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6月,張作霖被炸死于返回東北的途中。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毅然宣布“東北易幟”,打亂了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吞并中國東北的陰謀。此時的日本認為要盡快解決“滿洲問題”,除行使武力外別無他途。1929年7月,關東軍參謀、作戰主任石原莞爾等對“滿洲”北部進行考察后,提出了《扭轉國運之根本國策——滿蒙問題解決方案》以及《關東軍領有滿蒙計劃》,系統地提出了侵略東北的計劃。1931年6月11日,陸軍大臣南次郎秘密組織了一次“五課長會議”所謂的“五課長會議”,由陸軍省的軍事課長、人事課長、參謀本部編制課長、歐美課長和中國課長組成。經過反復討論,于6月19日制定了《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
以上述方案為基礎,關東軍緊鑼密鼓地開始發動事變的種種周密部署。鑒于沈陽是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東北軍主力的駐地,因此關東軍將首戰地區選在了沈陽。為制造侵占沈陽的借口,石原又選擇了距東北軍駐地——北大營不遠的柳條湖村附近的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作為爆破地點。時間預定在1931年9月28日,并且預定在爆破鐵路的同時,用重炮轟擊北大營,實施閃電戰一夜占領沈陽城。
在板垣、石原等人多次同駐朝日軍司令官林銑十郎密謀后,駐朝日軍也遙相呼應,開始有計劃地向中朝邊境集結,不斷進行越境演習,并準備在事變爆發后兵分兩路,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配合關東軍作戰。
進入8月后,日本軍部作出了一項重要的人事調整。8月1日,曾擔任駐華武官的張作霖的前顧問、諳熟中國東北情況的本莊繁中將被任命為關東軍司令官,而著名的“中國通”土肥原賢二大佐則被任命為奉天特務機關長。日本軍部將此二人派往中國東北,顯然是為發動侵略戰爭而作出的軍事部署。據說本莊繁是由裕仁天皇親自選定的。8月1日上午,本莊繁到葉山夏宮晉謁裕仁天皇,得到天皇賜膳,并由天皇親自授予了此職。
8月末,關東軍陰謀發動事變的計劃逐漸傳到了日本國內,首相若?怖翊衛傘⑼庀啾以?倉乩傘⒛詿蟪寄烈吧煜砸約霸?銜髟八鹿??熱耍?P墓囟??男卸?壞┑賈掄秸???<叭?材詬蟮?ldquo;協調外交”,希望天皇能夠召見陸相和海相,以整頓軍紀。9月10日和11日,從葉山夏宮剛剛回到東京皇宮的裕仁天皇,立刻會見了海相安保清種和陸相南次郎,并問詢二人“是否聽到社會上關于軍紀有各種批評”。
天皇的垂詢,加上來自內閣、元老及輿論的壓力,陸軍在9月14日召開了陸相、參謀總長、教育總監三長官會議,決定了關于抑制關東軍實施武力的方針。同時決定派遣建川美次少將為使者,把陸相的信送交關東軍司令部本莊繁。陸軍省選擇建川為信使是頗為耐人尋味的,因為建川恰恰是一名極右的軍國主義分子,也是急于在東北發動事變的人物之一。接到任務的建川在出發前授意自己的部下、陸軍情報課班長橋本欣五郎中佐連續向關東軍發出了三份密電,要求提前行動。
板垣、石原等人在反復研究了橋本的三份電報后,決定將原定的日期提前10天,于9月18日發動“事變”。而身負緊急軍機重任的建川故意拖延時間,遲至19日晚才將陸軍省的親筆信送到本莊手中,“事變”已是既成事實。
9月18日夜10時20分,關東軍島本大隊川島中隊的河本末守中尉,按照預定計劃以巡視鐵路為名,率數名部下向柳條湖附近進發。河本親自把騎兵用的小型炸藥包安放在南滿鐵路的一段鐵軌下并點燃了導火索,只聽轟的一聲,被炸斷的鐵軌和枕木四處亂飛。隨后日軍故技重施,又制造了一個假現場,擺了3具身穿中國士兵服裝的尸體,誣為炸毀鐵路的兇犯。隨即河本用隨身攜帶的電話機向大隊本部和奉天特務機關報告,等候在鐵路爆炸地點以北約4公里處文官屯的川島中隊長立即率兵南下,襲擊北大營。這就是日本帝國主義一手制造的九一八事變。
