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鬼子侵占了東三省,得寸進尺,現在又占領了熱河,罪惡難忍……”
82年前,一個14歲的少年,在新式學校的課堂中奮筆疾書,他下筆很用力,仿佛要把滿腔的仇恨盡灌紙背。少年名叫楊敏學,他給自己寫的這篇課堂作文取名為《熱河又失守了!》。
楊敏學的老師也是熱血的愛國青年,他對弟子這篇字字泣血的作文贊賞有加,特意在全校師生面前朗讀,還讓孩子們把日本鬼子占領熱河的消息告訴附近的鄉親,期待大家團結起來,抵抗日本鬼子的侵略!
在少年心中,這篇文章已不僅僅是課堂習作,而是戰斗的檄文,參軍抗日,保家衛國的火種自此在少年心中燃起,愈燒愈烈。
當年那個14歲的少年,如今已96歲高齡,老人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當年作文的內容,在他看來,那篇文章,正是自己戎馬一生的開始。
1919年冬天,楊敏學出生在河北石家莊平山縣的一個農民家庭里。家里兄弟姊妹5人,楊敏學是老幺,父母的心頭肉。
楊敏學有個姐夫叫焦思連,是地下黨員,這也是最早啟蒙楊敏學參加革命,為民而戰的人。
那幾年,天災人禍,百姓缺糧嚴重,焦思連參加暴動,為鄉親們搶糧食。官方大肆搜捕,焦思連就躲到鄉下楊敏學的家中。楊敏學可愛聽姐夫講紅軍的故事了,為天下窮苦人打天下的紅軍,深深吸引了楊敏學,“這支部隊好,我要當兵,就要到這樣的部隊去。”楊敏學找到了今后人生的方向。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楊敏學再也坐不住了,和村里的好朋友商量著一起“找八路、打鬼子!”奶奶、媽媽都舍不得讓楊敏學走,可他心意已決。一天凌晨,18歲的楊敏學悄悄離開了家。
雖然楊敏學只是小學畢業,但在多由窮苦人組成的八路軍中,已算是文化人,入伍后,他被分到政治部宣傳隊。
老人至今清楚地記得當兵第一天的情景。那是1937年11月26日,當兵第一課不是操槍,而是學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從這首歌開始,你就由一個農民變成一名軍人了!”老兵的話,被楊敏學牢牢記在心頭,他大聲地唱著,心中很是自豪:“我也是為民而戰的軍人了!”
老兵邊教唱,邊逐字逐句地給新戰士講解歌詞的意思。當時,大多數新戰士沒有文化,懂得的革命道理不多,可大家聽了這首歌,就知道該如何做才是合格的八路軍戰士——要遵守紀律,要服從命令,不拿民眾一針一線,做人民的子弟兵。
楊敏學還自己總結:“三大紀律立軍規,八項注意齊跟隨。同仇敵愾打日寇,保家衛國奪頭魁。”在他心中,《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是八路軍戰無不勝的秘籍。
當年在新學堂獲得老師賞識的楊敏學,進了部隊,也成了“老師”。
1938年5月,軍分區成立“火線劇社”,楊敏學加入劇社,參演革命劇目,傳播革命思想。楊敏學熱情大方、情緒飽滿,演出很有感染力,常常演出還沒結束,很多觀看演出的小伙子就心生參軍之志,要求加入八路軍。
1940年2月,楊敏學奉命調到步兵五團電臺隊任指導員。電臺隊干部戰士共計20人,每天都要堅持政治學習。楊敏學到任第二天,就承擔起政治學習教員的任務。
幼時讀書,姐夫講的紅軍故事,初入伍時承擔的宣傳任務……這些都被楊敏學融入“教學”中,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到八路軍的由來,從秋收起義到井岡山的戰斗,從八一南昌起義到二萬五千里長征,從江西蘇維埃政權到陜北陜甘寧邊區……楊敏學的課,戰士們都愛聽,把抗戰進行到底,全心全意服務人民的道理被深深種在年輕戰士的心中。
很快,楊敏學又被調到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五團一營一連。連里的戰士們幾乎都不識字,戰斗之余,楊敏學主動當起文化教員。當時條件艱苦,沒筆沒墨,他就去村民家刮下鍋底黑垢當墨,用木棍當筆,用紅黏土描邊,用墻壁做黑板,在戰斗之余,教戰士們識字。
“同志們,趕走了日本鬼子咱們還要一起建設中國,沒有文化怎么行,所以咱既要武裝也要‘文裝’。”楊敏學對戰士們說。
