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七大隱情!上甘嶺戰役勝利的原因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軍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上甘嶺戰役,無論在親歷者的講述中,還是在戰史專家的筆下,都是一場舉世聞名的極其殘酷的戰役。志愿軍英雄邱少云、黃繼光、孫占元等的壯舉在這里成為普遍現象,高度表現了志愿軍將士以血肉之軀對抗鋼鐵烈焰的敢于作戰、敢于勝利的戰斗精神和頑強作風。秦基偉將軍寫道:“上甘嶺戰役既是敵我雙方軍力的較量,又是兩種世界觀、兩種價值觀、兩種思想體系的較量。”在我方,上甘嶺戰役是“朝鮮戰場的淮海戰役”;而在敵方,上甘嶺成了“聯合國軍”的“傷心嶺”。那么,我勝敵敗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30分,美第八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通過美聯社駐漢城記者向全世界宣布:“金化攻勢開始了!”半個小時后,美第八集團軍第七師和配屬的韓二師的300門大炮、40架飛機和120輛坦克,向上甘嶺597.9和537.7高地發射炮彈30余萬發,投炸彈500枚。陣地上空硝煙彌漫,塵土飛揚,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開始了。

對于這場戰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志在必得。狂妄至極的范弗里特原計劃只用兩個營的兵力、5天時間、傷亡200人便拿下上甘嶺。然而,經過43天的激烈爭奪,“聯合國軍”付出了25000余人的傷亡,也未能占領這兩個小小的陣地。11月16日,美聯社悲哀地宣布:“到此為止,聯軍在三角形山(上甘嶺)是打敗了。”11月25日,“聯合國軍”已無力再發動進攻,其“金化攻勢”被我軍徹底粉碎。上甘嶺成了“聯合國軍”的“傷心嶺”。

這次戰役的策動者范佛里特后來公開承認:這次作戰是“戰爭最血腥的和時間拖得最長的一次戰役,使聯合國軍蒙受到重大的損失”。“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則寫道:“這個開始為有限目標之攻擊,發展成為一場殘忍的挽救面子的惡性賭博,我認為這次作戰是失敗的。”

與此相對照,志愿軍十五軍軍長秦基偉則霸氣十足地說:“上甘嶺戰役徹底粉碎了敵人的‘金化攻勢’,給敵人以沉重的軍事打擊。美七師、韓二師均被我打殘廢了。”

秦基偉將軍留有一部回憶錄,其中有專門章節總結上甘嶺戰役。由于秦基偉是上甘嶺戰役中國軍隊的主將,因此,他對此問題的認識無疑比其他人更深刻,更全面,他的一些獨到的見解,更能引起讀者濃厚的興趣。

秦基偉對上甘嶺戰役有一總體的評價,他寫道:上甘嶺戰役是一場特殊的戰役,它既是敵我雙方軍力的較量,又是兩種世界觀、兩種價值觀、兩種思想體系的較量。它由高地之爭最終發展成為規模巨大的戰役,由最初的營、連戰斗,磁石般地吸引雙方力量,最后我十五軍全軍投入,并加強了十二軍部分部隊;敵人方面參戰總兵力6萬人以上,可見該戰役牽引力之大。戰役剛剛開始時,朝鮮其他戰場上還有一些戰斗,等上甘嶺戰役進入高潮,其他戰斗幾乎都告暫停,上甘嶺就像一根敏感的神經末梢,動一動,痛全身,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這片面積僅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后有人說上甘嶺戰役是“在小山頭上打大仗”,是“朝鮮戰場的淮海戰役”,這些話是有一定根據的。

關于該戰役取勝的原因,秦基偉總結了以下七個方面:

一、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是毛澤東主席英明的戰略指導思想的勝利,是志司、兵團貫徹“持久作戰,積極防御”方針的勝利

經過第一、二、三次戰役的戰略進攻,又經歷了第四次戰役的積極防御,在與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的反復較量中,毛澤東對朝鮮戰爭的規律的認識逐步加深,準備長期作戰的思想更加明確,并提出“持久作戰,積極防御”的作戰方針。在祝賀志愿軍出國兩周年的時候,毛澤東說過這樣一段話:“此種作戰,在若干個被選定的戰術要點上,集中我軍優勢的兵力火力,采取突然動作,對成排成連成營的敵軍,給予全部和大部殲滅的打擊,然后在敵人向我軍舉行反擊的時機,又在反復作戰中給敵以重大的殺傷;然后依情況,對于被我攻克的據點,凡可以守住者固守之,不能守住者放棄之,保持自己的主動,準備以后的反擊。”又說:“此種作戰方法,繼續進行下去,必能致敵死命,必能迫使敵人采取妥協方法結束朝鮮戰爭。”