事變發生后,板垣征四郎以代理關東軍司令官、先遣參謀的名義,命令獨立守備隊第2大隊攻擊北大營,步兵第29聯隊攻擊沈陽城。正在旅順的本莊繁深夜11點接到報告后,立即通過電話命令第2師團向沈陽出動,并決定將關東軍司令部從旅順向沈陽轉移,同時電請駐朝日軍司令林銑十郎迅速增援。
由于東北軍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當日夜晚日軍就順利地進占沈陽城。9月19日晨,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尚未到達沈陽,關東軍就已把事先炮制好的署名為“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的石印布告貼滿了沈陽城。誣稱事變是中國軍隊制造的,破壞了日本南滿鐵路的正常運營,日本關東軍的行動純屬自衛等。
日本軍部接到事變的通報后,參謀本部、陸軍省首腦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會議一致認為關東軍的決心和行動“完全得當”,因而決定無保留地支持關東軍的行動,并應關東軍“增派三個師團”的請求,著手準備派兵增援。但在當天上午10時召開的內閣緊急會議上,若?彩紫、币?庀噯吹P惱交鵠┐螅??鴯?矢繕媯?髡挪扇?ldquo;不擴大事態”的方針,并將此事上奏了天皇。在此情況下,陸軍省、參謀本部只得含糊地訓令關東軍:本著內閣會議的精神,“妥善處理”今后的軍事行動。深知軍部意圖的橋本欣五郎又密電板垣:本部的命令“是應付內閣會議的表面文章,其本意并非要你們停止行動”。
軍部的暗中支持進一步助長了日軍的囂張氣焰。9月21日下午,駐朝日軍司令官林銑十郎未經內閣批準和天皇裁可,以“對關東軍不能坐視不救”為由,按早已達成的諒解,獨斷專行地派遣第6飛行聯隊戰斗機和偵察機各一個中隊飛往中國東北,并調動所轄步兵第39混成旅團渡過鴨綠江夜抵沈陽。關東軍也立即抽調兵力進攻吉林省城,促成事態進一步擴大。
無論是關東軍挑起戰爭,還是駐朝日軍出兵東北,都沒有經過天皇和內閣會議的批準。所以事件發生后,陸軍高級首腦十分緊張,唯恐政府以“侵犯天皇統帥大權”為由彈劾朝鮮軍司令官并拒絕撥款。但出乎陸軍意料的是,鑒于駐朝日軍出兵已成事實,本來與軍部在控制滿蒙問題上并無原則分歧的內閣大臣們在9月22日上午召開的內閣會議上,竟毫無疑義地一致通過了承認駐朝日軍進入東北的既成事實,并作出增撥出兵經費的決定?梢,內閣根本不想為已經開始的軍事行動設置任何障礙。
當晚,若?彩紫、买?蟪己筒文弊艸は群蠼?詬蠡嵋櫚木齠ㄉ獻嗵旎剩?⒌玫攪頌旎逝?。臼~筆鋇H文詿蟪濟厥楣儷さ哪凈?乙壞娜占羌竊兀?ldquo;陛下曾指示首相、陸相,稱政府努力不使事件進一步擴大的方針很好,望繼續努力。”同時,裕仁天皇根據內閣的奏請,以“不擴大事態”為條件批準了駐朝日軍的越境行動。
就這樣,駐朝日軍的獨斷越境問題,以事后追認的方式而告結束。駐朝鮮司令官林銑十郎,還被譽為“越境將軍”而獲得“赫赫威名”,并受到天皇的贊賞,后來還受命組織內閣。這樣一來,就給陸軍造成了一種印象,那就是只要作出實際成績,不管干什么事情都會得到天皇的厚待。也正因如此,這種事后承認的做法后來屢次發生,一直持續到太平洋戰爭。
發動九一八事變只是日軍的第一期計劃,盡管內閣和天皇都表明了“不擴大事態”的意見,但日本軍部已決定利用這一機會“一舉解決滿蒙問題”。關東軍下一步的計劃是侵占以沈陽為中心的南滿鐵路和安奉路沿線的主要城市,以圖牢固控制南滿。9月19日,關東軍攻下長春,日軍獨立守備第3和第4大隊也先后于當天侵占了安東(今丹東)、營口、鳳凰城。至此,南滿鐵路沿線已完全被日軍占領。到9月23日,日軍又相繼攻陷了吉林、齊齊哈爾,這樣,黑龍江省大部分地區淪入日軍之手。
同年11月27日,本莊繁又下令關東軍向錦州進犯。但關東軍這次獨斷的行動,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的反應,尤其是美國從維護在華利益的考慮出發,向日本提出了嚴重抗議。為了避免同美國發生直接沖突,日本參謀本部決定暫停對錦州的作戰。次日,日軍參謀本部把進攻錦州的部隊撤回到了遼河以東。
