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所畫的蚩尤像來源:資料圖
近年來,中韓兩國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兩國人民對于歷史的不同看法也隨之發生碰撞。關于高句麗歷史的歸屬、孔子的國籍、端午節的由來等問題,曾引起激烈的網絡辯論。在這些問題背后,是韓國“在野史學”對韓國公眾歷史認知的影響。那么,“在野史學”都有些什么主張?它在韓國得以發展的動力何在呢?
1.認中國古代人物為韓國人祖先
在國外史學界,惟有韓國部分史學家主張其祖先曾長期統治中國大陸。據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王元周研究,在韓國存在相當強大的“在野史學”,本文根據王元周的研究成果和其他相關資料,簡要介紹韓國“在野史學”。
所謂“在野史學”,是與“講壇史學”相對而言。狹義的“在野史學者”,指的是在大學歷史系或正規歷史研究機構之外,從事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的一些民間學者。廣義的“在野史學者”還包括那些在大學任教或在正規研究所任研究員,卻迷信《桓檀古記》、《揆園史話》等偽書,曲解文獻和考古資料的那些非主流講壇學者。
韓國“在野史學”產生于韓國獨立初期,其觀點五花八門,但共同點是繼承了申采浩等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知識分子的觀點,認為韓國人的祖先曾統治中國大陸的大部分地區甚至全部。這比韓國主流史學界所說的“曾統治中國東北地區南部的高句麗和渤海國屬于韓國歷史”,還更加“大膽”。
“在野史學者”相信,在從上古到19世紀的各個時代,韓國人的先民都曾統治過中國大陸。
在上古史方面,他們把中國古代史書和傳說中的一些人物,指認為韓國人祖先。通過對上古史的這種演繹,中華文明成了韓國先民創造的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古代政權變為韓民族的政權或韓民族的屬國。
例如,李重宰認為,韓國人的祖先“盤古桓因”最早建立了國家,三皇五帝都是韓民族的祖先,周朝也是韓民族的國家。高浚煥稱,上古韓國人建立了“倍達國”,中國古書中的蚩尤就是該國的第14代國君,他與中國的黃帝在涿鹿展開了73次戰爭,全部取得勝利,成為東洋霸主。安浩相在1987年出版的《國家歷史五千年》一書中,“論證”殷商是東夷建立的,孔子是春秋時期宋人,宋人是殷人后裔,所以孔子是東夷人,東夷與韓民族是同一民族,所以孔子是韓國人。具吉洙等人則“論證”漢字是韓民族發明的。
在中古史方面,“在野史學者”認為,高句麗、新羅、百濟,都在中國大陸。例如,韓國民族史研究會常任研究員吳在成著有《百濟曾在中國》,林均澤在2007年出版的《韓國史》中也認為三國都在中國大陸。李重載認為最早打通絲綢之路的是新羅。金圣昊著有《進入中國的百濟人的海上活動》,認為百濟曾在中國大陸殖民,還認為今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僑都是百濟的后裔。
2.“清朝是韓民族的國家”
在近古史方面,有的“在野史學者”認為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也在中國大陸,所謂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實是韓民族建立的。
例如,鄭天石認為,元朝使臣所到的高麗,不在今天的朝鮮半島,而是在中國澳門,元朝軍隊出征日本的基地也不在朝鮮半島,而在廣西合浦。金鐘潤相信,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戰爭和后金(清)侵犯朝鮮的戰爭,都不是發生在朝鮮半島,而是發生在中國大陸。
直到近代,朝鮮王朝都是比清朝更大的國家,日本帝國主義把輝煌的大陸朝鮮史改造為半島朝鮮史,給人以朝鮮王朝的首都就在今天首爾的假象。金珊瑚稱,遼、金、蒙古、清朝都是韓民族征服中國后建立的國家。這種觀點已被韓國主流史學部分接受。2006年,韓國高句麗研究會會長徐吉洙主張將金朝和清朝的歷史并入韓國史,以達到瓦解中國史體系的目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9637.html
相關閱讀: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