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原野戰軍的王牌:哪兩支被稱劉鄧麾下猛虎?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1949年10月,第二野戰軍從南京下關碼頭乘船,進軍西南。

第二野戰軍驍勇善戰,是一支善打硬仗、令敵聞風喪膽的雄師勁旅。其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赫赫有名的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野戰軍。解放戰爭中,第二野戰軍在劉伯承、鄧小平、賀龍、陳賡、王樹聲、李達、楊勇、陳錫聯、王近山、陳再道、謝富治、蘇振華、杜義德、周希漢、李成芳、王秉璋、曾紹山、秦基偉、張國華、劉金軒、李德生、尤太忠、向守志、吳忠等人指揮下,各部縱橫中原,轉戰西南,破擊隴海、平漢路,千里挺進大別山,三大戰略決戰之后,又歷經渡江戰役、兩陽戰役、成都戰役、滇南戰役和昌都戰役等重大戰役。

第二野戰軍主力中的戰將,在華北和中原戰場的主要對手是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武漢行營主任程潛、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具體對手是杜聿明、黃維、胡璉、區壽年、王陵基、歐震、李玉堂、郭懺、王靖國、趙承綬、孫楚、劉汝明、孫震、王仲廉、霍揆彰、馬勵武、宋瑞珂、胡臨聰、覃道善、熊綬春等。

綜觀中國革命戰爭史,尤其是解放戰爭史,第二野戰軍涌現出的王牌軍為第十一軍、第十三軍、第十二軍、第十六軍、第十四軍等,后起之秀為第十五軍。

曾紹山中將與中原頂尖第十一軍

第十一軍前身部隊為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是解放軍中有紅軍基礎的核心部隊之一。該部在解放戰爭期間經歷了上黨、邯鄲、出擊隴海路、定陶、巨金魚、豫皖邊、豫北、魯西南、挺進大別山、宛東、豫東、淮海、渡江、重慶、成都等著名大戰、惡戰,可謂是一支威猛雄師,防御、進攻、野戰、攻堅俱佳,尤其是攻堅能力突出,具有極強的戰斗力,成為中原野戰軍頭等主力縱隊之一,被譽為老虎縱隊。

第十一軍的源頭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第十師,抗日戰爭時期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團,該部后來發展成為著名的八路軍太行軍區。解放戰爭時期是晉冀魯豫軍區太行縱隊、第三縱隊,成為劉鄧麾下一支勁旅。1949年2月,全軍統一整編時,第三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一軍,軍長曾紹山,屬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所屬第七、第八和第九旅分別改稱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和第三十三師。

第十一軍的三個師都是有紅軍基礎的老部隊,戰斗作風過硬,戰斗經驗豐富,執行命令堅決,進攻、防御、野戰、攻堅能力兼備。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師是第二野戰軍中的頭等主力師,但第三十一師攻堅能力更突出,戰斗力超強,是軍第一主力師。第三十一師第九十一團是著名的紅軍團,也是赫赫有名的“百將團”;第九十三團的前身為八路軍總部特務團,是聞名全軍的“朱德警衛團”。

解放戰爭中,第三縱隊的戰史、戰績亮點是:

上黨戰役,第三縱隊的前身太行縱隊在南進途中,首先攻克襄垣,打了一場漂亮的序幕戰。接著,作為主攻尖刀,在戰役發起后,勇猛攻克城防設施較堅固的屯留,共斃傷俘國民黨軍3100余人,首戰告捷。在佯攻長治,積極打援的戰斗中,太行縱隊作為右翼主力,采用“層層剝筍”的辦法,白天用冷炮冷槍殺傷對方,夜間利用塄坎死角接近對方,發起突襲,打了一場堪稱經典的磨盤垴戰斗。

定陶戰役,作為左集團主力之一,在圍殲國民黨軍整編第三師殘部的戰斗中,活捉該師師長趙錫田,取得輝煌戰果。延安《解放日報》評論定陶戰役:“是繼中原我軍突圍勝利和蘇中大捷之后的又一次大勝利。” 巨野戰役,作為三把攻堅尖刀中最鋒利的,先后在曹垓、東西蔣莊、章縫集與國民黨軍主力整編第十一師激戰。這是晉冀魯豫野戰軍與國民黨軍王牌部隊的第一次真正交手。在這次戰役中,第三縱隊的戰果最大。

巨金魚戰役,作為攻堅的三把尖刀之一,首先攻克城墻厚實的巨野城;接著,冒雪南下魚臺打援時,在野外吃掉敵人兩個團;然后,與第六縱隊在金鄉以西殲滅漢奸張嵐峰一個旅;最后,第三縱隊乘勝攻克成武縣。此役奠定了第三縱隊在晉冀魯豫野戰軍中頭等主力的地位。

