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安世高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漢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安世高--小乘佛經的首譯者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在中國發展,最終形成中國佛教,大致經歷譯經、形成學派、創立宗派三階段。印度佛教在中國最初的傳播,是與譯經相聯系的,最早的一批譯經者,不是中國本土人士,而是西域來華僧人。安世高可以說是佛經漢譯的創始人,他首先譯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禪類的經典。
   安世高(約二世紀),本名為清,字世高,是西域安息國的王太子,因為這一王族地位,所以西域來華的人都稱他為“安侯”,他譯的一部《十二因緣經》,被稱為《安侯口解》。安世高小時候就因為其孝行而著名,而且他聰慧好學,知識面很寬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甚至鳥獸之聲,都無所不通,康僧會在其《安般守意經序》中這樣描繪安清:“其為人也,博學多識,貫綜神摸,七正盈縮,風氣吉兇,山崩地勛(疑為動字誤),針脈諸術,睹色知病,鳥獸鳴啼,無音不照!(《出三藏記集》卷六)可以說,安世高是個神異之人,在西域地區,也早就傳揚著他的“俊異”之名。
   父王死后,安世高繼承王位,但一年之后,就把王位讓給了叔叔,出家為僧。究其原因,除了因父王去世而感悟到人生之無常和空幻之外,可能還有政治方面的因素,康僧會說他是“馳避本土”(同上),正能說明這一點。安世高在國內的佛學造詣以禪學和阿毗曇學見長,學成后,他曾遍游西域諸國,弘傳佛法,后來又來到中國。
   安世高來華的時間,大致在漢桓帝(147?167)前后,《梁高僧傳》記為“漢桓之初,始到中夏”(《安世高傳》)。漢桓帝的第一個年號是“建和”(147?149),安世高在這一時期到達中土洛陽。
   來華不久,安世高就掌握了漢語。這時候佛教在中國已有一些影響,不論在王室還是在社會上都有了信奉者,安世高根據信徒的需求和自己的學問所長,譯出了早期的一批漢譯佛經。安譯經文之數,道安記為三十四部,四十卷,其中有些是否為安譯,道安還有疑問,所以確切數字已難以詳知,后來的《大唐內典錄》收安譯一百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增加的部分大多不很可靠,后來《開元釋教錄》又減為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現存安譯佛典二十二部,二十六卷。
   在洛陽的譯經活動結束后,為了躲避禍亂,安世高離開洛陽,到南方各地游歷。由于他通異術,所以每到一地,就會流傳出他的種種神奇故事。在江西境內,安世高曾預言要超度一位過去的同學,后在一廟中遇到一條蟒蛇,這蟒蛇原來是安世高的同學,同在西域學法,只因生性好嗔怒,所以遭報應,轉為蛇身。安世高將它超度,脫蛇身,化為少年。這一傳說體現出因果報應的思想及學佛者所應去除的障礙。在廣州,據說安世高被一少年所殺,又死而復生。由此可知安世高的活動范圍,最遠已達廣州。后來又北上,在浙江會稽的街市上被斗毆者誤傷身亡。安世高兩次遭禍,也可能與他表現異術而引起騷亂有關。至于他確切的具體事跡,已難以詳考,他在華的生活時間,大約為三十多年。
   安世高的專長是禪數之學,所以譯經也側重于這兩個方面,“其所出經,禪數最悉!(道安《安般注序》,《出三藏記集》卷六)禪數之學是印度小乘佛教上座部系統中說一切有部所持的學說,內容所指,為戒定慧三學中的定慧兩學,或止觀之學。禪,是指其中的定;數,是指其中的慧。禪是修行的部分,數是理論的部分。數學,又稱阿毗曇、毗曇或阿毗達磨,也譯為“對法”。稱之為數或數法,出自阿毗曇體系的“增一分別法門”,阿毗曇體系中的概念,按照其意義而分類,依次排列為一法、二法、三法之數,稱增一分別,由此而得名為數法。禪數,或定慧,在安譯中被突出并結合起來,可以看出印度佛教一傳入中國,就有定慧雙修,止觀雙修的某種傾向,顯示出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的不同意趣。

