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怪的海參
海參本身沒什么味道,怎么做都可以,這反倒成了烹飪手藝的試金石。內行的吃家為了品鑒餐館的水平,經常會點海參料理,大廚的烹飪特性一吃便知。有人說:“最先吃海參的人,肯定要有很大的勇氣。”像生銹了一樣紅紅的、長著肉刺的小型海參,是其丑怪同類中的丑怪,而且非常腥臭。不過,這種海參卻是營養價值最高的。
清代大飲食家的代表人物文人袁枚在文中寫道,用顏色相近的香菇、木耳等與海參搭配,風味甚佳。海參相當于海里的人參,之所以在中國很貴重,恐怕跟中國近海出產不多有關。因此自古以來,海參在中國的售價都很高。日本德川時代,長崎便將海參裝在草袋里遠銷海外。除了海參,還有干鮑和魚翅,這三種是日本對華出口的最高級海產品。但并非每個人都愛吃。慈禧太后就不喜歡。這位老太婆喜歡肉類,特別是鴨子,而對海產品沒什么興趣。
消失的生魚片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膾炙人口”!爸恕敝缚救猓澳挕眲t是生魚片。這兩樣東西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食物。相傳因吳越爭霸而聞名的越王勾踐,正在會稽食用生魚片的時候,遭到吳國軍隊的襲擊,驚慌失措的勾踐把剩余的食物全部倒入江中,被棄入江的生魚片化成江中的小魚,叫“銀魚”,又稱作“膾殘魚”。也許人們實在不忍心生魚片被扔入江中后就此腐化,以至于想象到生魚片化成銀魚的情景。這個傳說既有幾分欣喜,又有幾分哀戚。
中國人從前也是吃生魚片的,只是后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生魚片就從餐桌上消失了。宋代大詩人梅堯臣有詩,題為《設膾示坐客》,其中有這樣的兩句:“蕭蕭云葉落盤面,粟粟霜卜為縷衣!币馑际巧~片宛如云葉般落入盤面,像霜一樣白的蘿卜切成了細絲衣?梢姰敃r連生魚片的配菜都有了。這說明最晚到11世紀,中國還有生魚片。根據博學之人的說法,由于宋代煤炭普及使用,能夠長時間地保持同樣的火力,于是用火烹飪的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如此說來,美輪美奐的宋瓷的興盛或許跟這種新的火力也有關系。在火成為生活中重要角色的時代,恐怕像生魚片這種不使用火的食物,便漸漸日薄西山了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37283.html
相關閱讀: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