這是毛澤東對志愿軍所進行的持久陣地戰經驗的總結和概括,他還有個通俗的說法:“零敲牛皮糖”。實踐證明,這是“致敵死命”的一個法寶。

在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堅決執行這一方針,并取得勝利。因此,總結取勝的原因,秦基偉首先歸功于毛澤東的戰略指導思想和上級的正確領導。他指出: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是毛澤東主席英明的戰略指導思想的勝利,是志司、兵團貫徹“持久作戰,積極防御”方針的勝利。五次戰役后,我們落實毛主席的指示“零敲牛皮糖”,不斷地消耗敵人,積小勝為大勝,爭取時間。毛主席的這個指示通過實踐證明是很英明的,特別是在1952年以后,朝鮮戰場上不斷成排、成連、成營的殲滅敵人,不僅從實力上削弱了敵人,更從心理上威懾了敵人,為上甘嶺戰役取得全勝奠定了基礎。在上甘嶺戰役過程中,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始終對戰事進展密切關注,不斷發來電報,進行戰役指導,對我將士給予了巨大鼓勵和鞭策。志司和兵團直接調兵遣將,全力支援上甘嶺,給了我們無限的力量和信心。

二、一切參戰部隊發揚了高度的團結戰斗精神,表現了特殊的英勇頑強與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造成了為國爭光慷慨赴死的壯烈氣氛

“一生打過許多大仗、硬仗、惡仗,具有出色軍事指揮才干”的秦基偉說過,“上甘嶺戰役是我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戰場炮火的密度創歷史空前,彈藥的消耗量也十分驚人。“聯合國軍”向兩個小小山頭傾瀉了190萬發炮彈和5000枚炸彈。最多的一天高達30萬發炮彈,平均每秒鐘就達6發,每平方米的土地上要承受76枚炮彈。陣地表面工事被摧毀了,草木被打光了,山頭的巖石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戰場上空,昏天黑地,硝煙繚繞。隨手抓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鐵屑、彈殼。與此相聯系的是兵員的傷亡,血肉橫飛的場面司空見慣。

在慘烈的戰役中,志愿軍參戰部隊發揚了高度的團結戰斗精神,表現了特殊的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拥雷鲬鹗亲钇D苦的階段,坑道里的條件惡劣到了極點。敵人對坑道進行封鎖、轟炸、爆破、焚燒、堵塞,甚至向坑道里投擲毒氣彈、硫磺彈。有的坑口被炸塌,有的被堵塞?拥览锶奔Z、缺彈藥,最要命的是缺氧、缺水。缺氧常使戰士頭腦發暈;缺水,戰士只好喝尿,或者趴在坑道壁上舔石頭上的潮氣。志愿軍戰士全靠頑強的意志堅持著。尤其是傷員備受煎熬,有些時候,坑道里連一滴酒精,一卷繃帶都沒有,只好任憑傷口發炎、潰爛。為了不影響戰友,傷員都自覺強忍劇痛,一聲不吭,很多傷員都用嘴咬著床單,有的至死嘴里的床單都拿不下來。

在上甘嶺戰役中,參戰部隊涌現出一大批驚天地、泣鬼神的視死如歸的戰斗英雄。秦基偉在戰斗日記中寫道:“四十五師發揚英勇犧牲的戰斗精神,一人舍命,十人難擋。許多連隊打光了,有的連隊只剩下幾個人,仍然堅持,戰士們是多么可愛,多么可敬。”第十五軍所編撰的《抗美援朝戰爭史》也有這樣的描述:“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舍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哪支部隊敢像十五軍這樣自豪地宣稱此類驚天動地的壯舉為“普遍現象”呢?

秦基偉熱情謳歌慷慨赴死的戰士,他寫道:在上甘嶺戰役中,我們所體現的“不怕犧牲,艱苦頑強,友愛團結,機智靈活”的戰斗精神,尤其是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的確使敵人大為震驚。我們這支軍隊是什么樣的群體呵!烈火燒身而紋絲不動直至犧牲的有,以胸膛堵槍眼的有,抱著爆破筒與敵同歸于盡的有,用身體給戰友當槍架的有,用身體當電話線的有,把生的希望無私地讓給戰友、把死的威脅坦然留給自己的也有。所有這些,灼痛了西方人的視野。對于中國人,他們應該重新認識了,必須刮目相看了。

志愿軍戰地記者洪爐認為,志愿軍之所以能在朝鮮戰場與美軍抗衡,戰斗精神是最為關鍵的因素。他說,戰爭的實質是志愿軍以血肉之軀對抗鋼鐵,如果沒有必死獻身的精神是無法實現的。

秦基偉支持洪爐的認識,總結上甘嶺戰役勝利的原因,他寫道:邱少云、黃繼光、孫占元等人的壯舉,不僅使敵魂驚魄動,就是在我軍戰史上,這樣的行為也不多見。他們表現了志愿軍戰士的偉大氣魄,在戰斗異常緊張艱苦的情況下,發揚了勇敢和智慧相結合的作風,作戰技巧出神入化,獻身精神一往無前。有如此奮不顧身浴血死戰將士,敵人焉有不敗之理。

