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朝鮮戰爭秘聞:中朝曾差點因不合開戰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軍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沈志華:朝鮮戰爭歷時三年,但是從1951年7月至戰爭結束,打打停停,多一半時間都是在停戰談判中度過的。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中朝雙方在停戰時機的問題上,也是分歧不斷,爭論不休。第五次戰役以后,中國方面終于感到戰爭難以繼續下去了。1951年5月下旬,毛澤東主持中共中央召開會議,決定采取“邊談邊打,爭取談判解決問題”的方針。

金日成卻仍然急于求成,反對戰爭長期化的打算,要求中朝聯軍6月末至7月中旬再發動一次總攻。毛澤東只得請金日成于6月3日抵達北京進行商議。經過商談,金日成同意6至7月不發動進攻,但還是要求經過準備在8月發動反攻。毛澤東無奈,只好要求斯大林接見金日成和高崗,同時希望在蘇聯養病的林彪也參加會談。經斯大林同意,6月10日金日成和高崗乘蘇聯派來的專機飛往莫斯科。斯大林詳細詢問了中方關于停戰談判的意見后,表示同意,并給毛澤東回電:“我們認為,現在停戰是件好事。”金日成無法再堅持己見,朝鮮戰爭由此進入邊談邊打的階段。

據蘇聯大使拉祖瓦耶夫觀察,“朝鮮領導人對于停戰談判有些戒心,盡管他們沒有公開和直接地表達出來”。金日成回到朝鮮后,心情十分沮喪,認為蘇聯在聯合國的代表馬立克6月23日呼吁停戰談判的發言“是中國力圖達到停戰和擺脫援助朝鮮這一負擔的最明顯的表示”,甚至在馬立克發表聲明之后的幾天時間里,北朝鮮的報界以及其他宣傳機關,對此都“沒有進行詳細的解釋,也沒有發表任何評論文章”。

雖然朝鮮領導人后來也“認識到了締結停戰協定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必要性”,但他們認為中國代表團為能達成停戰協定而對美國人過分寬容和讓步,同時也抱怨中國人在談判過程中沒有及時地、充分地聽取朝鮮代表的意見。特別是當7月27日毛澤東通知金日成,如果美國人堅持將現有的前線作為分界線的話,那么可以向美國人做出讓步時,金日成表示了極大的不滿。他立即答復說,“這種讓步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意味著對朝鮮的“嚴重政治打擊”。

金日成甚至對樸憲永說:“我寧愿在沒有中國人的幫助下繼續進行戰爭,也不愿意做這種讓步。”后來因美國代表在分界線問題上提出了過分要求,并在談判中立區進行挑釁,中方表現出強硬立場,才使朝鮮人的情緒有所好轉。不過,拉祖瓦耶夫注意到,“最近數月來,朝鮮人對中國人的態度明顯地冷淡了,朝鮮人更加堅定了依靠蘇聯的方針。”

我記得您提過,到了1952年,中朝雙方對于停戰談判的態度又倒了個,只是,雙方的立場仍舊是對立的。沈志華:的確,中朝雙方對談判的態度不久便走到了自己的對立面。1952年下半年,在朝鮮戰場雙方基本取得力量平衡的同時,板門店的停戰談判卻陷入了僵局,問題竟膠著在毛澤東起初認為最容易解決的戰俘問題上。

此時,毛澤東主張把戰爭繼續下去,而在和平談判問題上堅決不能讓步,但朝鮮方面卻希望接受美國的停戰條件,盡快在停戰談判協定上簽字。斯大林從蘇聯與美國對抗的全球戰略出發,再次支持了毛澤東。1952年2月板門店談判達成協議:在簽訂停戰協定后九十天內召開相關國家的政治會議解決朝鮮問題,但在其他議程,特別戰俘問題上還有爭議。這時,朝方主張盡快結束談判,金日成還直接向毛澤東表示出“不愿繼續進行戰爭”的意見。

