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軍事院校在選擇中國軍隊課題時,把上甘嶺戰役和雷鋒現象作為兩項重要內容:上甘嶺防線,為什么突不破?雷鋒是一名士兵,為什么能有那么大的影響力?他們認為,把這兩個問題搞清楚了,才能真正了解中國軍隊。
8年前的4月8日,為了解上甘嶺戰役在美國人心中的困惑,在北京宣武區的一座小院中,采訪了當年的太行一分區司令員、原中國人民志愿軍第十五軍軍長、前國防部部長秦基偉上將。如今,秦基偉將軍已經安息在八寶山,但他把上甘嶺戰役的精神遺產,卻永遠留在了人間。
“我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出手就是當頭炮。”
1986年8月的一天,一架云雀式直升機從平壤直飛上甘嶺。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將軍,在飛機上感慨萬分。他就是當年上甘嶺戰役的前線指揮員、原中國人民志愿軍第十五軍軍長秦基偉。
秦基偉是隨當年的志愿軍司令員楊得志率領的軍官休假團訪問朝鮮的。金日成問秦基偉:“想到什么地方看看?”秦基偉說:“如果方便,我希望重登五圣山,重訪上甘嶺。”金日成很理解老將軍的心意,很快做了安排。坐在飛機上的秦基偉俯視上甘嶺,那一草一木、一山一峰,他是那樣的熟悉。
上甘嶺位于朝鮮五圣山的南面。在上甘嶺的兩側有兩個小山頭,右邊是597.9高地,左邊是537.7高地北山,這兩個山頭加起來只有3.7平方公里。戰前,美軍第八集團軍總司令范佛里特原計劃使用兩個營的兵力,用5天時間,傷亡200人拿下上甘嶺。然而,戰爭卻持續了43天,在這彈丸之地,雙方投入了10多萬大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投入兵力6萬余人,志愿軍投入兵力4.3萬余人,由戰斗規模發展成戰役規模。
炮火的密度,也創歷史空前。敵我雙方集中了438門大炮——“聯合國軍”10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達300門,志愿軍7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有138門;“聯合國軍”還動用了3000架次飛機和170輛坦克。
彈藥的消耗量也十分驚人。“聯合國軍”向上甘嶺兩個小小山頭傾瀉了190萬發炮彈和5000枚炸彈。最多的一天高達30萬發炮彈,平均每秒鐘就達6發,每平方米的土地上要承受76枚炸彈。志愿軍先后發射炮彈40萬發,在單位火力密度上也創造了自己作戰的最高紀錄。“聯合國軍”叫喊:“打炮像下雨,連小石頭也躲不過。”陣地表面工事被摧毀了,草木被打光了,山頭的巖石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上甘嶺的上空,差不多每天都是昏天黑地,硝煙繚繞。隨手抓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鐵屑、彈殼。
同兩個密度相聯系的是兵員的傷亡。上甘嶺戰役,志愿軍先后打退敵人900次的進攻。“聯合國軍”傷亡25498人,傷亡率在40%以上;志愿軍傷亡11529人,傷亡率在20%以上。“聯合國軍”傷亡率和日平均傷亡數,對美國人來說,確實是個可怕的數字。過去美國人認為他們在戰爭中最高傷亡率是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璜島戰役,但也只有32.6%。血肉橫飛的場面,在上甘嶺戰役中司空見慣。
秦基偉感慨地說:“上甘嶺戰役是我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比較而言,將軍以前血戰河西走廊、太行抗日、逐鹿中原、淮海大戰等無數硬仗、惡仗、血仗,都不在話下。那么,上甘嶺這個彈丸之地,雙方為何要做如此驚天動地的拼殺呢?
