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國歷史重要事件大通史(兩漢至隋唐時期)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漢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垓下之戰發生時間:公元前202年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四年八月,項羽、劉邦在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古滎鎮)、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已相持兩年多(參見成皋之戰)。項羽因腹背受敵,少食無助,被迫與劉邦訂立和,以鴻溝(古運河名,位于今河南滎陽東)為界,東歸楚、西屬漢。九月,項羽按約東歸。劉邦采納張良、陳平建議,乘項羽無備,楚軍饑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并約韓信從齊地(今山東),彭越從梁地(今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因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淮陽西北),楚軍反擊,漢軍大敗。為調動韓信、彭越,劉邦劃陳(今河南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封彭越為梁王,劃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東東阿南)。為其封地。韓、彭遂率兵攻楚;韓信從齊地南下,占領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和今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彭越亦從梁地西進。漢將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縣城父集)北上;劉邦則率部出固陵東進、漢軍形成從南、北、西三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向垓下退兵。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40萬人與10萬楚軍于垓下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后。韓信揮軍進攻失利,引兵后退,命左、右翼軍繼續攻擊。楚軍迎戰不利,韓信再揮軍反擊。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屢戰不勝,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致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項羽見大勢已去,乘夜率800騎突圍南逃。劉邦遣灌嬰率5000騎兵追擊。項羽迷路,被漢軍追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蘇皖界上的烏江鎮)兵敗自刎。白登之圍發生時間:公元前200年漢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匈奴冒頓單于以優勢騎兵包圍劉邦軍于白登山(今山西陽高東南大白登鎮。一說在今大同市東北)的作戰。六年秋,漢將韓王信以馬邑(今山西朔縣)降匈奴,匈奴乘勝南下。七年十月,劉邦親率大軍北上,破韓王信于銅醒(今山西沁縣南),擊敗匈奴和韓王信軍于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營村)等地,轉入追擊。劉邦聞知匈奴冒頓單于居代谷(今山西代縣北雁門山北),便派使者前往偵察。為誘漢軍北進,冒頓單于在漢使者到來時,將精銳士兵和肥壯牛馬都隱藏起來,以老弱示于外。漢使先后l0批皆言匈奴可擊。劉邦低估匈奴實力,親率大軍32萬越過句注山(今山西代縣北之雁門山)北上。恰出使匈奴之郎中劉敬返回,認為匈奴是“伏奇兵以爭利”(《漢書·劉敬傳》),勸劉邦罷兵。劉邦不聽勸阻,親率部分兵力冒進至白登山,為匈奴40萬精騎包圍。漢軍被圍七天七夜,糧草將斷,危在旦夕。劉邦用陳平秘計,厚賂冒頓單于閼氏(匈奴單于妻之稱號)。由于閼氏的勸說和相約配合作戰的西漢降將王黃、趙利未如期至,單于疑其與漢有謀,故解圍一角。當時天下大霧,劉邦令強弩加兩矢對外掩護,率軍由解圍角逃出白登山,至平城,始與主力會師。劉邦令樊噲守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代王城),引軍南歸。匈奴亦撤軍去。
此戰,劉邦輕敵冒進,以致被重兵包圍。脫險后,接受劉敬建議,對匈奴和親,并采取防御戰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92960.html

相關閱讀: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
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