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怎樣大閱兵?六張圖帶你了解!
·秦始皇閱兵圖,旌旗獵獵,戰馬蕭蕭,煞是壯觀。
·明朝軍陣圖。
·清代八旗閱陣圖。
·太上行獵圖,乾隆打獵順便閱閱兵。
·武王牧野誓師圖。
·明神宗平番得勝后閱兵圖。
閱兵一事,古已有之。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都有不少經典的大閱兵。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歷史上那些經典的閱兵。
1、最早的閱兵
話說3000多年前,商朝出了一個君主叫帝辛。人們通常稱他為“紂王”。帝辛長得帥,夠聰明,會打仗,但是有一個缺點:剛愎自用,不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不僅如此,他還用炮烙等酷刑殺掉了比干等忠臣,在上層制造了一批反對勢力。
在周朝的西陲有一個小國家叫周國。文王事后,武王繼位。武王看清了商朝外強中干的本質,想一舉推翻。不過,帝辛雖然已失掉人心,軍事上的實力還是擺在那里,單是周國一家肯定搞不定。于是,武王決定搞一次閱兵。一來檢驗自己部隊的軍事狀況,二來測試對諸侯國家的號召力。
于是,武王率軍來到黃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進行閱兵。據統計,聞訊后趕到盂津參加閱兵的大小諸侯多達800家。“登高一呼,應者云集”的形勢一目了然。武王心里有底了。
最早的閱兵
當時,眾諸侯勸武王立即出兵朝歌(商朝都城)。武王和軍神姜尚都認為時機還未成熟,閱兵結束后全軍返回了。
2、最無奈的閱兵
商周以降,閱兵漸漸成為一種軍事訓練制度。顧炎武稱:“五年一閱,汰其羸,登其銳。”就是說,五年舉行一次,淘汰老弱病殘的士兵,補充年輕力壯的新銳。
最無奈的閱兵
孔子編撰的《春秋》,公羊高撰寫的《春秋公羊傳》,左丘明撰寫的《左傳》,不約而同地記錄了發生在魯桓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706年的一次閱兵。他們的記錄都很簡單,一句話而已:“秋八月壬午,大閱。”
實際上的劇情可沒有這么簡單。因為,魯桓公是被迫無奈才舉行這次閱兵的。
春秋時期,魯國的地位很尷尬。一方面,他是周王室的本家,有資格“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一方面,他常常受到鄰國齊國的欺負,壓力很大。為了抵抗齊國強大的軍事壓力,魯桓公在公元前706年舉行了這次閱兵,顯示軍民團結,共御外敵的決心。
盡管這次閱兵規模不大,在歷史上的影響力卻不小,因為三部史書都特別予以記錄。史書記錄的原因很狗血,乃是由于魯桓公沒有按照禮制進行閱兵。原來,在農耕時代,一般選擇冬季農閑舉行閱兵,而魯桓公則是在秋季閱兵,違背了禮制。所以,孔子都看不過了,委婉地進行了批評。
3、最威嚴的閱兵
進入帝制時代以后,閱兵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前五年一次,變成了現在的一年一次。制度更完善了,規模更龐大了,參與的領導層次也更高了——不但將軍要閱兵,有時候,連皇帝都會親自出馬,指揮參加閱兵的軍隊,“自令進退”。
漢文帝繼位后,拜河內郡太守周亞夫為將,駐軍細柳,防御匈奴進攻。一次,文帝親自來細柳檢閱部隊。他發現軍容整齊,軍令森嚴。沒有周亞夫的命令,連武帝本人都不能進入大營。到了營中,武帝被要求按照軍令不得騎馬快行。見了周亞夫,后者也不按照朝廷禮儀而是以軍禮拜見文帝。
