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形”制作藝人廣州交流
很多去日本旅游的游客,都會被當地造型優美、制作精良的“人形”所吸引。作為日本傳統的民間美術,人形美術大約起源于日本的江戶時代。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以其精巧的造型、華麗的服裝和多樣的發飾贏得人們的贊賞,成為日本人民喜愛的一種室內裝飾品,也成為別國人了解日本的一種重要文化符號。近日,在廣州舉辦的一次BJD自制聯合交流賽及現場點評活動上,日本創作人形學院首席教授本城光太郎以及日本芭吉克(PADICO)社長木村進等與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形愛好者、制作者們進行了交流。
制作“人形”曾經很傷眼
如今卻可輕松DIY
木村進表示,在舊時技術欠缺的情況下,人形的制作過程對工匠們視力影響很大,并且因為是燒制而使得成品易破裂不易保存。而日本是通過30年對人形制作技術的改良發展才達到今天的水平。而Ladoll石粉黏土的誕生也令一般愛好者自制人形成為可能,少了許多過去燒制陶土人形時的麻煩。
對于本次活動重點交流的BJD人形,活動負責人sunny介紹,在國內,BJD活動關節人形(或稱SD娃)的愛好者已越來越多,但一般都是購買各個品牌的成品,而BJD的自制因其所需材料和美術技能的限制,在一兩年前尚屬使人望而卻步的事情。但隨著BJD自制工具、材料、技術的逐漸普及,自制BJD逐漸從夢想變成現實,越來越多愛好者加入到原創自制的隊伍中。
本城光太郎表示,人形的制作強調原創性,要真實,要有自己風格。每個娃娃應該有他/她自己的靈魂和性格,F在流行的動漫風格作品當然有其價值,但假如大家全都僅僅模仿一種風格,就會失去了自制人形的靈魂。
女孩節、男孩節
“人形”最受歡迎
在日本人形中,三月人形和五月人形最有代表性,產銷量也最多。每年三月“女孩節”前后,商店里的古裝人偶備受青睞。據說這種人偶全國每年出售額達1000億日元左右。五月人形的由來則和端午節有關。在古代日本,每逢五月初五,人們都要舉行祈禱平安的節會。參加節會的朝廷官吏們,將據說能驅邪祛病的菖蒲(一種藥草)插在冠上,并飲菖蒲酒。在日語中,菖蒲和尚武發音相同,久而久之,5月5日就演變成習武的節日。平安時代,這一天要舉行射箭表演。到了江戶幕府時期,家家戶戶則在門前裝飾軍旗和軍馬的標志,以后又演變為擺設武士人形。到了現代,日本政府把五月五日定為“男孩節”,每年這一天,為了祝愿男孩子健康成長,父母們一般都要為一周歲的男孩購買五月人形來擺設,主要是象征男子漢的強壯和勇敢。五月人形一般由武士盔甲、弓箭、劍、鼓和旌旗等組成,有的還有八音盒。
BJD人形:
可塑性高曾經只是貴族玩物
BJD是Ball joint Doll的英文縮寫,中文就是“球體關節人形”。 BJD起源于歐洲的德國,本是貴族的玩物,后來傳入日本、韓國。BJD的可塑性很高,只要將化妝、假發、眼珠、娃衣等稍作變動,娃娃就會有很大的改變!甚至由男變成女,因此是一種具有相當強的DIY性質的玩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4429.html
相關閱讀: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