12月中旬,日本政局發生了變化,若?材詬蟮固ǎ???隳詬蟪閃?P氯尉?渴啄災С止囟???冀踔藎?⒃讎閃舜笈?慷詠?ぶ泄??薄?2月28日,關東軍再度發起錦州戰役,并于1932年1月3日攻占錦州。這樣,山海關外的全部遼西地區也迅速為關東軍所占領。而此時的裕仁天皇再次提出了“事態不擴大”的要求,并要求警戒關東軍、朝鮮軍的肆意行為,他對元老西園寺公望說:“現在軍部不顧統一命令,肆意行動,干涉國政、外交,為此,我對國家頗感憂慮。”但在此后不久的1月8日,裕仁天皇卻以最高統帥的身份,對關東軍侵占東三省大片土地的“功績”進行了確認和表彰:
曩者滿洲事變勃發,關東軍將士基于自衛之必要,果斷神速,以寡克眾,迅速完成芟伐,此后,凌艱苦,冒祁寒,蕩伐各地蜂起之匪賊,完成警備任務,或在嫩江、齊齊哈爾地方,或在遼西、錦州地方,冒冰雪,勇戰力斗,拔除禍根,宣揚皇軍威武于中外。朕深嘉獎其忠烈。爾將士等其各堅忍自重,以確立東亞和平之基礎,有厚望焉![日]《現代史資料·7·滿洲事變》,三鈴書房,1965年,第337頁。
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井上清在其所著的《天皇的戰爭責任》一書中,對天皇發表嘉獎敕語進行了如下評價:
裕仁在發布詔敕時,對內容是經過仔細研究的。這里,裕仁特別具體地提出嫩江、遼西的兩次作戰加以稱贊,是值得特別注意的。關東軍擅自發動的這兩次戰役,使日本政府感到極大的為難,也成了國際上猛烈譴責的目標,可是由于這一敕語,在日本國內把對關東軍的專斷進行譴責的道路一下子就堵死了。這一敕語清楚地表明:裕仁的軍隊不管是擅自發動侵略戰爭也罷,擅自擴大戰爭也罷,只要取得成功,他就認為是應加贊賞的。[日]井上清:《天皇的戰爭責任》,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69頁。
裕仁天皇雖對關東軍侵占熱河表示了贊同的態度,但對關東軍越過長城占領長城以南的灤東地區,卻有些憂慮。關東軍在灤東一路深入,英國政府為其權益曾向日本政府提出過嚴重抗議,裕仁天皇對此驚恐不安。另外,裕仁也擔心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貿然深入會付出慘重的代價。4月19日,天皇召見陸軍參謀次長真崎甚三郎,曾當面質問:“關東軍還沒有從灤河一線撤退嗎?”被召見后的真崎立即向關東軍參謀長小磯國昭發出密電,表示“如不立即撤退,將奉敕令下達撤退命令”。4月20日,關東軍司令部只得密令關東軍陸續從灤東撤回長城線,但仍“要保持威脅華北反抗勢力的態勢”。
5月2日,小磯國昭在東京與參謀本部和陸軍省商定了“沿長城作戰”、“以迫降為主,內變策應為從”的關內作戰方案,并奏請天皇批準。關東軍司令部于次日便下達了入侵關內的命令,關東軍再次向灤東發起進攻,同時強渡灤河侵襲灤西,華北形勢危在旦夕。5月31日,蔣介石政府被迫與日本締結了《塘沽協定》,事實上承認了日本占領東三省和熱河的合法性,并承認冀東為“非武裝區”,使整個華北被置于日軍的監視和控制之下。
《塘沽協定》簽訂后,裕仁天皇曾親臨靖國神社向陣亡將士的亡靈“報捷”,表達自己的欣喜之情。此后,日本政府更是得寸進尺,在華北頻繁制造事端,并先后迫使蔣介石政府簽訂了《何梅協定》和《秦土協定》,攫取了冀、察兩省的主權。1936年4月,經裕仁天皇批準,華北駐屯軍的一年輪換制改為永駐制;原來的兩個步兵大隊擴大為由兩個步兵團和炮兵團、坦克隊、騎兵隊、工兵隊組成的戰略兵團,總兵力擴大到5000余人。華北駐屯軍司令官的地位也隨之升格,由少將級升格為中將級,由軍部任命改為天皇直接任命的“親補職”。日本陸軍第1師團長田代皖一郎中將成為由天皇親自任命的第一任司令官。日本軍隊的各項變動,驟然使華北地區烏云密布,更大規模的風暴即將來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749169.html
相關閱讀: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