   安譯禪法類經典,影響最大的是《安般守意經》。禪在印度佛教中的意義是“靜慮”、“思惟修”。定的意義是“等持”,是心專一境而不亂。禪實際上是定的修行方法中最基本的一部分,中國佛教喜歡禪定合稱。禪法種類很多,其目的都在于對治心的種種污染。安譯《安般守意經》是專講五停心禪法(不凈觀、慈憫觀、因緣觀、數息觀和界分別觀)中的數息觀。
   “安般守意”中的“安般”,是“安那般那”的略稱,“安名為出息,般名為入息。念息不離,是名為安般”(《安般守意經》卷上)。意守出呼入吸之氣,稱為安般!笆匾狻睂嶋H上是對“安般”一詞的意譯,也指呼吸出入,數息,因此也可以稱之為“數息觀”。數息觀主要對治嚴重散亂的心,被稱作“多念之要藥”(《出三藏記集》卷五)。其具體內容,經中列為十個方面,“謂數息、相隨、止、觀、還、凈、四禪”(《安般守意經》卷上)?瞪畷谄浣浶蛑袑⒅爬榱滤亩U。四禪是安般守意的四個不同階段,分別指六事中前四事。第一禪是數息階段,數息的要求,在坐禪時專心計數呼吸的次數,從一數到十,使散亂的心安定下來。第二禪是相隨階段,意念轉向一呼一吸的運行,不用再數到十,只要一呼一吸之二數就行,三禪是止的階段,意念從一呼一吸之二數轉向鼻尖一點,意于鼻端,雜念除盡后,內觀自身,從頭到腳,反復省察,只見自身不凈。再觀天地萬物,也是生滅無常,因此發心信奉佛、法、僧三寶。在此基礎上,心中不起惡念,攝心歸向于善,是“還”的階段。以其善心,去除各種食欲,使心至凈無想,是“凈”的階段。至此,就無所不能,得大神通。這種修行方法與當時中國流行的道家的“守一”、“食氣”、“導氣”等很有相似之外,也使中土人士很容易接受。而且,安世高也主動以道家概念來類比經中概念,“安般守意,名為御意至得無為也。安為清,般為凈,守為無,意名為”(《安般守意經》卷上)?梢姲彩栏叻浅W⒁鈱ふ矣《确鸾毯椭袊就廖幕慕Y合點。
   安譯數法或阿毗曇經典,以《陰持入經》為代表。陰、持、入為佛教的三科!瓣帯,即后來的“蘊”。陰分為五種,安譯稱為色、痛、想、行、識。其中的痛后人改譯為“受”,更抽象。五陰指人的肉體和精神兩重要素!俺帧保笕俗g為“界”,有十八要素,安譯稱為“十八本持”,即一眼二色三識,四耳五聲六識,七鼻八香九識,十舌十一味十二識,十三身十四更十五識,十六意十七法十八識。其中的“更”即后人譯的“觸”。這十八本持分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和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入”,后人譯為“處”,指六根和六境。
   該經以陰、持、入為組織,闡述小乘佛教的基本教義:苦諦四行相,即非常(后譯“無常”)、苦、空、非身(后譯“無我”);十二因緣,即癡(后譯“無明”)、行、識、名字(后譯“名色”)、六入(后譯“六處”)、致(后譯“觸”)、痛癢(后譯“受”)、愛、受(后譯“取”)、有、生、老死憂悲苦(后簡為“老死”),依次因緣生起,而有人的生死輪回;三十七道品,即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正道。安譯經典,偏重于直譯,尚質,而且譯中帶注釋。隨安世高受學的門徒很多,南陽韓林、潁川皮業、會稽陳慧等都直接從師安世高。安譯佛典在當時有很大影響,直到晉世的道安都對安世高的譯事非常贊賞,稱《安般守意經》中的六事四禪(道安稱為六階四級)為趨向“本無”的要門。晉世又有毗曇學派的復興,形成毗曇學派,而首譯毗曇者,乃是安世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77231.html

相關閱讀: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
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