三、大量的炮兵參戰,炮火準確猛烈,為上甘嶺戰役取得勝利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在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的武器裝備處于劣勢,但從志司到兵團乃至軍、師,都盡了最大努力,將炮兵集中使用于戰場,投入輕重火炮總計有五百多門;雖然在數量上仍然不能同敵人相比(敵軍輕重火炮共一千六百多門),但在精神上毫不示弱。志愿軍炮兵發揚敢打敢拚的優良傳統,制定了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牢固樹立整體觀念,與步兵密切配合,急步兵之所急,想步兵之所想,步兵指向哪里,炮彈就射向哪里。

針對火力上敵強我弱的特點,和沖擊出發地距離目標較遠的弱勢,志愿軍指揮員集思廣益,動了不少腦筋,提出誘惑敵人的炮火和機動地使用自己炮火的二十三條辦法,運用假火力準備、假沖擊、炮火假轉移等戰術。

10月29日,我反擊部隊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恢復上甘嶺表面陣地的戰斗即將打響。30日22時,密布在五圣山方圓十幾里的山谷中的我軍各炮群,突然咆哮起來。無數炮彈掠空而過,一道道炮彈出口的紅光,像閃電一樣劈開了漆黑的夜空。5分鐘后,炮火延伸,接著響起“噠噠”的機槍聲。敵人以為我軍反擊開始了,紛紛躍出工事。隱蔽在山背后的敵人預備隊也蜂擁而上,企圖像往日那樣先我搶占陣地。但敵人沒想到,已經延伸的炮火,突然殺了個回馬槍,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敵軍傾瀉,1萬多發炮彈鋪天蓋地落到敵人陣地。已經展開戰斗隊形的敵人還沒有接觸我進攻步兵,就被炮火吞沒,尸首四處飛揚。

整個上甘嶺戰役運輸人員傷亡達1700余人,占我軍整個傷亡人數的14%。秦基偉深情地對十五軍后勤部部長尤繼賢說:“打罷上甘嶺,給后勤記頭功。”

總結上甘嶺戰役取勝的原因,秦基偉特別強調后勤保障的作用,他指出:上甘嶺戰役越打越大,其他戰線上就相對安靜下來,整個朝鮮都在看著上甘嶺打。所以我們要什么,上級給什么。志司后勤司令員洪學智同志親自抓上甘嶺的后勤保障,二分部全力以赴,使我十五軍“兵馬壯、糧彈足”,戰役過程中的糧彈供應,滿足了戰斗所需要的大量消耗。運輸部隊在敵火下晝夜不停地前運彈藥、后轉傷員,是戰役勝利的重要保證。

七、在上甘嶺戰役中,祖國人民和朝鮮人民給了我們巨大的支援和鼓舞

秦基偉寫道:戰斗緊張時,祖國慰問團來到我軍,帶來了祖國人民的關懷。物資力量是可貴的,精神力量更可貴,它時時在鼓勵并警示我們前方的同志,身后就是祖國,背后就是親人,為了祖國的安寧,親人的幸福,就是再大的困難,我們也要忍受,再大的犧牲,我們也絕不能后退。

秦基偉還寫道:戰役中,朝鮮人民踴躍支前,也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在支前的隊伍里,大部分是老人和婦女,其中有一個21歲的姑娘叫石吉榮,是朝鮮民主青年同盟盟員。在支前中,她的左腿被美軍飛機炸斷了,康復出院后不能運送彈藥傷員,便在轉運傷員的路邊設了一個茶水站,自己拄著拐杖給傷員送水喂水,每天早晨頂著月亮開始,晚上頂著星星收工,一直干了四十多天。

還有一個叫李春實的姑娘,因為擔架隊只要男同志,她便同另外三個姑娘女扮男裝,自己做了一副擔架,到火線救護所抬傷員。在許許多多支前事跡中,最讓人難忘的,還是樸在根老人。我們干部戰士,都喊他阿爸基,他的確是一位很好的阿爸基。在上甘嶺戰役中,他帶頭參加了擔架隊,搶運傷員,像愛護自己的兒子一樣精心護理我們的傷員。一次,擔架隊遇上敵人空襲,周圍都是炸彈,躲避不及,樸在根毫不猶豫地撲在傷員身上。傷員保住了,樸在根老人卻被彈片穿透背部,后因流血過多,搶救無效,光榮犧牲。

在回憶錄中,秦基偉沒有談個人的作用,這是他的謙虛。但是,筆者認為,在這場空前殘酷的戰役中,戰場高級指揮員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上甘嶺戰役不僅是兵力、武器裝備的較量,更是意志、智慧、膽略的較量。在這后一點上,美國將軍敗在中國將軍的手下;“聯合國軍”敗在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手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5986.html

相關閱讀: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