如果是其他皇帝,恐怕會認為周亞夫是在冒犯自己的權威,文帝可沒這么想。他從細柳營出來后,一路狂贊周亞夫,認為他才是真正的將軍。當然,周亞夫也沒辜負文帝的厚望,在后來率兵平定了“七國之亂”,拯救了漢室江山。
最威嚴的閱兵
4、最有效率的閱兵
國學大師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實際上,陳寅恪推崇的“趙宋之世”,是踩在短命天子后周世宗柴榮身上完成的。
最有效率的閱兵
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就做了皇帝。柴榮凡事率先垂范,事必躬親。他曾5次親自領兵出征,每次都親力親為,戰斗在第一線。
顯德元年(公元954年)三月,柴榮率兵攻打遼國的傀儡北漢。為鼓舞士氣,柴榮在北郊舉行閱兵。第二天,就在高原打敗了北漢皇帝劉?。劉?敗退后,柴榮緊追不舍,追到高平,再次給劉?沉重一擊。
5、最大規模的閱兵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秋天,一次盛大的閱兵活動在驪山腳下舉行。這是我所知道的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閱兵。參加閱兵的軍隊總人數達到了20萬。
這又是一次不同尋常的閱兵。其他閱兵,多是為了向外界展示自家軍事實力;這次驪山閱兵,卻是唐玄宗李隆基為了震懾朝廷內外潛在的政治對手,樹立自己的威信。
最大規模的閱兵
原來,李隆基即位后,雖然剪除了威脅自己權力的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但宮中仍然有暗流涌動,伺機而動。李隆基于這一年的10月,調動20萬人馬集結于驪山腳下,舉行閱兵活動。這次閱兵聲勢浩大,旌旗連亙五十余里。
影視作品中的李隆基
雖然規模龐大,可由于軍容不整,閱兵沒有達到預定的效果。李隆基很生氣,后果很嚴重。他以制軍禮不肅罪殺了給事中、知禮儀事唐紹,將兵部尚書郭元振流放到新州(今廣東新興)。
兩位重量級官員被嚴懲,在軍隊里產生了很大震動,導致秩序混亂。只有左軍節度薛訥、朔方道大總管解琬所率部隊保持穩定,令李隆基贊嘆不已。
解秘古代閱兵:4000年悠久歷史 檢閱騎兵是重頭戲
古代閱兵方陣2015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70年前那場決定世界前途命運的偉大勝利,永遠銘記在所有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民心中。
今時今日我們可以直觀看閱兵,但古代是如何閱兵的呢?閱兵作為傳統軍事儀式,以田獵為最初方式發展演變至今。據史籍推測,傳說時代的戰神蚩尤就是華夏先民的狩獵首領,后代利用田獵進行軍事訓練時,都要祭祀蚩尤,這種習俗一直流行到宋代。
夏商
夏商時出現以田獵教戰陣和巡行各諸侯國的巡狩等軍隊訓練形式。據學者考證,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建立之前,我國就出現了閱兵這一儀式。當時的中國北方華夏部落首領夏禹為了向長江以南方向擴張勢力,便在現今河南境內的涂山與南方的部落首領會盟。就在那次盛會上,士兵們手持各種用羽毛裝飾的兵器,伴著樂曲,走著隊列,載歌載舞給首領們觀看。這應該是我國最早的閱兵。
西周