將軍道出了原由:五圣山是朝鮮東海岸到西海岸的連接點,控制著金化、鐵原和平康三角地帶,是朝鮮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志愿軍占有它,可俯瞰敵人縱深,直接威脅“聯合國軍”的金化防線,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倘若“聯合國軍”奪取了五圣山,就從中部突破了志愿軍防線,危及北朝鮮整個戰線。而上甘嶺,正是五圣山的命脈。戰場外,板門店談判陷入了僵局,美方談判首席代表哈里遜叫喊:“讓槍炮來說話吧!”妄圖從戰場上獲取談判桌上的政治資本。美國國內,第34屆總統競選即將開始,杜魯門總統想從朝鮮戰場上為民主黨撈取競選資本。
軍事上的優勢、談判桌上的籌碼、總統競選的資本,都要從上甘嶺來獲取。因此,上甘嶺之戰勢在必然。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30分,美第八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通過美聯社駐漢城記者向全世界宣布:“金化攻勢開始了(指上甘嶺攻勢)!”半個小時后,美第八集團軍第七師和配屬的韓二師的16個炮兵營的300門大炮、40架飛機和120輛坦克,向上甘嶺597.9和537.7發射炮彈30余萬發,投炸彈500枚。我軍表面工事幾乎全部被毀。
當時秦基偉被炮聲驚醒,連忙披衣進入作戰室,了解到敵人的進攻重點在上甘嶺。他知道,上甘嶺的537.7高地北山和597.9高地分別由四十五師一三五團的一連、九連和八連的1個排把守。
一連、九連當時沒有山炮、野炮、榴炮。戰前,秦基偉把二線閑置的15門陳舊不堪的老式炮配備給了這兩個連隊。這些炮都是繳獲來的日本炮和太原兵工廠制造的老式炮,射程和精度都很差,但秦基偉覺得有總比沒有強。后來,這些老炮果然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威力。
炮擊和空襲后,美七師在坦克的掩護下,以4個營又4個連的兵力,分6路向537.7和597.9高地發起了瘋狂進攻。
我兩個連和八連一排拼死抵抗,先后擊退敵人從排到營的30余次沖擊。597.9高地的一挺重機槍終日發彈萬余發,斃傷敵近300名;2號陣地暗火力點的一支步槍發彈百發,斃傷敵30余名。許多戰士將槍管打紅了,無水降溫,用尿代替。
山上的15門老炮也發揮了作用。在師山炮營營長王恩的指揮下,居高臨下打俯角,連瞄準鏡都不用了,直接瞄準敵火力點和散兵群,打得美國佬連滾帶爬。
美七師久攻不下,進攻兵力由兩個營增加到兩個團。面對15倍于己的敵人,我守衛連隊頑強抵抗,寧死不屈。11號陣地的八連一排三班和10號陣地的八班,都僅剩下1個人,仍連續打退敵人7次以上進攻。
最后,兩個高地的彈藥用盡,戰士們才退入坑道內,繼續開展坑道戰斗。537.7高地北山和597.9高地失守。
夜間戰斗中,四十五師一三五團指揮所不斷向軍部告急,要求增援兩個高地上的連隊。秦基偉認為,敵人攻勢正在火頭上,炮火密集,此時增援只能增大傷亡。他要求兩個高地上的連隊再頑強堅持,把敵人的銳氣挫掉后,再反擊。直到傍晚,秦基偉才答應一三五團的請求,向兩個高地派增援部隊。
敵人瘋狂地進攻了一天,剛要松口氣,一三五團的4個連在坑道守備部隊的配合下發起了反攻,經過3個多小時的激戰,敵人終于招架不住,兩個高地失而復得。
這一天,四十五師一三五團殲敵1900余人,擊毀坦克3輛、繳獲坦克1輛,自己也傷亡500余人。
15日拂曉,美七師的2個團、韓軍2個團又2個營,發起連續不斷的波浪式進攻。面對10倍于己的敵人,我守衛部隊打退敵人30余次反撲,抗擊到中午12時,因傷亡過大,被迫退入坑道。兩個高地表面陣地再次丟失。
最后,毛澤東得出結論:“戰爭是吹不得牛的。歷史并沒有按照他們的邏輯發展嘛!”他意猶未盡,接著說:“現在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能打得贏已解決了,能守得住也解決了。歷史上沒有攻不破的防線,上甘嶺防線沒有被攻破,這是奇跡。”
秦基偉還向毛澤東介紹了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的事跡。
正在這時,劉少奇和周恩來走了進來。
毛澤東指著秦基偉介紹說:“十五軍軍長秦基偉,在太行山當過司令,現在又是上甘嶺的英雄。”
劉少奇握住秦基偉的手說:“上甘嶺開創了一個世界紀錄!”
周恩來也握住秦基偉的手說:“你們打得很苦,很頑強,打得很出色。上甘嶺戰役,是朝鮮戰爭中又一次重要戰役,是軍事史上的奇觀。”
秦基偉這位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29年參加紅軍的太行一分區司令員,因上甘嶺戰役在我軍戰史上一舉成名。
抗美援朝結束后,秦基偉歷任昆明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成都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司令員,國防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9410.html
相關閱讀: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