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史冊里,有三位代表性的抗日名將,他們是唐代的劉仁軌、明代的戚繼光、李如松。
日本與中國的聯系最早始于東漢光武帝時期。日本一個叫由來的人前來漢朝朝貢,漢光武帝便為該國賜名“倭奴”,并賜印“漢倭奴國王”。“倭”有矮之意。此后日本一直虛心學習中國,對中國既師事又朝貢。當然,學生翅膀硬了,不免總想和老師掰掰手腕。日本民族的民族性也十分奇特。儒家文化的忠義、本土神教的神秘,以及南洋道教的迷信,構成了日本既忠誠又偏執還不乏神經質的“武士道”精神。當然,作為一個蕞爾小國的危機感,以及在中華帝國面前的自卑,恐怕是隱藏在日本民族心中不能言說的秘密?傊,日本的挑戰開始了,我們的民族英雄也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劉仁軌
劉仁軌(601?685),汴州(今河南開封)人。是唐高宗時的宰相。當然,劉仁軌官至宰相,與他“抗日援新”的偉大功業有關。唐代時,如今的朝鮮半島分為新羅、百濟、高句麗三部分。其中新羅對唐朝歸附較誠,而百濟、高句麗對唐朝(包括隋)始終持對抗態度,以致唐朝多次發動對高句麗的征伐。公元655年,高句麗、百濟發動對新羅的攻擊,新羅向唐朝告急,唐高宗派大將蘇定方率兵解救新羅。蘇定方決定采取擒賊擒王,圍魏救趙的策略,先攻百濟,破其都城,百濟王義燕投降。唐朝命劉仁愿守百濟。百濟王室義豐被部下重新立為百濟王,企圖掙脫唐軍控制,于是向高句麗、日本求援,高句麗、日本發兵幫助百濟反唐。唐高宗以劉仁軌為主帥,征討百濟、高句麗、日本的反唐聯盟。劉仁軌多次打敗百濟,公元663年,劉仁軌在白江口(今朝鮮錦江)以水軍大敗日本。白江口之戰周,唐軍四戰皆捷,焚燒日本戰船四百余艘。劉仁軌一鼓作氣滅了百濟。唐朝后來滅掉了高句麗,只留下歸附唐朝的新羅。唐朝在朝鮮半島的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
劉仁軌
應該說,唐朝對百濟、高句麗、日本的反唐聯盟的征伐是正義的。古典帝國時代的這種朝貢體系不僅是合法的而且是正當的。藩屬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宗主國主權的一部分,藩屬國的安危也事關宗主國主權的安危。唐朝對新羅的保護,對百濟、高句麗、日本的征伐,本質上也是對主權的保衛戰。而劉仁軌在這場主權保衛戰中運用了正確的戰略戰術,捍衛了唐朝的尊嚴和利益,應該為我們記住。
戚繼光
戚繼光
接下來便是大家熟悉的戚繼光了。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安徽定遠人,生于山東微山。元末至明朝,日本海盜和走私者勾結中國奸商屢屢侵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國人稱之為“倭寇”。公元1557年,倭寇進犯樂清、瑞安、臨海等東南沿海地帶,戚繼光與俞大猷奉命抗倭?箲鹨婚_始并不順利,戚繼光、俞大猷因錯失時機而未能遏制倭寇氣焰,使倭寇得以做大。戚繼光戴著通倭的嫌疑,決定立功贖罪。一次,戚繼光看到了其治下的浙江金華、義烏幾伙無業游民在街頭的火并,突然想到自己統領的正規軍戰斗力薄弱,而這些無業游民彪悍驍勇,如果得以合理規導收編,完全可以大大提升部隊作戰能力。于是戚繼光收編了金華、義烏游民三千余人,對他們進行正規軍事訓練。這便是歷史上與“岳家軍”齊名的“戚家軍”。作為私募的民兵武裝,戚家軍雖然沒有朝廷的正式編制,但也因此具備靈活機動的體制,能夠讓戚繼光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擺脫朝廷的不合理遙控。戚繼光根據江南多濕地溝壑、河網密集的特點制定“鴛鴦陣”,陣勢以冷兵器沖鋒,火兵器(鳥銃)掩護,已初具近代陣地戰雛形。又針對倭寇長刀,在先人的經驗上改良和推廣一種以竹為原料插上尖刺的武器??狼筅。對于長刀,狼筅既可以抵擋,又可以勾拉,還因為尖刺較多而易于攻擊,體積較大而便于橫掃,而且竹的外形也便于集體隱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42475.html
相關閱讀: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