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進入工業文明后,恐怕沒有任何一種礦產資源能像石油那樣引發系列的國際爭端,即便是現在,石油仍是世界各國最重要的戰略能源。對于資源稀缺的日本而言,石油更是維系該國發展的生命線。從上世紀初開始,日本依仗強大的軍事力量進軍中國東北部,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尋找石油,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們還是“遺失”了著名的大慶油田。
日俄合作探測東北油田
在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時期,當局曾派出大量專家在中國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地質調查,在尋找其他礦產資源的同時,也曾進行過油田的找礦工作。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日本人曾在原東清鐵路沿線的牡丹江、遼寧錦州和阜新、內蒙古的扎賚諾爾以及河北省的豐寧一帶尋找過石油。
據曾任滿鐵地質調查所參事的日本地質專家新帶國太郎的回憶,早在1928年初,由于當時各方盛傳在中國東北發現了石油的跡象,日本人下決心在這一地區尋找石油。1929年春天,新帶國太郎和另一名日本人,同十名俄羅斯人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帶著二十匹騾馬,沿東清鐵路到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帶開始尋找石油,經過兩個多月的探察,無功而返。
1930年4月,在美國駐哈爾濱領事館工作的俄裔美國人托里斯基的指點下,新帶國太郎等人乘火車前往滿洲里的扎賚諾爾煤礦,進行第二次找油。他們將采集的礦樣帶往大連,先經滿鐵中央試驗所化驗,后來又經日本德山海軍燃料研究所進行分析,斷定樣品中含有石油類的瀝青。
兩個月后,在哈爾濱的俄文和日文報紙上,對這次發現進行了報道,稱“滿鐵投入了很大的經費,計劃在北滿探索石油資源,歷時多年,終于在這里發現了油田。為此,滿鐵已經投入了三萬多日元,云云。”當時的國民政府也派地質專家前往調查。
找不到油:半途而廢還是技術不夠?
1931年爆發“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三省淪陷,日本人在資源調查上就更加自由。其中,扎賚諾爾一帶始終是最受重視的地區之一。在其后的三年時間里,日本人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據說使用了鉆探深度超過1200米的鉆機、重力探礦、地震計探礦等先進的設備和方法,但最終也未能找到真正的油田。
1939年在遼寧阜新,滿洲炭礦株式會社為探測煤礦,曾從煤層下找出石油類的礦物,但因沒有什么開采價值而放棄。其實,這里與解放后發現的遼河油田僅一山之隔。1940年8月,日本石油公司的調查部長大村宣告說,“在滿洲已經很難找到石油,還是馬上到‘南方’尋找油田吧”。
于是,日本軍方和石油公司打消了在中國東北尋找石油的計劃。到1941年,因美國開始禁止出口航空汽油,日本軍方迫于形勢的需要,將與石油有關的勘測隊伍和人員全部予以征用,把他們派往印尼的蘇門答臘和打拉根,在東北地區只留些小型設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86792.html
相關閱讀: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