由于戰斗緊張,很多時候,一堂課還沒上完,戰士們就拿起槍上了戰場。楊敏學想出了個辦法,他把小板子插在每個戰士的背包上,書寫當天要學的字,隊伍行軍時,后面的人就可以看著前面人的背包識字。“打日本”“共產黨”“勝利”……伴著輕輕地念誦聲,戰士們匆匆趕赴抗戰一線。漸漸地,連里能給家里人寫信的戰士越來越多。
“楊老師”也是要上戰場的。他沒想到,第一戰就如此慘烈。
1940年8月,“百團大戰”打響。楊敏學所在的一連接到阻擊日軍進犯的任務,阻擊地點設在冀晉交界的娘子關附近。當時,上級交給一連的任務是阻擊日軍由河北越過娘子關向山西進犯,要在娘子關附近的漠河灘一帶阻擊住敵軍,阻擊時間共48小時,等到八路軍大部隊到達,再全殲進犯山西的日軍。
第一個24小時很順利。一連阻擊敵人先頭部隊的戰斗打響,憑借有利地形,一連以很小的傷亡消滅了五十多名敵人。
第二個24小時,風云突變。敵人補充兵力后,憑借武器優勢用人海戰術輪番進攻。一連在連長鄧世鈞的指揮下頑強阻擊,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子彈、手榴彈打光了,就用石頭砸……
一連終于堅持阻擊了48個小時,鄧世鈞命令一連撤退,返回漠河灘東岸。
就在八路軍撤退時,突起狂風,又降驟雨,山洪暴發,原本干涸的漠河灘河床上,山洪如萬馬奔騰,席卷過來。一連的將士多為北方人,不會水。但后有追兵,前有大河,如此險境,也只有搏命一試。戰士們冒險渡河,很多戰士被洪水沖走,追擊的敵人已經占領制高點,向渡河的八路軍開槍射擊……
河水瞬時被鮮血染紅。
在河東岸接應部隊的楊敏學急紅了眼,他不顧危險,跳進河中,幫助戰友上岸隱蔽……最終,平安渡河的人總共不到十人。
戰斗前,全連130多人,戰斗后,全連傷亡110多人,其中死亡80多人,傷30多人。劫后余生的戰士們悲痛異常,抱頭痛哭。全身多處負傷的鄧世鈞強忍著悲痛鼓勵大家:“冤有頭,債有主,是日本鬼子給大家造成的災難,我們要把仇恨記在心里,化悲痛為力量,多殺鬼子,為死難的戰友報仇!”
“報仇!報仇!”悲壯的呼喊聲在狂風中回蕩,漠河灘中,河水如血。
雖然傷亡慘重,但一連還是成功地拖住了鬼子進犯山西的腳步,為八路軍大部隊及時趕到爭取了寶貴的時間,有力地挫敗了敵人進犯山西的企圖。戰役過后,在晉察冀軍區表彰大會上,楊敏學等一連將士立功受獎。
1949年開國大典,楊敏學受邀參加。“要是我的戰友能和我一起站在這里多好!”此時已身經百戰的楊敏學,淚灑衣衫。
“獨立自由勛章”“解放勛章”……這些勛章,老人無比珍視。每當想起戰友的時候,他就拿出來逐一擦拭,“沒有流血哪能換來勝利,要珍惜和平啊!”
老人還給自己4個子女分別取名為“解、放、軍、兵”,他忘不了自己那些為國捐軀的戰友,他更加希望后輩能夠銘記當年的歷史和犧牲。
“中國人從來不怕流血犧牲,為了民族獨立,人民幸福,無論何時,我們都愿意拋頭顱、灑熱血,這就是我們的戰士!”老人說罷,右手抬起,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攝影:王宮
姓名:楊敏學
祖籍:河北省平山縣
生日:1919年12月28日
經歷:
18歲參加八路軍,屬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部隊。1940年8月,參加百團大戰。1941年8月和1943年5月,兩次參與對日寇反掃蕩戰斗。
老兵愿望
“我期待能把抗戰的經歷講給年輕人,尤其想讓孩子們知道,為什么會有這場戰爭!”
1981年,老人離休,但他的“戰斗”并沒有結束。他熱心著小區周邊大大小小的事兒,阻止菜市場亂擺攤點,勸說周邊車輛有序停放,調解鄰里糾紛……
他更熱心公益事業,北京奧運會時當志愿者,汶川地震時捐款捐物,先后被28家單位聘請擔任義務監督員,他還是多家媒體的特約通訊員……92歲時,老人還開微博,做網上訪談。
“作為一名老兵,我愿意把我們這代人的經歷,尤其是抗戰的那段經歷講給年輕人聽,不僅要讓大家知道當時戰爭的情況,更想讓大家明白為什么會有這場戰爭;如今在這片和平的天空下,如何以史為鑒更好地出發。
中國人從來不怕流血犧牲,為了民族獨立,人民幸福,無論何時,我們都愿意拋頭顱、灑熱血,這就是我們的戰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6903.html
相關閱讀: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