西周,以狩獵方式進行軍事訓練已形成制度,一年四季都有軍事訓練和演習檢閱。依據《周禮•大司馬》記載,軍事訓練制度是按四季分述的,每季又分前后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教練和檢閱之禮,后半部分是借用田獵演習之禮。
武王伐紂之前,在孟津組織軍事演習,吸引了多個諸侯國加盟,為伐紂做準備,史上稱其為“孟津觀兵”,這是歷史上比較早的規模較大的閱兵之一。
公元前1070年牧野之戰,武王舉行過大規模的誓師,鼓舞了士氣,一舉打敗商朝大軍。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承襲了西周時期軍隊訓練制度,但從春秋中期開始,軍事訓練出現專門化趨勢。春秋戰國時代戰馬、戰車大量裝備部隊,此后閱兵中必有戰馬、戰車組隊受閱。
秦朝
而到了秦代,秦王朝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皇帝更加重視軍事訓練與校閱,雖未留下大量文獻資料,但秦始皇兵馬俑以高度逼真的藝術手法再現了秦朝閱兵的場景。
“閱兵”這一名稱是漢代正式叫起來的。在西漢建朝之初,國防不固,國境不寧,武裝力量被十分看重,因此閱兵活動不僅經常舉行,還要增加一些打斗的內容,集比武與閱兵于一體。此后,各朝都有類似漢代定期或不定期的閱兵。它不僅是最高統治者對武裝力量的檢閱,也是顯示軍力國威的重要形式。
西漢
西漢時,漢軍經常舉行各種規模的軍事演習,對軍隊進行校閱、考核。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軍,大體上每年秋季都要舉行一次。被稱為“秋射”、“校閱”或者“都試”。中央設有都試郎,總閱試習武備。據《漢書》記載,由于訓練及校閱制度的有效實施,漢初的軍隊具備“輕車突騎”、“勁努長戈、射疏及遠”、“堅甲利刃、長短相雜、游弩往來、什伍俱前”、“材官雛發、矢道同的”、“下馬地斗、劍戈相接、去就相薄(迫)”等五大長技,逐漸形成對匈奴作戰的優勢。
三國
三國時期,蜀國實行講武。諸葛亮在北伐前,曾“治戎講武”,北伐后又“厲兵講武”、“教兵講武”,內容不只練士兵體力和技藝,還重在用八陣圖教練兵士,強化戰術合成訓練。東吳建立檢閱制度。在“簡日”(“簡”在古代有“檢閱”的意思),閱部隊軍容和訓練,有時還根據檢閱情況,決定部隊的整編。著名的岳陽樓,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曾是三國東吳將領魯肅的“閱軍樓”。如今的南京玄武湖湖光瀲滟,然而在古代這里卻是著名的水上閱兵場。傳三國時周瑜就曾在這里訓練、檢閱水軍。魏國建立治兵制度。曹操曾多次治兵,指揮受閱部隊,對多兵種的戰術合成訓練進行檢閱考核。魏國在新君繼位時也大都舉行治兵,顯示新君統兵的事實和對軍事訓練的重視。
兩晉
兩晉期間,統治者也比較重視軍隊的訓練,諸軍除了演習隊列陣法外,還要進行實戰演習。南朝時注重對水軍的訓練和檢閱,玄武湖成為南朝各代訓練水軍的場所。南朝宋大明五年和七年,宋孝武帝兩次閱武于玄武湖西岸。齊永明二年,齊武帝閱兵于玄武湖。陳太建十一年,陳宣帝閱兵于玄武湖。陳至德四年,陳后主至玄武湖閱兵。有一首《昆明治水戰詞》這樣記敘南朝宋孝武帝時閱兵:“汪汪積水光連空,重疊細紋交斂紅。赤帝龍孫鮮甲怒,臨流一眄生陰風。鼉鼓三聲報天子,雕旗獸艦凌波起。雷吼濤驚白若山,石鯨眼裂蟠蛟死。”形象地描述了宋孝武帝親自披甲指揮,湖上戰鼓雷動、戰艦凌波、士兵殺聲震天的壯觀場面。北朝則出現了軍陣雙方對抗性演習。
唐朝
