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父范增
在秦末的反秦戰爭中,范增是最早建議立楚懷王的后裔項梁、項羽為最高統帥的。在項梁時代,范增就已經是項梁、項羽叔侄的謀主,等到項梁死后,他的地位進一步上升,成為了項羽的最主要謀臣。范增對項羽忠心耿耿,竭盡全力為項羽出謀劃策。在范增的幫助下,項羽殺掉了企圖叛亂的宋義軍隊。又由于范增年過七旬,項羽尊稱范增為“亞父”。
分歧
項羽與范增的最大分歧在于對待劉邦的態度上。范增始終把劉邦視作爭奪項羽天下的最大敵手,他曾力主大軍進攻劉邦部隊,殺掉劉邦。而項羽則認為殺掉劉邦是不義之舉,也違反了自己當初和劉邦定下的盟約,劉邦還不足以構成其奪得天下的威脅。
在鴻門宴刺殺劉邦的計謀失敗以后,具有遠見的范增已經看到項羽的大勢已去,發出了“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感嘆。
決裂
陳平利用項羽的多疑和自大成功離間項羽和范增之后,范增就受到項羽的猜疑,并被項羽削奪了兵權,范增憤然棄官告老還鄉。范增原以為會得到項羽的極力挽留,但項羽同意了范增的辭官請求,使范增徹底失望。范增與項羽的君臣關系也全面決裂。
司馬路在《漢朝的密碼》一書中論述范增與項羽的決裂時說:
對于范增的離去,項羽沒有作太多挽留。羽翼豐滿的幼鷹,往往急于離開母鷹的懷抱,去翱翔天空。初出茅廬的青年,更是不耐煩老父親的絮叨。年少英武,早就名滿天下的西楚霸王,或許久已厭倦亞父的嘮叨,更不滿于他老人家的說教訓斥。
范增的離去,自然是滿腹感傷,今日之西楚霸王,已非當年叔父暴死,茫然失措的少年項羽。當初那依靠在亞父肩頭哭泣的頭顱,如今已是高高昂起,不屑一顧!
范增是居巢(今安徽巢湖)人,他走到途中,“疽發背而死”。所謂“疽”,乃是氣血為毒邪所阻滯,而發于肌肉筋骨間的一種瘡腫。范增的死,恐怕也是憤懣積累而導致心力交瘁的產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55445.html
相關閱讀: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
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