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解密:為何說項羽鴻門宴上不殺劉邦比范增高明?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漢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項羽殺了一輩子人,只鴻門宴一次正確地選擇了忍住不殺,還被后人譏笑為“婦人之仁”,人做到這份兒上,真是太失敗了——當然,也有范增這樣“智者”的誤導因素在其中!而欓T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之一。《鴻門宴》是《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名篇,也是多年來中學語文教材必選的名篇。然而,因為大多數學生并不會去看原文和相關的劉邦、張良、樊噲等人的紀傳,所以大家望文生義,往往把項羽當做庸人,把劉邦當做奸人,把范增、張良當聰明人,把項伯當小人,把樊噲當莽撞人。其實,如果細讀《史記》的相關篇章以及后來學者的分辨,大家的上述印象恐怕就將動搖。下面,我就幫大家翻檢一下。首先,簡述一下鴻門宴之前的大事件。始皇帝死后,秦虐,民反,英雄逐鹿。項梁、項羽叔侄起兵,推楚王孫熊心為懷王,恢復楚地,沛公劉邦率眾來投。此時,秦國主力軍,一在南越拓土,一在長城守邊。所以,六國諸侯軍得以復興而坐大。但,秦少府章邯率軍分別平定,先破斬陳勝、吳廣、項梁,又邀擊諸侯于趙國,戰局迅速變得對秦有利。此時,懷王召集宋義、項羽、劉邦開會,議定兵分兩路,一路北上,消滅秦軍主力,并懾服諸侯,再一同取道函谷關入關中;一路西進,經武關進入關中,取咸陽滅秦。懷王與宋義、劉邦約定,誰先入關中,就可以在關中稱王。

其中,西路主將是劉邦,北路主將是宋義,項羽是宋義的副將,范增是宋義的軍師。

花開兩朵,先表一支。北路軍走到半路,宋義勒兵不進,隱隱有坐觀天下成敗,擁大軍以自立的意思。于是,項羽、范增合謀,干掉宋義搶占了軍權,然后破釜沉舟,渡河與秦軍在巨鹿一戰而破之,秦軍敗降,諸侯畏服。于是,項羽率眾進軍關中,在路上,發現秦軍投降的士卒不服、生了貳心,遂坑殺秦軍將士二十萬,只留章邯等三降將以備后用。但兵臨函谷關時,聯軍發現劉邦已經先入關中,并派兵守備了函谷關,于是破關而入。項羽部眾共40萬,駐扎在新豐鴻門。其中,項羽本部有十幾萬,剩下都是諸侯的部隊——其中有些心存觀望,并沒有真正歸附,還有的甚至處于被解除了武裝的狀態。劉邦的軍隊10萬,駐扎在霸上——注意,這一點非常重要,劉邦沒有據守咸陽,這是鴻門宴那晚項羽不能貿然殺他的最大原因。劉邦出發之后,一路智取力奪,興仁者之兵,行詭謀之用,才打進關中。而且他入咸陽之時,對父老約法三章,對故吏安置妥善,不搶秦宮的女人,不殺降順的將士,不貪府庫的財寶,把一切都安置停當,才老老實實地退軍霸上,等諸侯軍隊的到來。所以,說他“勞苦功高”是一點也不為過。他手下的左司馬曹無傷是個愚蠢的小人,認為挑動項劉爭戰,自己能得到項羽的信任與賞賜,于是,到項羽那里告密,說劉邦圖謀不軌。于是,有鴻門宴的故事,事情經過課文已有了,不再贅述。鴻門宴上,項羽為什么不殺劉邦?是因為他的“婦人之仁”嗎?

不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84034.html

相關閱讀: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