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日本在兩次侵華戰爭期間劫掠的中國文物數量到底有多少?從中國劫掠的文物又有哪些?
要給出一個精確的數字,并將劫掠的文物全部一一羅列,似乎不太可能;蛟S,這將是一個永遠無法揭開的謎,也是留給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永遠的痛。畢竟,被日本公然劫掠、巧取豪奪、敲詐勒索等方式劫掠的文物浩如煙海,即使進行系統統計也難以完全囊括。
不過,《中國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錄》(以下簡稱《文物目錄》)在時隔66年后出版,為我們揭開了日本帝國主義利用戰爭劫掠中國文物的“冰山一角”。
66年后終面世
9月15日,《文物目錄》一書出版座談會在故宮博物院舉行,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主持座談會!段奈锬夸洝芬粫谀昃幊,時隔66年后首次正式出版。
全書收錄了甲午戰爭以后至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被日本劫奪的中國甲骨、石器、銅器、刻石、陶瓷、古玉等類中國文物件。據介紹,書中所列的多數文物,比如洛陽金村古墓出土的一大批青銅器,除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外,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全書只列出了日本所劫掠的中國文物名稱及尺寸規格,然而,即便如此,十六開本的《文物目錄》,仍分為九卷三大冊,共計1423頁、180萬字。日本劫掠中國文物的數量由此可見一斑。
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指出,《文物目錄》既是日本帝國主義發動文化侵略的確切罪證,也是中國追討流失文物的堅實而有力的依據。
追討海外流失文物,尤其是追討兩次戰爭期間被日本劫掠的文物,曾是幾代中國文物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期盼。1946年編成的《文物目錄》正是在這一熱切期盼之中誕生的。
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現年92歲高齡的謝辰生,是《文物目錄》一書唯一健在的編纂者。他回憶了66年前的情形。
1945年4月,抗戰勝利前夕,國民政府教育部成立“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后更名為“教育部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7432.html
相關閱讀: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