運送華工的郵輪,船上543名華工全部葬身大海。

  按照最初約定,華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參戰,但事實上華工的工作幾乎都是處于最前線。在工作安排上,法招華工多被安排到軍工企業,受雇于法國的華工由法國軍事當局負責。通過分包系統,對勞工有需求的企業開始使用這些人。因此,從布雷斯特到馬賽,從里昂到敦刻爾克,不管是在國有兵工廠中還是在冶金、化工、建筑行業的私營企業中,都有華工的身影。

  華工有的受雇于重工業企業,例如施奈德公司,有的受雇于汽車公司,例如雷諾公司,還有的被推薦至港口管理部門。而英招華工則幾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線,挖掘戰壕、修筑工事、野戰救護、掘埋尸體、清掃地雷、筑路架橋、解運糧草、裝卸給養……但凡戰爭所需,幾乎無處不往、無所不為。另一些則替代了被派往法國的英國碼頭工人和運輸工人,這樣就使得英國工人能夠回到英國從事他們的職業。但無論是在前線還是后方,華工從事的都是最艱苦、最繁重的工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5491.html

相關閱讀: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