拉祖瓦耶夫向莫斯科報告說:“金日成在與南日討論談判陷入困境的原因時表示了這樣一種看法:應該建議簽訂停戰協定,而把所有未解決的問題移交給政治會議去研究。金日成認為拖延談判是不利的,因為美國的空軍正在繼續給朝鮮造成慘重的損失。他看不到繼續就戰俘問題進行爭論有什么合理性,因為這些爭論正在導致更大的損失。”

金日成還認為,中國志愿軍的大多數戰俘都是以前蔣介石軍隊的人,在政治上不可靠,所以“為了他們去斗爭沒有特別的意義”。“金日成指示南日弄清楚中國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并建議以李克農的名義在戰俘問題上做出讓步。”拉祖瓦耶夫還反映,中國領導人“擔心大量蘇聯軍事裝備的供給會隨著朝鮮戰爭的結束而減少或中斷”,并認為匆忙地解決問題,只能相反地導致削弱中朝方面的力量。

5月2日,朝鮮停戰談判五項議程中的四項已經全部達成協議,但在第四項議程,即關于戰俘安排問題上,美國方面提出了自愿遣返的原則,而中國方面堅持應全部遣返,雙方的談判由此陷入僵局。

朝鮮領導人原指望不晚于5月份與美國人簽訂停戰協定,并依此來計劃安排1952年下半年的經濟工作和政治工作,沒想到談判因戰俘問題產生爭議而拖延下來,“這使朝鮮領導人感到莫大的失望。金日成建議中國同志在戰俘問題上做出讓步,并爭取簽訂停戰協定”。顯然為了照顧朝方的意見,7月3日,中朝代表團提出新建議:除了非朝鮮籍戰俘仍需全部遣返外,同意朝鮮籍戰俘無須全部遣返,“即其居住地在敵對方的朝鮮籍戰俘應返回敵對方領土;在應召入伍前居住于俘獲方領土上的朝鮮籍戰俘,應全部留在原處并應被釋放遣送回家”。但是美國方面不顧中朝方面的一再退讓(包括已不再堅持遣返全部被俘人員),于7月13日提出了總共遣返八萬三千人(包括人民軍被俘人員百分之八十和志愿軍被俘人員百分之三十二)這個基本數字,并聲稱這是最后的、堅定的、不可改變的方案。中朝方面被迫做出最后選擇。

對此,中國領導人的態度十分堅決。毛澤東在7月15日給金日成的電報中說,在敵人狂轟濫炸的軍事壓力面前,接受其挑撥性和引誘性而并非真正讓步的方案,對中朝方面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是極為不利的。

在前線為志愿軍戰士表演文藝節目的志愿軍女兵

戰爭繼續下去,固然會給朝鮮人民和志愿軍帶來進一步的損失,但中朝人民也在戰爭中愈戰愈強,鼓舞著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去反對侵略戰爭,并推動了全世界保衛和平運動的發展。戰爭使美國的主要力量陷在東方繼續遭受損失,而蘇聯的建設得到了加強并影響著各國人民革命運動的發展,因而也就推遲了世界大戰的爆發。

毛澤東保證,中國人民愿盡一切可能幫助朝鮮人民解決困難?傊,“在現時形勢下,接受敵人這一方案必然要長他人志氣來滅自己威風”。最后,毛澤東不無用意地告訴金日成,中方的看法和方針,在征求了斯大林的意見后再告訴平壤。同日,毛澤東致電斯大林說,中國主張堅決拒絕“敵人這種挑撥性和引誘性方案”,并表示準備戰爭擴大。毛澤東還通報說,“金日成同志對此有不同看法。”金日成在7月16日給毛澤東的回電中表示贊同他對當前局勢的分析,并感謝中國將全力提供援助的承諾。

但是就在同一天給斯大林的電報中,金日成卻抱怨說,由于消極防御的方針,轟炸給朝鮮的城市和平民帶來了極大損失,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拒絕接受敵方的條件。雖然他表示同意毛澤東的意見,但還是希望盡快停戰:“我們必須堅決力爭盡快簽訂停戰協定、實現;鸷透鶕諆韧吖s交換所有戰俘。這些要求會得到所有愛好和平的人民支持,并使我們從被動的局面中擺脫出來。”

