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早年的護衛艦群中最多的是日本戰后賠償中國的二型海防艦,共有四艘即“濟南”、“武昌”、“西安”與“長沙”。
“長治”艦撈起整修后在杭州灣第一次試航
本文摘自:《遼沈晚報》2009年6月2日8版,作者:佚名,原題為:《新中國開國初期的海軍艦艇》
新中國人民海軍的創建始于1949年4月23日,當天,華東軍區海軍在江蘇白馬廟成立,也正好是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在南京投誠的同一日。年內新中國在上海、青島、江陰、南京、等地共接收了國民黨遺留或投誠的日制護衛艦8艘、各式炮艦江防艦7艘、戰士登陸艦1艘、中型登陸艦1艘、炮艇登陸艇等40艘、修理艦2艘、貨船2艘、拖船4艘、各式雜艇26艘,其中多艘后被國民黨空軍派機炸沉。
早年,新中國海軍所使用的軍艦基本上十分老舊,來源種類復雜,保養與狀況皆不佳,戰斗力十分低落,所以很少正面與國民黨軍隊艦艇交鋒。 1952年初,應毛澤東的要求,更把海軍有限的購艦外匯轉向蘇聯采購戰機以抗美援朝。直到在1954年新中國與蘇聯簽定“六四協議”大量獲得俄制驅逐艦、潛艇、掃雷艦、驅潛艇,尤其以蘇制K-123魚雷艇搭配自制的55甲高速護衛艇采取“狼群突襲”戰術后,國民黨的大型艦艇才開始感受到威脅。
護衛艦:
“南昌”、“濟南”、“武昌”、“西安”、“長沙”、“沈陽”、“南寧”、“長白”、“惠安”、“衡陽”、“廣州”、“開封”、“臨沂”、“洛陽”
新中國建國初期并無驅逐艦,最大的作戰艦艇僅為護衛艦(臺方稱為護航驅逐艦或護衛艇),計有:“南昌”、“沈陽”、“長沙”、“濟南”、“長白”、“西安”、“武昌”、“惠安”、“吉安”、“濟南”、“南寧”、“廣州”、“開封”、“臨沂”、“洛陽”等14艘。各艦來源規格不一,現一一介紹如下:
“南昌”艦原為國民黨海軍第一艦隊旗艦“長治”,為戰后接收日軍在華降艦中戰斗力最強的一艘。該艦原為日本海軍駐華艦隊旗艦“宇治”(“橋立”級河用炮艦)。艦身長80.52米,寬39.762米,吃水2.5米;排水量1350噸,有可調整適應內河或外洋航行的壓艙水柜。主機3381千瓦,最高航速20節;原裝備3門119.4毫米主炮(前雙聯裝/后單裝),8門25毫米機炮,深水炸彈施放軌,并有先進的火控儀器與雷達、聲納等,在當時算是十分先進的裝備。
該艦于1949年9月19日擔任封鎖長江口任務時,夜晚艦上潛伏的地下黨共37人由軍士陳仁珊率領趁大家熟睡之際發動起義,將艦長胡敬端上校及副長、航海官、槍炮官等12名國民黨頑固官兵殺死。“長治”艦駛往南京后,于9月22日被國民黨空軍在安徽大通江面將其炸沉。 1950年2月24日新中國將之撈起整修重新命名為“八一”號,1950年4月改名“南昌”,擔任新中國新成立的華東海軍第六艦隊旗艦,編號210。同年,“南昌”艦將主炮換裝為蘇聯制130毫米單裝炮2門(僅有“廣州”艦與本艦改裝130毫米火炮,射程達26千米,是當年海峽兩岸最具威力的火炮),37毫米炮6門。本艦在多次臺海戰役中都曾現身,直到1979年才退役。
新中國早年的護衛艦群中最多的是日本戰后賠償中國的二型海防艦,共有四艘即“濟南”、“武昌”、“西安”與“長沙”。其中“濟南”為國民黨海軍“威海”號艦,更早為日本海軍的“海194”號艦。該艦是于1949年4月23日的“長江”突圍戰中被解放軍炮火擊毀于江陰,后被新中國修復加入其海軍服役,改名“濟南”,編號217。
“武昌”、“西安”與“長沙”三艦原為日本海軍的“海14”、“海192”與“海118”號,三艦戰后作為賠償艦由國民黨海軍在上海接收,改名為“接5”、“接14”與“接12”。其中“接5”、“接14”兩艦接收后于1948年6月26日由行政院轉交浙江外海水警局作為巡邏船,但該局發現無法接手后,又于1948年12月底在上海交還海軍第一軍區,此后兩艦即留置在上海黃埔江畔成為廢銹船殼,直至1950年5月被新中國海軍征用,于整修加裝火炮后命名為“武昌”與“西安”。“接12”艦則于1948年6月26日交教育部轉交國立海事學校作為練習船,1949年5月亦留置在上海為新中國接收,改名“長沙”,編號216。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3063.html
相關閱讀: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