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姜太公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周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姜尚

姜尚,名望,呂氏,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東海海濱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后輔佐周武王滅商。因功封于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他是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

相傳姜尚的先世為貴族,在舜時為官,因功被封于呂(今河南南陽),故為呂氏,名呂尚。中國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產物,所以“姓”即“女生”,后來在一個姓中又以男性為主有了氏,到春秋戰國以后,氏越來越多,姓和氏逐漸合二為一,就是現在所說的姓氏。

后來家道中落,至姜尚時已淪為貧民。為維持生計,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于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當時,正是東方大國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社會黑暗,經濟崩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西部的周國由于西伯姬昌(后為周文王)倡行仁政,發展經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天下民眾傾心于周,四邊諸侯望風依附。壯心不已的姜尚,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于?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的變化,待機出山。一天,姜尚在?溪垂釣時,恰遇到此游獵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談得十分投機。姬昌見姜尚學識淵博,通曉歷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币馑际,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后甚喜,說道:“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褪悄俏皇ト税?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于是,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宮,拜為太師,稱“太公望”。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注:傳說姜尚本是處士,為逃避殷紂的暴政,隱海濱。又說他曾事紂,因紂無道而離去,游說諸侯,無所遇而卒歸周文王。還有的說他曾屠牛于朝歌(殷都,今河南淇縣),賣飲于孟津(今河南盂津以北);或說他年老窮困,隱于渭濱,以漁釣于周文王,文王載與俱歸,立以為師。以上所說歸周的途徑雖不同,但歸周大事的核心人物則是肯定的。


不久,商紂王懷疑周文王欲圖謀商之天下。遂將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監獄里。于是姜尚、散宜生廣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寶,獻給紂王,贖出了文王。文王歸國,便與姜尚暗地里謀劃如何傾覆商朝政權。為此,姜尚策劃出許多兵家謀略,由于這個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權謀都首推姜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稱鼻祖。

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為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外政策。對內,實行農人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租稅,八家各分私田百畝,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孫承襲,作為俸祿等經濟政策,促進丁生產的發展,打下了滅商的經濟基礎。對外,表面上堅持恭順事殷,以麻痹紂王,暗中實行爭取鄰國、逐步拉攏、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尚的積極謀劃下,歸附周文王的諸侯國和部落越來越多,逐步占領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屬地,出現了“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的局面,為最后消滅紂王,取代殷商,創造了條件。

周文王死后,武王姬發繼位,拜姜尚為國師,尊稱師尚父。姜尚繼續輔佐周國朝政。一次,周武王問道:“我欲輕罰而重威,少行賞而勸善多,簡其令而能教化民眾,何道可行?”姜尚答曰:“殺一人而千人懼,殺二人而萬人懼,殺三人而三軍振者,殺之。賞一人而千人喜,賞二人而萬人喜,賞三人而三軍喜者,賞之。令一人而千人行者,令之;禁二人而萬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軍正者,教之。殺一以懲萬,賞一而勸眾,此明君之威福!蔽渫跹月犛嫃,時時慎于行賞,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政治愈益清明。而此時的殷商王朝政局更加昏暗,叛殷附周者日多。周朝逐漸羽翼豐滿,國勢日隆。武王九年(約公元前1059年),為了探察諸侯是否會集而東討商國。周軍在姜尚的統帥下,浩浩蕩蕩開到孟津,周武王在這里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發表了聲討殷紂王的檄文。屆時800諸侯會諸此地(當時的諸侯國都很小,商朝國土中竟達1800多個。后來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在兼并混戰中形成的較大的諸侯國),顯示了武王的聲威。當時許多諸侯都說,“商紂可伐!”武王和姜尚則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殷商王朝的統治雖已陷入內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內部尚無明顯的土崩瓦解之狀,如果興師伐紂,必然會遭到頑強抵抗。于是,決定班師而回。這次行動,實際是滅商前的一次預演,在諸侯國間產生了強烈影響,使更多諸侯聽命于周武王。

