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了提高皇帝的威權,雙管齊下。一方面,有意削弱丞相的職權,擴大太尉的職權,把太尉改為大司馬,又加上大將軍的稱號,大司馬大將軍分割了丞相的軍權。另一方面,建立宮廷決策班子,任命一些高級侍從(侍中、給事中),可以直接與皇帝討論國家大政方針;還起用高級宦官擔任中書,掌管尚書之職——出納章奏,掌握機要。于是形成宮內的決策班子,稱為“中朝”或“內朝”,使得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機構——“外朝”,淪為執行一般政務的行政機構。
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創建刺史制度。全國分為十三部,由皇帝向每一部派遣一名刺史,代表中央負責監察地方。這種監察權,包括視察政治狀況,決定官員的任免升降,平反冤假錯案,監察郡國一級長官與地方豪強。西漢有一百零八個郡國一級政區,由中央直接管理似乎鞭長莫及,刺史部的建立解決了這一難題。刺史部就是一個監察區,負責監察若干郡國。然而刺史的地位不高,俸祿僅六百石,而郡國守相俸祿二千石,以小制大,用小官來監察大官,可謂一舉兩得:既防止監察區成為變相的一級行政區,又收到中央管理之效。
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軍權,改變軍隊分散于全國各地而首都內外沒有重兵的狀況,設立中央常備兵。先是設立期門軍、羽林軍,選拔隴西、天水等六郡所謂“良家子”,訓練成為精銳部隊;以后又訓練陣亡將士子弟,稱為“羽林孤兒”,很有戰斗力。中央常備軍的建立,對于帝國體制具有重要意義,它是歷代王朝“內重外輕”(重中央輕地方)兵制的開創。
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財政,任命理財家桑弘羊主管財政,進行改革。首先是“鹽鐵官營”,把生產與銷售鹽鐵的權利收歸國家壟斷,打擊操縱鹽鐵經營的地方豪強勢力。其次是“平準均輸”。平準法是由中央政府在首都長安設置平準官,按照價格波動,收購或拋售貨物,調解供需,控制市場。均輸法是由中央政府在各地設置均輸官,調節各地運往首都的物資,以保證軍需供給,都市消費,倉庫積儲。平準均輸政策打擊了奸商囤積居奇、哄抬物價,既維護了民眾利益,又加強了中央集權國家的財政基礎。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位的半個多世紀,使泱泱大漢登上了頂峰,帝國已強大到足以向邊陲地區及亞洲腹地不斷地發動軍事遠征。向西南遠征的結果,在云南和四川設立了?柯郡、越?郡、益州郡;對南越的遠征,把中華帝國的版圖擴大到越南的北部,漢朝在這片地區建立了九個郡;向東北遠征的結果,在朝鮮半島設立了四個郡。很長一段時間里,集中兵力在北方與西北方。從公元前133年起,在名將李廣、衛青、霍去病的指揮下,向經常騷擾中原的游牧民族匈奴發起攻勢,不久在西北邊陲設立了朔方郡和五原郡。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完成了探索中亞的史詩般功業。張騫的第一次出使旨在聯合在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夾擊匈奴,第二次出使旨在聯合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夾擊匈奴,目的都是“斷匈奴右臂”。張騫歸國后向漢武帝報告了在西域的見聞,關于中亞的第一手資料,其中包括少許有關印度和前往印度的路線等情況,也提到中國絲綢出口的最西面的目的地——羅馬帝國,這是中國首次得到關于羅馬帝國的消息。今人仍可從《史記·大宛列傳》看到當時的盛況。
從當時的首都長安向西,前往河西走廊,再由武威經張掖、酒泉,到達敦煌。從敦煌西行,經玉門關、陽關往西的商路有兩條:一條是南道——從鄯善沿南山(昆侖山)北麓至莎車,西越蔥嶺(帕米爾),到達大月氏、安息諸國,再西去可以抵達大秦(羅馬帝國);另一條是北道——沿北山(天山)南麓西行,越過蔥嶺的北部,向西可以到達大宛、康居、奄蔡諸國,再往西可以抵達大秦。這就是彪炳于史冊的絲綢之路。
西域的開通,使絲綢之路在全球歷史上聲名遠揚。中國的使臣和商人到達奄蔡(今里海東岸)、安息(波斯,即今伊朗)、條支、黎?(地中海東岸)。中亞、西亞各國的使節和商人來到中國。中國的精美絲綢由中亞、西亞運到羅馬帝國,成為羅馬元老院議員和貴族夫人的珍貴服裝面料。羅馬人當時僅僅知道中國是絲綢的產地,因此把中國稱為Seres,即拉丁語的“絲綢”。但是,安息和中亞各國都極力想維持各自在絲綢之路中的利益,不愿意中華帝國和羅馬帝國直接接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20550.html
相關閱讀: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