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0月17日,末代皇帝溥儀逝世。在他一生中,完成了“皇帝”到“公民”的角色轉換。
1995年1月26日,末代皇帝溥儀的最后一個妻子李淑賢手捧溥儀的骨灰,把他安葬在位于河北省易縣的“華龍陵園”。溥儀的墓碑上只鐫刻著“愛新覺羅·溥儀”六個字。與遙遙相望的光緒皇帝的崇陵相比,他的墓地已經是一個普通人的墓地。
溥儀的一生,做過皇帝,做過漢奸傀儡,也做過新政權的階下囚。在生命的最后幾年中,他終于成了嶄新國家里一名真正的公民。在行將告別這個世界時,他感慨道:“改造我這樣一個人不容易,把一個封建統治者變成一個公民,無論什么國家都很難做到,中國共產黨辦到了。”
“要放,就先放‘皇帝’”
1959年12月4日,遼寧撫順,戰犯管理所。
這一天,氣氛非同尋常。在押的300多名偽滿和國民黨戰犯被集中到戰犯管理所大禮堂中。寫著“撫順戰犯管理所特赦大會”幾個大字的紅色條幅,分外醒目。在眾多期待的目光中,代所長金源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撫順戰犯管理所特赦大會開始。簡短的開場白后,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劉生春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宣布特赦名單。
此時,會場一片寂靜,戰犯們既激動又緊張,每個人都急于想知道這份特赦名單中,是否有自己。
“愛新覺羅·溥儀!”
聽到自己的名字,溥儀先是一愣,而后慢慢站起,緩緩地走到主席臺前。他伸出顫抖的雙手,接過特赦通知書,然后深深地鞠了一躬。當溥儀轉過身時,人們發現他早已是淚流滿面。
所有人都沒想到,在這份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的特赦名單中,第一個被特赦的竟然是這個曾經的末代皇帝——溥儀。在此前兩個多月的9月18日,撫順戰犯管理所里曾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那一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宣布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家主席劉少奇簽署的特赦令。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討論并通過了由毛澤東主席提出的特赦一批確實已經改惡從善的偽滿和國民黨戰犯的建議。
雖然,特赦名單還沒有公布,但歡樂和期盼的氣氛已經彌漫了整個戰犯管理所。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出現在這份名單中。戰犯們私下互相議論著,有的信心十足,有的在為自己近來的松懈表現而后悔,有的嘴上謙虛地說自己不夠標準,暗地里卻悄悄整理著衣物。
對于能否被特赦,每個人都沒有十足的把握,但他們都覺得,至少自己比溥儀改造得好。一個戰犯還公開說:“除非剩下溥儀,要不剩他就不會剩我。”甚至連溥儀自己也這么認為,他可能會是最后一個被釋放的人。
的確,單從勞動改造的表現而言,溥儀并不突出。曾經擔任過撫順戰犯管理所管教科科長的呂鳳柱至今提到溥儀仍笑言:“那笑話可出老了。”
溥儀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穿衣、疊被這樣的小事也做不來。在一篇回憶文章中,時任撫順戰犯管理所代理所長的金源曾描述過這樣一個尷尬的場面:
大家都在外面排好隊,(溥儀)最后一個出來,衣服紐扣也扣錯了,褲扣開著。毓?看他這個樣子,便大聲訓斥說:“溥儀,衣服怎么穿的?出列!”溥儀只好站出隊列系扣子。群臣們見皇上還不如自己,哄堂大笑。
當聽到特赦名單那一刻,所有人都吃了一驚,其中也包括金源。
其實,戰犯管理所向中央報請的第一批特赦名單中有溥杰而無溥儀。但當金源從北京領回特赦證書時,卻發現溥杰的名字變成了溥儀。
據說,當年毛澤東看到送來的特赦名單后說:“要放,就先放‘皇帝’,我們共產黨有這個氣魄。”
成為普通公民
在溥儀接到特赦證書的當天,美聯社、法新社,甚至臺灣都播發了末代皇帝被特赦的消息。就在全世界為新中國的信心和氣度驚嘆時,溥儀已經和同一批特赦的獄友們踏上了南下北京的火車。
