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鑒知興替。120年后的甲午年,威武習總曾經兩次提到提到“甲午”。一次是今年2月18日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憶“甲午剜心之痛”: “今年是甲午年。
120年前的甲午,中華民族國力孱弱,導致臺灣被外族侵占。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慘痛的一頁,給兩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一次是今年6月9日在兩院院士大會上說道:“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薄盎厥孜覈,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是罕見的!绷暯綇娬{,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
那么,你可知道中日的恩怨需要追溯到1400余年前的官員663年,當時的強盛唐朝,在白江口之戰(英語:Battle of Baekgang,日語:白村江の?い,朝鮮語:),以少勝多擊敗了日本,使得小日本千年之內未敢在于中國叫板。下面小編就和大家說說這次戰爭的來龍去脈和歷史影響。
公元660年(唐高宗顯慶五年)之前,朝鮮半島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鼎立,史稱朝鮮三國。三國之間的關系很微妙,一會兒是友,一會兒是敵。新羅最初與高句麗結盟以對付百濟和倭(即小日本)。隨著高句麗的南下,新羅開始與百濟結盟對付高句麗。新羅從百濟手中奪到被高句麗霸占的漢江流域后,疆土抵達黃海開始與中國唐朝結盟對付百濟和高句麗。
公元643年(唐太宗貞觀十七年),新羅傳書說百濟聯合高句麗攻打新羅,請求唐朝援助。645年(貞觀十九年),唐太宗乘高句麗國內政變之機,親率十萬大軍進擊,但沒能攻下高句麗。百濟在唐軍進軍高句麗期間,并沒有停止進攻新羅,相反又連奪十數城。這時,唐太宗病故。唐遂從高句麗撤兵。唐高宗即位后,接到新羅的急報,并未出兵,而是遵循唐太宗舊例,贈百濟國王璽書,令其退還所奪新羅城池。百濟見唐太宗出兵高句麗也不曾有什么實質性成果,因而置唐高宗璽書于不顧,進而再次聯合高句麗出兵新羅,655年,再奪新羅三十余城,新羅告急。在金仁問的協調下,唐朝與新羅最終達成協議共同攻打百濟。這樣唐朝就可以聯合新羅從南北兩面共同攻打高句麗。于是唐高宗決意于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派左衛大將蘇定方統水陸軍十三萬出兵百濟,以解新羅之危。蘇定方大軍從成山(今山東榮城)由海路出發,進軍百濟,船帆千里,隨流東下。新羅武烈王聞訊既率軍五萬與唐軍會師,當年七月,百濟為唐、新聯軍所滅。蘇定方留郎將劉仁愿等駐守百濟王城,自押俘虜回國。
百濟既亡,但百濟將軍武王從子鬼室福信與浮屠道深等人率部死守周留城,誓死抵抗唐軍。同時,鬼室福信為迎回以前赴倭國為人質的王子扶余豐回國即王位,譴使去日本,同時向倭國乞師求援,并獻上戰爭中俘虜的唐軍百余人,倭王將此百余人安置在美濃國不破、片縣二郡(今本州中部的歧埠地區)。后來日本將元日戰爭中的俘虜都稱為“唐人”,即源于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5587.html
相關閱讀: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