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鴉片戰爭前的帝國號令:別讓大富豪跑了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軍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

 伍秉鑒十分富有,在2001年《華爾街日報》統計的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中,他是上榜的6名中國人之一,《華爾街日報》稱他是那個時代的世界首富。作為帝國特許的外貿進出口商,“行商”曾經是中國式財富的代表,廣東十三行也是中國外貿的壟斷群體,他們與鹽商一起構成了中國富豪的主體。

廣州十三行

作者:雪珥

  57歲的華人首富兼世界首富伍秉鑒,終于跑路了。

  伍秉鑒十分富有,在2001年《華爾街日報》統計的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Fifty of the Wealthiest People of the Past 1,000 Years)中,他是上榜的6名中國人之一,《華爾街日報》稱他是那個時代的世界首富。

  作為帝國特許的外貿進出口商,“行商”曾經是中國式財富的代表,廣東十三行也是中國外貿的壟斷群體,他們與鹽商一起構成了中國富豪的主體。但是,1826年11月16日,伍秉鑒正式通知英國東印度公司,他已經獲得了“粵海關監督”的準許,不再擔任行商;同時,他也把生意交給了其四子伍受昌管理,請英國商業伙伴們多多幫助他兒子。

  帝國商場,從來不是自由進出的所在,一切都握在政府手里,不僅包括準入,也包括退出,違者將遭到國家機器的嚴厲打擊。首富為了這次跑路,花費了巨大的代價:一是時間成本,從嘉慶十四年(1809年)提出退休熬到了道光六年(1826年),足足17年;二是經濟成本,根據東印度度公司的文件記載,首富為此足足花費了50萬銀元的巨資,上下打點,才獲得了這張史上最貴的退休證。

  但是,東印度公司的文件也記載道,這份花費巨資、等待 17 年才拿到手的退休證,依然可能被當局隨時撤銷。

  此時看,伍秉鑒似乎還算幸運的……

  不準跑

  就在18年前,另一富豪就被帝國的一紙號令,在跑路之后被截回。

  1808年,另一行商、“同文行”的老板潘致祥,也花費了10萬兩白銀(約合人民幣2000萬元)賄賂官員,獲準“退休”。那時,潘老板才53歲,與盧觀恒、伍秉鑒、葉上林一起,號稱廣州四大富豪,并且名列榜首。但是,他卻公開宣稱:“寧為一只狗,不為洋商首”。

  僅僅6年后, 1815年1月11日(嘉慶十九年十二月初二日),潘老板就不得不結束“寧為一只狗”的自由生涯。嘉慶皇帝直接下文:“退商潘致祥久充洋商,家道殷實,從前朦混請退,本屬取巧,現當洋行疲敝之時,豈容任其置身事外。著責令仍充洋商,與各總商認真清理一切,毋許狡卸。”(《清代外交史料》嘉慶朝)

  在帝國看來,商人們當年靠權力致富,卻在致富后一走了之,實在有點辜負朝廷的多年培養。好在朝廷還有國家機器,自有辦法不容其“置身事外”,一紙文件,取消了“退休”資格,將已經跑路的潘老板捆綁回來,他之前花費的10萬兩白銀,等于扔到了水里。

  重新上崗的潘老板,將行號由“同文行”更名為“同孚行”,繼續經營,直到1820年他病故,潘家無人愿意再擔任行商,才算最后退出,真正是“死而后已”。他因死退出,也成就了伍秉鑒的首富地位。

  帝國的經濟圈是森嚴的,只要出任政府的行商,尤其是經營的不錯的行商,就沒有自由退出的機制。政府明文規定:“乏商(無實力的行商)應即參革,殷商(有實力的行商)不準求退,即實有老病殘廢等事,亦應責令親信子侄接辦?偛粶首鴵砗褓Y,置身事外。”(《清代外交史料》嘉慶朝)

  行商后人、民國時學者梁嘉彬在《廣東十三行考》中說,行商因不堪苛征暴斂,多有中途退辦行務者,但退辦時必須先清償債務及歷年來欠餉及罰金,才可能被批準退出。而且,因為行商資格是皇帝親自任命的,退出也必須等待圣旨核準。否則,即便行商不想再干,卻不能不繼續承擔義務。“有時行商即已退辦,而海關以其他行商信用較弱,仍令其重新執行行務,行商不愿再作馮婦者,海關監督則強其為之,因是值得借債勉強支持生理(生意),迨至不可收拾時,遂須受監追、查抄家產、充軍伊犁之苦。”