魯西南戰役,作為劉鄧大軍的主力之一,奉命與第二縱隊聯合在羊山集圍攻國民黨軍王敬久集團的主力整編第六十六師,經過12天惡戰,全殲守敵,并協助第二縱隊俘獲敵師長宋瑞珂。羊山集惡戰,是劉鄧大軍經歷的最激烈、最殘酷的戰斗。第三縱隊的攻堅能力在血戰中進一步提高。

千里躍進大別山,第三縱隊在無后方依托的條件下進行張家店戰役,全殲國民黨軍第八十八師師部及第六十二旅5300余人,取得了縱隊第一次消滅國民黨軍一個正規旅以上的勝利,也是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以來首次大捷,對鞏固、發展皖西根據地和堅持大別山斗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淮海戰役,在宿縣攻堅戰中,第七旅主攻宿縣東門,40分鐘即攻入城內。第九旅在西關助攻時,奮勇爆破登城,直插敵陣地縱深,對主攻方向起了積極配合作用。在雙堆集圍殲戰中,第三縱隊參加西攻擊集團,第七旅與敵第十軍三爭馬圍子,血戰七晝夜,全殲馬圍子守敵。最后圍剿黃維兵團殘部時,第七旅活捉黃維。

渡江戰役,第十一軍突破鐵板洲、鴨兒溝、玉板洲等處的國民黨軍長江防線。然后直插浙贛線,行程750余公里,主要戰斗40余次,殲國民黨軍2.5萬余人。

進軍大西南,在重慶戰役中,先是作為戰役左集團的主力尖刀,從正面突破敵川湘鄂邊防線,為殲滅宋希濂、羅廣文集團作出了突出貢獻。然后從重慶對岸強渡長江,在友鄰配合下,一舉解放了這座西南重鎮。接著,參加成都戰役,作為東線攻堅的兩把鋒利尖刀之一,解放簡陽,逼近雙流、新津,并迫使國民黨軍第十八兵團殘部投降。因戰功卓著,第十一軍成為第二野戰軍和全軍第一流的、戰斗力最強的王牌軍之一。

20世紀50年代初,第十一軍番號被撤銷,其所屬的第三十一師歸入志愿軍第十二軍,第三十二師歸入志愿軍第十六軍,第三十三師歸入志愿軍總部,三個師都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解放戰爭中,第九縱隊的戰史、戰績亮點是:

進軍豫西,作為陳謝集團一部,從濟源長泉渡口一線,隨主力渡過黃河,并迅速向東南發展。然后,在洛陽西南地區凱歌高奏,連續解放了宜陽、伊川等城鎮,并阻擊國民黨軍第五兵團不能西援,保障了第四縱隊在洛陽至潼關間往返作戰的側翼安全。

洛陽戰役,作為阻擊盾牌之一,先占領洛陽以西的新安鎮;接著,構筑阻擊陣地,頑強阻擊敵第二○六師一部,保障了攻城部隊的西側安全。

宛西、宛東戰役,先后兩次作為阻擊盾牌之一,執行牽制與打援任務,與敵主力整編第十一師抗衡,保障攻堅主力的側翼安全。尤其是在宛西戰役中,第九縱隊以殲滅的手段來圓滿地完成牽制任務,受到了劉鄧首長的特電嘉勉表揚。

鄭州戰役,作為西兵團主力之一,從正北面向城區攻擊。在兄弟部隊協同下,全力追殲北逃之敵1萬余人。此役為第九縱隊的輝煌之戰。

淮海戰役,參與宿縣攻堅戰和任橋阻擊作戰。在圍殲黃維兵團的總攻時,屬東線攻擊集團,先殲滅在雙堆集附近李圍子之敵,最后攻占楊老五莊、楊十全莊。

渡江戰役,作為兵團先遣軍,控制了以華陽鎮為中心的江北灘頭陣地,勝利地完成了掩護兵團主力展開的任務。接著,作為兵團左縱隊的尖刀,在主要突擊方向一舉突破敵長江防線。然后,直插贛東北,占景德鎮,跨橫峰,切斷浙贛線,進入閩北,力克建陽和建甌。

廣東戰役,作為右路軍的左翼,配合兵團主力第十三軍占領韶關。接著,南下占英德,前出至廣州西北。然后,軍主力向陽春、陽江追擊,一部向江門方向追擊。

廣西戰役,作為第四兵團的右翼,挺進玉林、博白一線,參加粵桂邊圍殲戰,俘敵第四十八軍軍長張文鴻、第一二六軍副軍長王偉倉以下近萬人。

西昌戰役,作為南線攻擊主力,由云南曲靖逼近西昌,守敵向北潰逃,隨即與北線主力追擊逃敵,在西昌以北小相嶺山區殲敵第二十七、第五十六軍殘部,斃敵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唐式遵。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5867.html

相關閱讀: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