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國共海軍發生的“八六”海戰,對臺軍來說,不單純是一場敗仗,更是一個因極力回避而頗具神秘色彩的事件。近年來,隨著檔案資料的解密,以及當年與這場海戰有關將領的回憶相繼公開,籠罩在海戰背后的謎團被逐一解開。
“劍門”號當了替死鬼
為此,海軍專門成立了由10人組成的督導組,負責協調。督導組組長為臺海軍“副總司令”馮啟聰中將。7月30日,馮啟聰決定派“太康”號和“章江”號軍艦,組成海嘯特遣支隊,由巡防第二艦隊司令胡嘉恒少將擔任指揮官。然而,由于“太康”號意外出現故障,而臨時以“劍門”號代替。
作戰計劃漏洞太多
將領不了解海戰經過
對于“八六”海戰的經過,無論是馮啟聰,還是劉廣凱,在當時都不是十分清楚。他們了解的過程,大多是從回到左營的海戰幸存者那里獲得的。
8月6日0時30分,臺灣通信站再次監聽到解放軍雷達站的報告,稱目標為臺灣海軍的“劍門”號和“章江”號。1時50分,“劍門”號報告,已與解放軍的魚雷快艇交火。
海戰打響后,解放軍的魚雷快艇集中攻擊“章江”號,“劍門”號則用3英寸炮攻擊魚雷快艇。但此時“章江”號忽然起火,旋即沉沒。
4時58分,3艘魚雷快艇再次高速接近“劍門”號,戰況非常激烈,電信室竊聽到某魚雷快艇報告稱:“已打了25毫米炮彈共25箱!彪S后,“劍門”號連中3枚魚雷,尾部發生爆炸,立即沉沒。
8月6日7時左右,劉廣凱接到黎玉璽的電話,說“章江”號情況不妙,似已發生意外,請快速處理。8時30分左右,劉廣凱才獲悉胡嘉恒于5時10分發來的電報,內容是:“‘劍門’艦已整備完妥,準備再戰。該艦艦體完好,迄無傷亡!
隨后,蔣介石在陽明山召開作戰會議,研究戰情。當他詢問戰況時,劉廣凱只能將胡嘉恒的電報內容復述一遍,而對已經結束的海戰結果毫無所知。直到下午,劉廣凱才乘飛機前往左營,了解情況。18時左右,劉廣凱突然聽到大陸廣播,說解放軍駐汕頭的海軍部隊于該日凌晨及拂曉,在東山海面附近分別將“章江”和“劍門”兩艦擊沉,俘虜官兵若干人。
海軍“總司令”黯然下臺
“八六”海戰發生后,臺灣島內的報紙連續3天以頭號新聞刊登海戰經過,使劉廣凱感到了巨大的壓力。8月11日,他攜帶辭呈面見蔣介石。蔣對他說:“此次海戰損失了‘劍門’、‘章江’兩艦,倒無所謂,而損失了200多個官兵,我很痛心。今天你能夠引咎辭職,不委過于部屬,我深為感動。經我鄭重考慮之后,惟恐輿論方面對你不利起見,乃姑準你辭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5576.html
相關閱讀: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