  梁嘉彬記載說,諸多行商中,只有“義成行”老板葉上林,順利地獲得了同意退出的圣旨,而其他人則要通過行賄才能退,而且依然可能被隨時取消退休資格。梁嘉彬記載道,就在伍秉鑒花費了創紀錄的50萬銀元后次年,“天寶行”老板梁經國為了“退休”,僅僅行賄了3萬銀元,價格之低“為向來所稀有”。

  受夠了

  伍秉鑒的確是受夠了。

  這個家族,自從其父親伍國瑩開設了貿易公司“怡和行”、成為第一代“浩官”(Hawqua)之后,就一直在財富和動蕩中不斷折騰。

  1787年,伍國瑩為給一家中國公司擔保,卷入了英國商人與中國商人的經濟糾紛,被英國東印度公司非法拘禁,勒逼承擔連帶賠償責任。而第二年,據稱他又因為欠下不少海關關稅及其他稅捐,干脆一走了之(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當了“伍跑跑”。最終僥幸過關的伍國瑩,迅速將公司業務交給了次子伍秉鈞,開始了第二代掌舵。

  在第二代“浩官”伍秉鈞的手上,怡和行業務增長很快,成為行商中的佼佼者。1800年,伍秉鈞也依然難以逃脫公權力的壓榨。這年,怡和承保的一艘英國商船, 被大清海關查獲有兩對表未納稅——據說這是船員們自用的表,忘記申報。伍秉鈞希望罰款了事,愿意支付180銀元, 海關監督卻罰他納稅50倍。 次年,年僅35歲的伍秉鈞因病去世,把攤子交給了32歲的三弟伍秉鑒,開始了第二代的第二階段。

  伍秉鑒長袖善舞,怡和行終于成為中國最大的外貿公司,伍秉鑒也成為世界首富。

  在伍秉鑒奔向首富的道路上,十分坎坷。面對著強大的政府公權力,作為首席行商的伍秉鑒,不得不為外商們和其他行商們的過失承擔連帶責任,甚至在1821年52歲時還因此被“罷官”——摘去了花費巨資購得的三品頂戴。

  這年冬天, 2月13日(農歷十一月十九日),道光皇帝下旨:“著將伍敦元(伍秉鑒)所得議敘三品頂帶,即行摘去,以示懲儆。”這是道光元年,剛剛即位的皇帝需要立威,伍秉鑒撞上了他的槍口。

  罷官的理由,是伍秉鑒作為行商領袖,沒能做好防范鴉片走私的工作:“鴉片流傳內地,最為人心風俗之害,夷船私販偷銷,例有明禁,該洋商伍敦元并不隨時稟辦,與眾商通同徇隱,情弊顯然。”

  一個月前,兩廣總督阮元向皇帝參了伍秉鑒一本,指責他協助走私鴉片:“蓋洋商(即洋行商人,如伍秉鑒等,不是外商)與夷人最為切近,夷船私帶鴉片,即能瞞臣等之耳目,斷不能瞞該商等之耳目……乃頻年以來,從未見洋商稟辦一船,其為只圖見好于夷人,不顧內地之受害,顯而易見。洋商內伍敦元系總商居首之人,責任尤專,各國夷情,亦為最熟。今與眾商通同徇隱,殊為可惡。”

  在大清特色的體制下,行商們承擔了外貿管理的職責,要為外商們的一切違法行為承擔連帶責任,以達到“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目的。反走私的第一責任人并非政府,而是為外商擔保的公行商人。這一制度設計,為官員們提供了絕佳的進退空間,既可以高調打擊走私,抬高“尋租”的行情,又不必親自動手,且可以隨時推卸責任。

  阮總督要彈劾伍老板,根據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史料,實在是因為當年發生的“葉恒澍事件”令他十分生氣。犯下命案的葉恒澍,是澳門行賄基金的負責人之一,為了保命,居然在牢里揚言要公開廣東官員們的貪腐證據,最終,還真的僅僅被追究了走私罪,逃脫了命案。

  走私鴉片一度是廣東的熱門生意。就在4年前(1817年),伍秉鑒為一起存在爭議的鴉片走私案,被迫承擔連帶責任,而被判罰16萬兩白銀巨額罰金。犯下那起走私案的,是一艘美國商船“渥巴希號”(Wabash)。伍秉鑒不僅被罰款,還似乎和“案發地”澳門的“同知”(副市長)鐘英結下了梁子——鐘英因此事被問責,險些丟官,而記恨伍秉鑒。根據馬士的記載,“葉恒澍事件”發生時,已經升任廣州知府的鐘英試圖運用此事報復伍秉鑒,推動總督進行彈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80493.html

相關閱讀: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