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中共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數月后,井岡山上,毛澤東心生感慨:“第一個贊成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人是譚震林。”
譚震林,原名譚喜起,入黨時本欲改名“譚虎”以明志,介紹人余來覺得欠妥,即言:“云從龍,風從虎,虎嘯生風撼山林”,以為“震林”好。譚震林大喜,遂用一生。時為1926年10月12日。一年后,秋收起義部隊攻克湖南省茶陵縣城,譚震林當選該縣主席,成為中共歷史上第一位縣級政權領導人,時年25歲。井岡山上,龍江書院,譚震林受訓工農革命軍軍官教導隊,習文習武,孜孜不倦;毛澤東親自授課,循循善誘,深入淺出。
一日,譚震林奉毛澤東之命,赴寧岡、永新交界之九隴山區開展工作。請示怎樣干,毛澤東答道:“你看著干。”要求帶上武器,毛澤東笑言:“你去了,就會有梭鏢,就會有武器。”反“圍剿”戰爭時期,周恩來曾撰文夸贊譚震林:“鐵一般的堅固、火一般的聲威。”反“羅明路線”斗爭中,毛澤東被撤銷黨、軍職務,譚震林遭受打擊,亦被解職。中共福建軍區《斗爭》雜志第十八期上,一篇文章以“最猛的火力”“批判”道:“震林同志熟讀《三國志》,不僅學會了諸葛亮的謀略,同時亦學會關公拖刀計的謀術呢!”不僅善于打軍事仗,更善于打政治仗譚震林用兵,智勇雙全,不僅善于以弱勝強,還善于從困難中打出新局面,不僅善于打好軍事仗,更善于打好政治仗。
一次,蔣介石重兵大舉“圍剿”,毛澤東以“聲東擊西”應戰。譚震林、羅炳輝率紅十二軍誘敵、惑敵。譚、羅命令部隊,遍布標語,遍插紅旗,塵土飛揚,人仰馬嘶,似有千軍萬馬行進,與敵既不離、又不棄,在崇山峻嶺之間處處周旋。蔣軍參謀長坦言:“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哪里還有力量進攻?”自此,“牽住敵人牛鼻子”戰法享譽黨史與軍史。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留守部隊掩護,并被迫轉入游擊作戰。譚震林隨陳潭秋率領紅24師71團第2營突圍閩西。一日,軍行汀江,急流險灘,深山峽谷,沿岸敵宋希濂36師密布嚴防。一場遭遇戰,營長犧牲,戰士傷亡數十。譚震林見狀,連連搖頭,遂主動請纓,曾經的福建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降職”前衛班“班長”,做開路先鋒。過舊縣河,譚震林效法孫臏減灶、虞詡增灶之兵法典故,下令每排背一大鐵鍋,進山后立刻埋藏,旋即抄山路折返。
于是,“他打他的槍,我走我的路”,不費一槍一彈巧渡舊縣河。進發雙髻山,譚震林分兵喬裝,“瞞天過海”。與廖海濤部會師山前,隨行的鄧子恢依然被俘土豪狀,眾人大笑不已。三年后,譚震林領導閩西南革命根據地人口十萬,與張鼎丞、鄧子恢并稱中共黨史上“南方三杰”?箲鸱榛鹌,大片國土淪喪,上海、南京相繼失守。赴國難,新四軍,捐棄前嫌,奔赴抗敵戰場。保繁昌,譚司令,三支隊,五戰五捷,日軍膽寒。入蘇南,“譚老板”,雷厲風行,大刀闊斧,大振軍威。
繁昌,位于安徽蕪湖至銅陵一段長江突出部,是日軍確保長江航運、進逼皖南的必爭之地。1938年秋,川軍第114師守戰不力,譚震林率新改編的新四軍第三支隊駐防。一年多時間,三支隊,或機動鉗制,或側后襲擊,或正面狙擊,機動靈活,陣仗百余,殲敵近千,擊斃敵酋川島中佐,尤以五次繁昌保衛戰規模為最。一役,譚司令陣前指揮,敵炮襲來,滾進式動作躲避,往復數次。大捷,譚司令軍裝已成襤褸,鞋面僅及腳趾。
1940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東南局和新四軍軍部致電中共江蘇省委:“現為加強東路工作,已調譚震林同志去組織軍政會,以統一黨軍指揮,不日出發。”赴任途中,為了安全,譚震林脫下舊軍裝,換上雪白襯衣、毛料背帶西褲,外穿嗶嘰長衫,頭頂黑色禮帽,儼然一副大老板派頭。同行人等,皆以“老板”相稱。到達駐地不久,軍中即流傳“上級派來了個老板!”由此,“譚老板”的稱呼漸漸傳開,毛澤東聞之亦稱喚“譚老板”,部屬更是“老板”掛嘴邊,常言“遵照老板的意見……”
那時所謂“東路”,是指京滬鐵路東段蘇太常、澄錫虞地區(蘇州、太倉、常熟、江陰、無錫一帶的簡稱)。此地,西有日本侵華派遣軍司令部及汪偽政府所在地南京,東臨淪陷的中國經濟中心上海,中間是國民黨江蘇省政府所在地蘇州,“是長江的咽喉,是滬寧路、滬杭路的樞紐。它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交通上、人口上,任何一個游擊區是不能與它比賽的”。
譚震林一到“東路”,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武裝,高高舉起共產黨領導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的大旗。5月底,動員常熟、蘇州萬余群眾,一夜間徹底破壞錫滬公路30余公里,拆毀橋梁9座,致使日軍公路運輸陷于癱瘓。隨即命令抗日游擊武裝,以蘇常地區為基地,東出昆(昆山)、嘉(嘉定)、太(太倉),西入澄(江陰)、錫(無錫)、虞(常熟西部)。6月5日,戰于茜涇、牌樓市、老閘,斃敵60余人。7日,大敗日偽于昆山吳港。11日,夜襲湘城日軍據點。18日,與400余日軍血戰大風灣。之后,于無錫北消滅保安六縱隊一部數十人,在無錫任港、港下擊潰進犯的頑軍馬樂鳴、趙北部……日、偽、頑三軍,為之震動。
一日,一國民黨首領宴請譚震林。設宴者楊筱南素來見風使舵、反復無常?箲鸪跗,他拉起隊伍抗日衛國,打死過日本兵,救護過“國軍”傷員,曾投奔葉飛“江抗”麾下,待葉飛西撤,旋即投靠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冷欣,盤踞在無錫甘露鎮,誓與共產黨不兩立。此人宴請,眾人皆以為是“鴻門宴”。譚震林,內安眾將,外設伏兵,率夏光(現代戲劇《沙家浜》中新四軍指揮員郭建光的原型)等毅然前往。席間,楊筱南突然放下酒杯,厲聲道:“貴軍以合作抗日之名,行吞并收編之實;言而無信,我等難以心服。”言罷,猛然拔出手槍,“啪”的一聲,重重拍在八仙桌上。譚震林大怒:“楊司令,請你聽明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如果楊司令敢先發一槍,‘江抗’就有來有往,奉陪到底。”對峙片刻后,譚震林不慌不忙問道:“楊司令,你本是地方商賈,拉起武裝,是為哪般?”“打鬼子,保家鄉!”楊筱南脫口而出。“難道我們要做自相殘殺的蠢事?!”