武王十一年(約公元前1062年),殷商王朝統治集團核心發生內訌,良臣比干被殺,箕子被囚為奴,微子啟懼禍出逃,太師疵、少師強投降周武王。武王問姜尚:“殷大臣或死或逃,紂王是否可伐?”姜尚答道:“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賓殃。”武王聞言,決意舉兵伐紂。遍告諸侯說:“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遂以姜尚為主帥,統領兵車300乘,虎賁(猛士)3000名,甲士4.5萬人,以“吊民伐罪”為號召,聯合諸侯各國,出兵進取商都(參見周滅商之戰)。但占卜結果卻不吉利,部隊行至汜水牛頭山,風甚雷疾,旗折鼓毀,群公疑懼,有人甚至請求還師。只有姜尚堅持出兵,“今紂刳比干,囚箕子,伐之有何不可?舉事而得時,則不看時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他說那些占卜用的龜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兇。姜尚親自援袍而鼓,率眾先涉河,武王最終聽從了姜尚的意見,,統兵前進。


二月甲子(二月五日),周武王率領大軍會合庸、蜀、羌、微、盧、彭、濮等方國部隊戰車四千乘陳師牧野(商都朝歌70里,今河南淇縣南),與紂王的17萬大軍展開決戰(參見牧野之戰)。拂曉,進行莊嚴的誓師??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牧誓”,誓詞歷數紂王聽信寵姬讒言,招誘四方罪人和逃亡奴隸,暴虐地殘害百姓等罪行,說明伐紂的目的乃代天行罰,宣布戰法和紀律要求,激勵戰士勇猛果敢作戰,武王使尚父親統百名精銳勇土“致師”??發起挑戰,接著指揮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乘勢馳逐沖擊。紂師雖眾,皆無斗志,而且“前徒倒戈”??前面的士卒調轉槍頭指向商軍,給武王開路。武王見此情景,指揮全軍奮勇沖殺,結果,商紂王的十幾萬大軍,當天就崩畔瓦解。紂王見大勢已去,連夜倉皇逃走,與妃子妲己一起在鹿臺投火自焚,至此,殷商王朝宣告滅亡。

牧野之戰所以能大獲全勝,多賴姜尚英明的組織指揮。在作戰時機的把握上,選擇在紂王麻痹松懈、眾叛親離之時;在力量的組織上,以“吊民伐罪”為號召,聯合諸侯共同伐商;在作戰指揮上,首先以兵車、猛士從正面展開突擊,爾后以甲士展開猛烈沖殺,一舉打亂了商軍的陣勢,奪取了戰爭的勝利。

周朝建國之后,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于齊,都城營丘(今日臨淄市臨淄北)。姜尚東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對他說:“我聽說過時機難得而易于失去,作為一個客人,安于路邊旅店中的享樂,恐怕不象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樣子!碧犃,夜里穿起衣服馬上前行,天亮時到達營丘,正好遇到萊國的人來與他爭奪營丘。

姜尚在齊國政局穩定后,又開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順應當地的習俗,簡便周朝的繁文縟節。大力發展商業,讓百姓享受魚鹽之利。于是天下人來齊國的很多,齊國成為當時的富國之一。在周成王時,管叔、蔡叔作亂,淮河流域的少數民族也趁機叛亂(參見周公東征),周王下令給姜尚說:“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嶺,北到無棣,無論是侯王還是伯男,若不服從,你都有權力征服他們!睆拇,齊國成為大國,疆域日益廣闊,使之成為后來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之一。戰亂最終被周公姬旦給平叛。太公姜尚活了一百多歲而卒,但葬地不詳。

相傳兵書《六韜》為姜尚所作,后人考證系戰國時人依托于他的作品。但從現存的內容看,基本上反映的是姜尚的軍事實踐活動和他的韜略思想。司馬遷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指出:“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由此看來,姜尚實為中國謀略家的開山鼻祖。


點評:姜尚是中國古代第一個軍師型的軍事家,其軍事韜略在中國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用兵起了遠的影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5579.html

相關閱讀:姬瑕
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周公
后稷
周朝中國的社會形態改革:奴隸逐漸變成了自耕農
伯夷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