戰俘問題,這個看上去不那么大的問題竟然成為了雙方談判的死結。

沈志華:中朝之間在談判中的戰俘問題上持有不同立場,除了政治上的考慮之外,還有一個更為實際的原因,即雙方的戰俘政策完全不同。由于受國內戰爭傳統做法的影響和缺乏國際斗爭經驗,中方從一開始就未曾想過扣留戰俘。1950年11月17日彭德懷致電軍委,擬在戰役發起前釋放一百名戰俘,以動搖敵人軍心。

18日毛澤東復電,“釋放一批戰俘很對。今后對戰俘應隨時分批放走,不要請示。”這樣,中方掌握的戰俘即相應減少。此外,1951年11月中朝商定,為便于釋放戰俘工作,以后南朝鮮戰俘交由人民軍管理,而志愿軍只管理其他國家的戰俘。這樣,中方實際看管的戰俘人員十分有限,沒有多少談判的本錢,這大概也是中國主張“全部遣返”的原因之一。而朝方出于戰后經濟建設需要勞動力的考慮,則暗地里扣留了大量戰俘。據繼任蘇聯大使蘇茲達列夫的報告:“朝鮮同志認為將大量南朝鮮的戰俘扣留下來,讓他們在北朝鮮從事各種繁重的體力勞動比較好,而無須去考慮他們要求返回自己家鄉的愿望。”問題最后還是在莫斯科得到解決的。1952年7月15日毛澤東電告斯大林,美方提出的方案,“兩者比例極不相稱,敵人企圖以此來挑撥朝中人民的戰斗團結”。“在敵人的壓力下屈服,對我極為不利”,并表示即使談判破裂,也絕不讓步,“因為這個問題是個政治問題,不但對朝中兩國,而且對整個革命陣營都有影響”。第二天斯大林即復電:“你們在和平談判中所持的立場是完全正確的。”

周恩來隨后于8月訪蘇,并與斯大林舉行了多次會談。中途趕來的金日成、樸憲永和彭德懷參加了后期會談。除討論中國經濟建設的問題外,會談的重點在于確定以后戰爭中應采取的方針。周恩來介紹了戰場上中朝力量的情況,認為“現在我們有足夠的把握,可以進行更長時間的作戰,并且因為建立了堅固的坑道工事,也經得住轟炸”。

關于戰俘問題,斯大林首先指出,美國人想按自己的主張解決戰俘問題,而根據國際法,交戰各方必須遣返除罪犯以外的所有戰俘。斯大林問,毛澤東對戰俘問題是怎樣考慮的:是讓步還是堅持自己的主張。周恩來簡要地介紹了在這個問題上中朝之間存在的分歧,并表達了毛澤東“必須堅持遣返全部戰俘”的看法。

周恩來說:“朝鮮人以為,繼續打下去不利,因為每天的損失要超過在遣返上有爭議的戰俘人數,而停戰對美國不利。毛澤東則認為,戰爭打下去對我們有利,因為這打亂了美國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準備。”斯大林當即肯定說:“毛澤東是對的。這場戰爭傷了美國的元氣。北朝鮮人除了在戰爭中遭到犧牲以外,并沒有輸掉任何東西。美國意識到,這場戰爭對他們是不利的,必須結束它,特別是當他們知道仍有我軍駐在中國以后。需要的是毅力和耐心。”斯大林還提出了一個更能觸動中國領導人神經的問題,他提醒周恩來說:“對美國必須強硬。中國同志必須了解,如果美國不輸掉這場戰爭,那么中國永遠也收復不了臺灣。”

對于平壤的說服工作,自然還要莫斯科出面。在9月4日與金日成會談時,斯大林問到,朝中之間在談判問題上是否存在某種分歧。金日成回答:“我們之間不存在原則上的分歧。我們同意中國同志提出的那些方案。但是,由于朝鮮人民目前處于的嚴重狀況,我們更愿意盡快締結停戰協定。”斯大林立即說:“我們在此已經與中國代表團討論了這一問題,并表達了這樣的建議:不同意美國人提出的關于戰俘問題的條件而堅持自己的條件。”“如果美國人不愿意遣返百分之二十的中朝戰俘,……那么他們的那百分之二十的戰俘也不能返回,一直到他們不再扣押中朝戰俘為止。”