闊別近35年,溥儀急于想回到那個生于斯、長于斯的北京;叵1925年2月23日,他在一幫日本人和遺老遺少的掩護下,偷偷摸摸乘火車逃進天津日租界的情景,簡直恍如隔世。如今,他以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身份,光明正大地坐上火車準備回家了。
平生第一次與老百姓們坐在一起,使溥儀感到既興奮又新鮮。新中國是什么樣?未來的生活又會如何呢?正在他浮想聯翩的時候,車上發生的一幕給了他最好的回答。
一個小姑娘突發闌尾炎,老師來不及通知她的父母便自己帶孩子坐上火車趕往沈陽的大醫院治療。乘客們紛紛為她們讓座,乘務員也連忙打電話請沈陽站的工作人員協助。
溥儀在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記錄了這感人的一幕,并感嘆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在今天也已成為了現實。”
1959年12月9日,清晨6點半,溥儀走下了列車。五妹韞馨、五妹夫萬嘉熙、四弟溥任和堂弟溥佳、溥儉早在站臺上等候多時了。
一聲“大哥”,讓溥儀心中五味雜陳。雖為手足,但在他的前半生中卻從來沒聽到過這個親切的稱呼。那時,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這些弟弟妹妹則是臣服在他腳下的奴才。人生50多年,溥儀第一次體會到了普通人的家庭溫暖。
回到北京后,溥儀暫住在五妹韞馨家。兩天后,在妹夫萬嘉熙的陪同下,他來到了位于麻狀元胡同的廠橋派出所辦理戶口登記。接待他們的是民警吳靜深。
當年27歲的吳靜深,而今已經是一位76歲的垂垂老者。在他位于八道灣胡同的家中,老人向記者回憶起當年的一幕。
“他高個子,穿得很普通,臉挺瘦,架著一副深度近視眼鏡。”得知來人是辦戶口的,吳靜深拿出戶口登記簿為他登記。
“他一說姓名——愛新覺羅·溥儀,我才知道敢情這人是小宣統啊!”
雖然深感驚訝,但吳靜深還是一項一項地為溥儀做了登記。吳靜深記得,其中的幾項溥儀不太好回答。
問到職業,溥儀答,剛特赦回來,政府還沒安排。吳靜深在“職業”一欄里填上無業。 “文化程度?”溥儀答:“私塾十一年。”當問到婚姻狀況時,溥儀嘆了口氣說:“死的死,離的離。”這該怎么填呢?不得已,吳靜深只得繼續追問:“最后一個是死了還是離了?”他記得,溥儀小聲回答:“離了。”于是吳靜深在婚姻一欄內填上了“離婚”二字。
登記完畢后,吳靜深把辦好的戶口本遞給溥儀。溥儀接過戶口本,深深地給他鞠了個躬。這位曾經的皇帝,第一次領到了作為一名普通公民的身份證明。
第二天,吳靜深來到韞馨家找溥儀:“對不起了您哪,請您和萬先生再到派出所去一趟。”
原來,溥儀上戶口的事引起了上級的重視,公安部派了一名宣傳干部到廠橋派出所,要補拍一張照片,為后人留下這意義深遠的一幕?汕赡翘烊f嘉熙有事不在,吳靜深只好拉上來串門的溥儉和溥儀一起補拍了一張照片。老人指著站在照片中間的那個人告訴記者:“這就是溥儉。”
直到現在,溥儀的戶口登記簿和他辦理戶口時的照片,仍收藏在北京警察博物館里。
雖然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但溥儀卻從來沒逛過北京城。小時候,他生活在四面都是高墻的紫禁城里,走到哪兒后面都呼啦啦跟著一幫太監;被馮玉祥趕出皇宮,他又火急火燎地逃到天津,最后又在偽滿當了14年的傀儡。對于北京,他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如今他終于能以一名公民的身份大大方方地看看北京城了。
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時15分,愛新覺羅·溥儀因腎癌晚期在北京人民醫院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對于這個世界,溥儀還有太多的留戀和向往,在臨終的前幾天,他曾拉著前來探視的朋友李以?和范漢杰的手說:“我不該死得這么快!我還沒有多做點事……” 他的一生,做過封建皇帝,做過侵略者扶植下的傀儡,做過階下囚,最后終于成為了一名新中國的公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47564.html
相關閱讀: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