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9日零時10分,在5300余架戰機組成的戰斗轟炸機群、5500余輛重型坦克和自動火炮的強大火力支援下,蘇軍80個整編師總計158萬兵力,從陸、海兩方面兵分4路直接進入中國東北地區,對盤踞在該地區長達14年的日本占領軍進行一次全面剿殺。
1945年8月9日蘇軍出兵中國東北進軍示意圖
此時,距離日本天皇向世界宣布無條件投降僅僅為一周時間,而在此前日軍占領中國東北的14年間,相距并不是太遙遠的蘇軍竟然沒有向日軍發起過任何戰斗。多少年以來,中國東北地區的人們對于當年蘇聯政府因何遲遲不向侵占中國東北地區的日軍宣戰一事耿耿于懷,而此時蘇軍的突然出兵中國東北地區,卻又確實讓人們琢磨不定?
對于這一難解之謎,蘇聯官方后來的解釋是為了避免兩線作戰,防止腹背受敵,等等。然而,在實際上,隨著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的決戰已經全面展開后,法西斯德軍已基本陷于崩潰狀態;而此時在蘇德戰場上,德軍的總兵力已迅速減少到430萬人,兵力兵器勉強只占蘇軍的一半多,明顯地處于劣勢。蘇軍完全有能力騰出一只手出兵中國東北地區給日軍致命的一擊,但蘇軍卻一直沒有這樣做。
蘇軍出兵中國東北地區后解放被日軍占領的城市
1945年4月30日14時25分,蘇軍第150步兵師的勇士們將勝利旗幟插上了德國首都柏林國會大廈的樓頂。5月8日,德國正式宣布投降,此時蘇軍也完全有足夠的條件攻打日軍了,可還是因種種因素(主要是蘇聯政府和蘇軍方面的主觀因素)在拖了整整3個月后才決定出兵中國東北地區。
據一些歷史資料顯示,當年蘇聯之所以遲遲不宣布對日作戰,其主要原因是蘇聯政府高層對整個二戰發展形勢判斷失誤,尤其是過于低估了美英盟軍的戰斗力及在二戰中的作用,以及其狹隘的民族私利心作崇所致。當時蘇軍高層普遍認為,盟軍不會很快取得對日作戰的軍事優勢,最后還得求助于蘇軍,等等。
然而,完全出乎蘇軍高層意料之外的是,以美英為主的盟軍戰斗力并不像其原來估計的那樣軟弱無力,尤其是當有關美國研制成功原子彈的情報送到克里姆林宮的蘇軍指揮核心以后,迫使蘇聯政府不得不從戰略角度來考慮對中國東北出兵問題了。
經過反復研究和再三權衡,蘇聯政府高層很快意識到,只有盡早出兵中國東北地區對日宣戰,才能有利于鞏固其在亞洲的勢力范圍。于是,蘇聯政府終于決定:“出兵中國東北地區,對日宣戰!”
1945年8月9日凌晨時分,成群結隊的蘇軍轟炸機群飛至中國東北長春、沈陽、哈爾濱等大城市上空,對事先偵察得到的日軍重要軍事目標發起了毀滅性的空中打擊;與此同時,158萬蘇軍雄兵強渡黑龍江、烏蘇里江以及額爾古納河等河流,目標直指日本關東軍的各個營地和其他軍事目標,在遼闊的中國東北地區的迅速展開了強有力的進攻。蘇軍太平洋艦隊中的航空和艦艇編隊,也奉命同時對日軍在朝鮮港口內的艦艇和海防陣地實施了猛烈突擊。
在蘇軍猛烈地進攻之下,除少數日軍依靠工事負隅頑抗之外,絕大多日軍毫無任何有組織的抵抗了。到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之時,蘇軍已在中國東北地區殲滅日本關東軍30余萬人。到8月17日,日本關東軍總司令山田乙三大將向蘇軍遠東軍區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提出停止軍事行動的建議,8月18日,中國東北地區的日軍宣布投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3053.html
相關閱讀: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