斯大林最后以肯定的語氣結束了這一話題:“這就是我們對此問題的看法。”1952年11月10日蘇聯代表在聯合國提出了解決朝鮮問題的新提案,24日又提出補充建議。28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完全贊同蘇聯的提案和建議,即先停戰,再解決全部遣返戰俘問題。

朝鮮戰爭21個很少知道的事:朝鮮戰爭秘聞1、志愿軍是1950年10月19日入朝的,但1950年9月 18日,即仁川登陸的第三天,中央軍委已經向朝鮮派出軍事先遣小組,勘察地形,做戰場準備。也就是說:第一批中國軍人進入朝鮮的時間是1950年9月18日

2、1950年10月28日,蘇聯空軍入朝:參戰飛行員穿志愿軍制服,參戰戰機噴涂朝鮮人民軍標記;

3、志愿軍里有一支不到10個人精神病治療小分隊(志愿軍第18陸軍醫院32隊,南京志愿醫療團第5批第5隊),擁有200張床位,治療了“如雨水一般涌來的病人”。在朝鮮戰爭結束后,還有約1000名志愿軍精神創傷患者被轉往后方接受漫長而細致的治療;

4、在韓國軍事情報部隊中,有一支名字叫:HId.SC華人分隊,由志愿軍中國民黨軍戰俘和南韓華僑子弟組成,戰爭中公開記錄的死亡人數是100余人,實際傷亡遠遠超過公開記錄;

5、幾乎沒有人注意到,朝鮮的清津港,一直有一支蘇聯的海軍分隊留駐(協助朝鮮軍隊防御),其中包括蘇聯海軍通訊專家組;

6、彭德懷的秘書王亞志給了抗美援朝戰爭中一個數字:負傷、陣亡、病故、失蹤、被俘,共為978122人;

7、1968年1月21日 ,31名朝鮮特種兵潛入韓國首都刺殺韓國總統樸正熙,在青瓦臺總統府附近被韓方發覺行動失敗,青瓦臺事件中,有68名韓國人身亡,66人負傷,朝鮮31名突擊隊員,29人戰死,1人被俘,還有1人被打穿了腸子,他一手捂著腸子一邊逃避韓軍的層層追捕,在逃過三八線時還擊斃3名攔截他的美軍士兵,另打傷3人。

在他逃回朝鮮后頓時成為英雄,他就是樸載慶(現通常譯為樸在京),2004年1月時擔任朝鮮人民軍總政治局負責宣傳的副總局長要職;

8、1949年6月29日,美軍“戰前最后一批”人員從南韓撤離后,還有800~1000人的美軍以顧問名義以及1500~2000人的美軍以顧問的警衛的名義留在韓軍中;

9、南韓軍隊除了7個步兵師(旅)外,還有5個獨立步兵團,2個坦克營,12個炮兵師(或集群),5個旅的衛國軍(5萬人),1個政府保衛團,6萬人的警察部隊;其中,衛國軍及警察部隊共有11萬人的編制,以及隨損隨補的能力,這個是南韓損失人員中無法統計的重要部分(到最后,連南韓自己都統計不清楚損失情況了) ;

10、1942年5月,侵華日軍重兵掃蕩太行山根據地,合圍八路軍總部。朝鮮義勇隊華北支隊(樸孝三任隊長) 拼死阻擊,為掩護彭德懷總部突圍付出重大犧牲,這個是彭德懷援朝的一個個人報恩原因;

11、自中國返回北朝鮮的正規成編制軍隊:1949年7月:長春的第164師,人員10821名(朝鮮人民軍第5師);1949年7月:沈陽的第166師,人員10320人(朝鮮人民軍第6師);1950年4月:獨立第15師,人員15800人(朝鮮人民軍第7師,后改稱第12師。

一個團整編為第18團,編入人民軍第4師。另有部分分隊編入人民軍組建中的械化步兵團);1950年6月,軍委鐵道兵團所屬各師中的朝鮮人分隊和官兵3200余人返回朝鮮;1950年8月:東北軍區部隊中的3100余名朝鮮人官兵,由金光一等人率領回到朝鮮(朝鮮人民軍第10師);

