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用青春熱血捍衛國家尊嚴:投身抗戰的西南聯大學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軍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

據《校史》,先后在聯大上學的學生有8000人,有名可查的后兩次參軍人數為834人,連同長沙時期參加抗戰工作離校的近300名學生,總數應該不少于1100人,約占聯大歷屆學生總人數的14%,或者說投筆從戎的人數為聯大學生累計總數的七分之一。

西南聯大 資料圖

本文摘自:云南網,作者:陳鑫龍 施銘 汪婷婷,原題:用青春熱血捍衛國家尊嚴——記投身抗戰前線的西南聯大學子

在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激勵著無數知識青年。1943年,中國遠征軍、駐印軍厲兵秣馬反攻緬甸,急需大量懂英語的知識青年入伍,大后方的西南聯大學子紛紛響應投筆從戎,用他們的青春熱血,捍衛了國家的尊嚴,維護了民族的獨立。

聯大學子從軍紀略

“據《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學生的參軍熱潮共有三次。”長期研究西南聯大史的云南師范大學教授余斌介紹。第一次在抗戰初期,社會各界及主流輿論提倡和鼓勵學生到抗日前線投入戰爭。1937年11月15日,長沙當局成立了以梅貽琦為隊長、黃鈺生和軍訓教官毛鴻為副隊長的大學軍訓隊,對學生進行軍事化管理和訓練;同時還設立學生戰時后方服務隊。第二次是應征翻譯官。這次從軍熱的背景是為來華美軍配備翻譯人員。據有關史料,到1942年昆明的美軍招待所多達50處,駐滇美軍人員估計有數萬人。這就需要大批軍事翻譯人員,大后方各高校外文系學生就成了從軍挑大梁的重要角色。第三次是抗戰末期報名參加青年軍。1944年,西南聯大200多名大學生離校后到青年軍零七師炮一營入伍全部分發到印度遠征軍,學習汽車駕駛,取得執照后在史迪威公路執行任務。日本投降后他們中的大部分都回聯大復學,其中30多位應屆畢業生按規定獲畢業證書。

“據《校史》,先后在聯大上學的學生有8000人,有名可查的后兩次參軍人數為834人,連同長沙時期參加抗戰工作離校的近300名學生,總數應該不少于1100人,約占聯大歷屆學生總人數的14%,或者說投筆從戎的人數為聯大學生累計總數的七分之一。”余斌說。

聯大學生與飛虎隊

在抗戰的烽火中,西南聯大學生與飛虎隊相遇相識,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1年初,美國政府批準向中國派遣飛機、志愿飛行員和機械師,組成志愿隊,半年后蔣介石發布命令,美國志愿隊作為中國空軍的一個單位,以昆明為基地,這就是陳納德飛虎隊。”云南省社會科學院青年學者王海東介紹。

通過對保留文獻研究,王海東認為,當時,在中共南方局領導下的云南地方黨組織積極開展愛國統一戰線工作,不僅包括上層的統戰,還囊括國際的統戰工作。于是形成了一個以聯大中文系學生,時任中共聯大地下黨支部書記的馬識圖、基督教青年會在聯大學生服務處干事李儲文為核心的國際友誼工作小組。“當時,他們與飛虎隊隊員迪克、莫里斯等10人大約兩周相聚一次,人數不等,地點不一;他們針砭時弊,討論國際形勢。”王海東說。

隨后,聯大學生與飛虎隊的合作從言談轉變為行動,相互幫助和支援。聯大學生為飛虎隊翻譯各種報紙雜志上的文章,并通過后者將信息傳播至美國,以便國際友人及時了解中國狀況。這一交流成為中美人民之間一條寶貴的信息通道。1945年,毛澤東主席的報告《論聯合政府》一問世,聯大學生們立刻口譯全書,飛虎隊記錄并將之發往美國,使新中國的藍圖廣為世界人民所知。

聯大師生“聲”震寰宇

1940年8月1日正式開播的昆明廣播電臺,是當時中國功率最大的廣播電臺。抗戰時期,西南聯大師生對廣播事業的參與和介入,使抗戰時期中國人民的思想文化通過廣播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源源不斷地向全世界傳播了“聲”震寰宇反抗侵略的時代強音。

據資料顯示,當時,昆明廣播電臺依靠西南聯大組織起了一個學科齊全、陣容齊整的廣播演講專家群體,使“學術講座”、“時事論述”、“空中學校”等節目辦出了特色和影響,先后在該臺專人獲兼職的聯大師生總計133人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23943.html

相關閱讀: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