譚震林,入情入理;楊筱南,沉思不語。此宴后,兩軍共抗日敵。昆山一地主,名為陶一球,曾任國民黨政府區長,頗為正義與愛國,為“江抗”譚司令威名震撼,率部入編“江抗”三支隊,譚震林親批之為中共特別黨員,并任命為抗日民主政權昆山縣長。
1941年夏,日偽出動萬余,大舉殘酷“清鄉”。譚震林調兵遣將,先將18旅主力從蘇常太中心區調往外線,后命令16旅在丹陽、延陵一帶拔除日軍據點,18旅余部橫掃太湖之敵,直逼蘇州城下。譚震林日夜關注事態,親自掌握電臺,輾轉騰挪間,屢屢突出重圍,從容遣將,內、外線配合,集中殲敵。經過反“清鄉 ”斗爭,開辟了新區,恢復了失地,鍛煉了自己,增強了信心,為陳毅所贊譽。
1941年11月,16旅部駐溧陽塘馬村突遭日軍襲擊,部隊損失慘重,旅長羅忠毅、政委廖海濤戰死陣前。譚震林聞訊,嚎啕大哭,隨即星夜喬裝渡江,重整舊部去;僅兩名警衛員隨行,個人安危早已置之度外。
1945年8月,遵照朱德總司令的命令,譚震林、羅炳輝指揮新四軍第2師沿津浦、淮南鐵路發起反擊,殲滅頑敵,收復盱眙、嘉山、來安、天長、六合、定遠等六座縣城,兵臨南京城下,成功爭取汪偽南京警衛第3師鐘健魂部3000余人起義。
國共內戰爆發之初,國民黨軍氣勢洶洶,威風不可一世,揚言三至六個月消滅“共軍”。蘇中戰役,七戰七捷,為防御戰中人民解放軍第一個勝仗。戰俘群中有一頭發花白者,操云南口音,似歷戰甚多。陶勇好奇之,問其故。答曰:“情報失靈……開上戰場,到處挨打,成了睜眼瞎子,哪能不敗?”此役,譚震林直接掌控電臺120部。
就這么拖拖拉拉的,張靈甫的腿傷治了半年都沒啥起色。想去香港治療吧,又擔不起昂貴的醫療費用。最后,還是蔣介石特批了養傷費才得以赴港,在瑪麗醫院接受英國專家的診治。張靈甫的右腿手術相當成功,醫生向他保證,只要靜心接受治療,完全能夠痊愈。可張靈甫卻在修養的關鍵當口決定提前出院回到戰場。起先,瑪麗醫院的醫生還以為張靈甫提早回去,是因為付不起昂貴的醫療費,還好心勸他說“多休息半個月就能痊愈,費用有困難醫院可以減免”。其實,張靈甫是在報上看到戰時軍人不宜出國養病的新規定,所以才不顧醫生的勸阻執意出院回國。他對醫生說:“軍人死且不懼,何愛一肢。軍令不可違。”張靈甫的軍人本色在這里顯露無遺。
因為失去了這半個多月的修養,拆掉石膏之后,張靈甫右腿膝蓋關節變得僵直再也不能彎曲。王玉齡回憶說張靈甫“坐著的時候,他只能一條腿彎一條腿直。”走路時,張靈甫也只能直著右腿走路,成了“瘸腿將軍”。
八年抗戰期間,蔣介石凡遇苦仗惡仗決定生死之仗,眼中沒有別人,只派張靈甫上陣。連年的戰斗,張靈甫落下了一身的傷疤,留下了一條瘸腿,但也憑著赫赫戰功得到了一筐勛章?箲鸷,74軍接受整編,縮編為后來著名的“整編第74師”,師長一職自然給了張靈甫?上У氖牵谖覀兊目谷展儽∩,張靈甫和他的整編74師被人們徹底忘記了,只記住了他們是阻礙解放的罪人。好在后來情況有了變化,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張靈甫的長子張居禮終于光榮地替父親領到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國務院頒發的一枚抗日紀念章,張靈甫將軍的抗日功績得以正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24307.html
相關閱讀: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