12、1952年,美軍赦免了近1000名日本陸軍軍醫,原因是日軍以其在二戰時于中國東北研發的流行性出血熱病原體,協助美軍維持了38線防線;

13、美軍在朝鮮戰爭中損失的第一架飛機既不是志愿軍打下來的,也不是人民軍打下來的,更不是蘇聯空軍打下來的,是南朝鮮第17團。

白仁燁的17團原有兵力1200(另配屬了在大田的2500名“護國軍”)。團部遭到美軍飛機的掃射,團長白仁燁大腿中彈,17團部隊向美機開槍,打下了飛機并“俘虜”了美軍飛行員;

14、朝鮮戰爭中陣亡的第一個美軍團長:1950年7月8,人民軍進攻天安。天安的美軍進行了奮力抵抗,步兵第34團團長R-馬青陣亡(他扛著反坦克火箭準備去打坦克時陣亡的);

15、釜山橋頭堡:如果集結在釜山橋頭堡周圍、缺彈藥少食物的北朝鮮軍(13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兵力97850人,且其中大約1/2是在南韓補充的新兵)知道對面的敵人是35萬人以上話(美第8軍84630人,韓國軍91696人,空軍37584人,海軍36389人,韓國輔助兵約10萬人),而且還擁有絕對優勢的空、海、炮兵的優勢,估計仁川登陸后;就不會抓到任何一個北朝鮮士兵了(他們早就要跑回去了);

16、仁川登陸后,洛東江前線北朝鮮的98000兵力中,12777人被俘,死傷約1萬人,游擊隊化的敗兵約1-2萬,在韓國招募的新兵逃亡的約4-5萬人,推算回到北朝鮮的兵力在25000人以內;

17、仁川登陸時,地面部隊美軍125126人、韓國軍101573人、英27旅1704人、菲律賓營1369人總計229772人。另外美韓后勤人員119559人、美遠東空軍36677人、美遠東部隊59438人,總兵力達到了445446人。

確實是一支大軍,從7月5日到仁川登陸,美軍的損失為(對比一下美軍所謂的總損失3萬人的數據,志愿軍還沒有進入朝鮮呢,就已經):陣亡5567人、受傷16039人、失蹤2164人(多數被俘),計24172人;

17、第一個死亡的日本軍人:1950年10月6日,日本派出首批軍人進入朝鮮,20艘掃雷艇323名艇員。10月17日,十四號艇元山海面觸雷,十八名艇員負傷,廚師長中谷坂太郎死亡;

18、北朝鮮軍廣播:抓獲了65000名韓國俘虜,到釋放時,只有7000余人,其他“通過再教育就原地釋放了,志愿入伍了(朝鮮軍)”,同期,韓國也“通過再教育就原地釋放了,志愿入伍了(韓軍)”37000人;至于非統計數據(戰場上直接改編的),至今雙方自己都搞不清楚;

19、聯合國軍要求英軍對中國華南地區做不間斷偵查,1951年1月1日,英軍PR19偵察機小分隊開始飛赴香港(隊長:鮑爾斯),使用偵察機利用香港機場,對中國華南進行空中偵查;

20、聯合國軍中的“王成”:1953年的5月2日半夜,駐守187高地的加軍皇家團C連中尉Hollyer在絕望的時刻,呼叫第81野戰炮兵團向他所在的位置開炮,隨后近4,000發炮彈傾瀉在陣地上,在表面陣地的中國士兵瞬時被炸碎,如同真實的王成一樣,中尉Hollyer也沒有被炸死。

那場戰斗加軍犧牲26人,27人受傷8名被俘。附屬在加軍中訓練的韓國軍隊4人犧 牲,14人受傷,4人失蹤。當時是志愿軍46軍397團3個排進攻加軍,上報戰況是殲滅加軍220人;

21、1953年3月,中國海軍一個魚雷艇大隊到達鴨綠江口(準備反登陸作戰),一批志愿軍海軍人員入朝參加了布設水雷行動(準備反登陸作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51141.html

相關閱讀: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