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國民黨政府抗戰時“苦撐待變”:40年差點與德國結盟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軍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

據會議記錄,會上發言者眾多,孔祥熙、居正、張群等元老全都贊同孫科的意見,主張親蘇聯德。最后,蔣介石在會上獨斷決定,仍維持原定的親近美英的外交路線不變;同時盡力加強對德關系。這期間,蔣介石主動采取了系列措施改善對德關系。

本文摘自:《快樂老人報》2015年8月10日16版,作者:佚名,原題為:《國民黨政府差點與德國結盟》

自全面抗戰爆發,國民黨政府即已意識到,單純依靠自身落后農業國的力量,并不足以戰勝日本,故其戰略,自始至終都是“苦撐待變”。

為將“苦撐待變”戰略付諸實施,1938年4月,國民黨政府擬定了“惟以日本為敵”的外交方針,在策略上首重美英法,對德意則取爭取態度。1940年6月法國宣布投降,隨后英軍節節敗退,蔣介石“親近英法、疏遠德意”的外交策略似走到了破產邊緣。

作為應對,1940年6月22日,蔣介石召集高層會議,決定對德國采取“以友義之而不敵視”的外交方針。但在提升對德友好關系的同時,蔣介石并沒有放棄親近美英法陣營的立場,理由是“英法在太平洋的力量原極有限,與遠東問題有關的主要勢力是美蘇。它們均未卷入歐戰”。蔣介石的看法,并沒得到黨內高層的認同。7月18日在國防最高委員會第三十六次常務委員會上,立法院長孫科率先發言,對親近美英法的既定外交路線提出了質疑。據會議記錄,會上發言者眾多,孔祥熙、居正、張群等元老全都贊同孫科的意見,主張親蘇聯德。最后,蔣介石在會上獨斷決定,仍維持原定的親近美英的外交路線不變;同時盡力加強對德關系。這期間,蔣介石主動采取了系列措施改善對德關系。

這種“謹慎”(維持親近美英陣營的立場)與“投機”(不放棄改善對德關系),至1940年9月份,開始顯露其效果。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簽訂同盟條約。11月,更好的消息傳來——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訪德不利,東歐三國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等相繼加入德意日同盟,德蘇戰爭已難避免;同月,蘇聯駐華大使告知蔣介石,蘇聯將再次啟動對中國的軍械物資的援助,包括飛機、大炮以及輕、重機槍。

至此,中國在紛亂的國際局勢中沒有踏錯步伐,順利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員。(摘編自《國家人文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5870.html

相關閱讀: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