閱兵是唐代訓練的重要形式,《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記載了當時軍事訓練的思想和方法,首先就是循序漸進,分等教練,大將軍檢閱后,然后是皇帝大閱。這樣常規的閱兵幾乎每年都舉行。唐人薛存誠在《觀南郊回仗》詩中曰:“閱兵貔武振,聽樂鳳凰來。”此外,在大軍出征或凱旋時, 皇帝也要親自閱兵, 一方面是檢閱部隊, 另一方面也是炫耀武力, 振軍旅揚國威。
北宋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趙匡胤大講武事,注重禁軍的教育訓練。如,首議教閱擊刺騎射、選天下驍騎集闕廷、親御近郊閱武等。之后的歷朝統治者,加強對軍隊訓練,并逐步形成了一套訓練制度。北宋前期太祖、太宗各朝,將“大閱”(亦稱大教)安排在八九月份進行。之后,禁軍的教閱逐步形成了“毋過兩時”(春秋兩季)的制度。宋人王安石在《射亭》詩中曰:“因射構茲亭,序賢仍閱兵。”南宋對軍隊的訓練也很重視,并制定嚴格的法規予以保障。宋高宗建炎元年,為加強對新組建軍隊的訓練,頒行樞密院教閱法,“專習制御摧鋒破敵之藝”。
元朝
元朝時騎兵為主要兵種,因此閱兵主要是檢閱騎兵的馬術,以及對弓箭、馬刀、標槍和戰斧的使用。
明朝
明朝的閱兵, 每年年終考閱一次,三年大閱一次,也稱“小閱”和“大閱”。朱元璋十分重視部隊的訓練,他頒發《教練軍士律》,要求高而嚴,賞罰分明,從制度上保證了軍事訓練的質量。永樂時期,特別重視加強在京各營的軍事訓練。在京軍三大營中,專門編制管操官掌管軍事訓練。
清朝
清代的簡閱又稱校閱,按清朝典制,皇帝每三年在南苑舉行一次大閱兵禮。是八旗、綠營由王、大臣或督撫定期檢驗部隊教練的制度,也是促進軍事訓練的的手段和形式。大閱是皇帝檢驗部隊訓練成果,考察部隊戰斗力的隆重的閱兵儀式。早在天聰年間,皇太極就曾舉行過大閱。據《大清會典》記載:“康熙二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幸南苑大閱。擇南苑西紅門內曠地,八旗官兵槍炮按旗排為三隊。圣祖仁皇帝率皇子等擐甲,前張黃蓋,內大臣、侍衛、大學士及各部院大臣均扈從,后建大纛。圣祖仁皇帝周閱八旗兵陣,閱畢駕還行宮。特降敕諭,申明軍令,宣示于大閱之地。是日未閱前,官兵均賜食,閱后賜酒。”此后,乾隆、嘉慶等皇帝閱兵的記載不斷出現在各類文獻中。雍正以后,大閱制度更加完善、周密。乾隆三年(1738)規定,以后大閱,皆按照順治十六年定例三年一次,其辦理事宜照雍正六年規定舉行。 清代宮廷畫家金昆等人奉命所繪的《八旗閱陣圖》里,對乾隆皇帝南苑大閱兵的盛況作了形象逼真的記載。八旗將士各著紅黃藍白等本旗閱兵禮服分陣排列,號角高揚,軍旗獵獵,一眼望不到盡頭,其場面極為壯觀,向世人展現了一幅場面宏大、威武雄壯的乾隆閱兵圖。清史檔案記載:“上(指乾隆皇帝)躬御甲胄,乘馬出,試射,連發七矢,皆中的。兵部堂官奏請閱陣,上親閱隊伍,兵部堂官前引,總理大臣、滿洲大學士、內大臣侍衛前引后扈,皆擐甲乘馬”!洞箝唸D》共分為“幸營”、“列陣”、“閱陣”和“行陣”四卷。真實描繪了乾隆帝親臨軍營檢閱的盛況。
尤其是《閱陣》,圖中所畫人物不少于1.6萬人,每個人都面貌分明,衣著裝飾,車馬槍炮,儀仗旗鼓等均描繪精細,畫面用色艷麗鮮明,乾隆被繪于畫面的核心位置,穿盔帶甲,全副戎裝,騎于馬上,英姿勃發。清代大閱的地點,主要在南苑、盧溝橋、玉泉山、多倫諾爾(今內蒙古多倫)、暢春園等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46786.html
相關閱讀: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