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職業生活中的10個致命錯誤
錯誤一:當初不焦急,當前碰到問題再說吧。
很多人剛步入社會,沒有真正意識到危機的存在;或者現在的工作絕對穩定,雖然不知道未來是什么樣子,但至少目前的工作能夠養家糊口,至少可以保證生存沒有問題。他們不知道五年后的自己應該是什么樣子,也不會深入去想,因為這樣很累。至少現在的工作能夠讓自己這一年過得很平穩,至于下一年怎么樣,他們根本沒有考慮過。他們總認為年輕應該是享受的時間,這樣才不會辜負大好年華。即使現在遇到問題,他們老是說:現在不著急,以后遇到問題再說吧。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已經35歲的男人,工作12年,有老婆,有孩子,獨一沒有的,就是穩定的工作。12年來,均勻不到一年就換一份工作。現在年紀大了,家庭的責任也大了,想找份工作長期穩定下來,但發明很難。我問他,為什么不早點兒斟酌這個問題?他說,那時候年青,不懂事,現在意識到了,卻發現艱苦重重,并深深懊悔以前沒有早點兒做盤算。
你現在遇到問題了嗎?你是否在迷惑、迷茫中耗費自己的青春?比擬一年前,你的這一年是提高了,還是在反復勞動?你現在的工作到底是否適合你?你是否知道自己的職業成長路徑?你是否有一個至少可以為之5年的目標?你是否知道一年以后自己成長為什么樣子,五年以后又成長為什么樣子?你是否知道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更致命的是,你是否還抱著“以后再說”的心態?看完這段文字,你是反映是即時行為,仍是重復現在的狀況?
如果所有的問題都等“以后再說”,那么,我敢肯定,最多5年以內,你會遇到再也解決不了的問題!要想解決,你必需要付出成幾何級倍增的代價!
錯誤二:有些事件總要親自經歷了才會知道。
有些人會虛心汲取別人的經驗和教訓,恐怕自己走錯了路;而有些人則說要親自犯一些錯誤,親自遭受一些,才會蘇醒。這些人名義上看起來很強盛,違心在困難中錘煉自己,成長自己,但其實他們卻是潛意識里刻意躲避自己正在經歷和正在犯的錯誤,并且從骨子里不愿意否認和改變目前的現實。這種人剛愎自用,獨斷獨行,聽不進別人的看法,往往會在前進的途徑上栽很多跟頭。
確實,經歷困難和挫折,會讓一個人得到成長。但并不是所有的難題和挫折你都要經歷�?梢蕴崆肮酪幈艿模銥槭裁从忠欢ㄒH身去嘗試呢?不見棺材不掉淚。而當你見了棺材的時候,掉再多的淚恐怕也杯水車薪了。
對于年輕人來說,“試錯”其實是最笨拙的辦法,即使你覺得你還年輕,你還有機會,但實際上時間并不是你想像得那么多。以在北京工作為例。如果你大學畢業23歲,打算30歲買房結婚。屋子不要太好的,但在北京,最少也要100萬。在房價瘋漲的情況下,這已經是最守舊的估量。首付20萬,裝修2萬,家電2萬,結婚3萬,其余備用資金3萬,這總計就得需要30萬。如果你年薪10萬,除去房租、生涯費、電話費、應酬等等支出,一年存款7萬,那么,你至少要需要4年的時間。然而對于職場新人來說,沒有3年的經驗積聚,不可能拿到10萬的月薪。這樣算下來,就算你不走彎路,從畢業到結婚,你要像上緊了的發條一樣高速運行,根本不容許你有時間去起早貪黑或者走彎路。而一旦不慎稍有偏差,走上1、2年的彎路(對于很多人來說,這是再畸形不外),那么對你來說,一旦買房,就會陷入破產的邊沿。
如果你還想著去嘗試和經歷一些原來應該能夠規避的錯誤,那么,你的職業生涯定會付出更多的本錢。
錯誤三:當我遇到問題時,做個職業規劃就行了。
很多人都是在真實 未審看不到盼望的情況下,才會想到做職業規劃。就像在上文第一個錯誤中所列舉的那個例子。但我要告訴你的是:職業規劃并不是你走投無路時的救命稻草!
由于的職業規劃,其核心是要輔助你找到你的職業方向定位,并繚繞這個方向構建你的核心競爭力,以保障你可能在這個方向上順利成長。這兩點缺一不可。如果只是找一個方向,而沒有考慮到該方向在事實工作中實現的可能性,那么,這樣的規劃沒有任何意思。而要想保證職業方向實現的可能性,就必需要考慮外在客觀因素的影響。家庭的壓力、春秋的差距、因工作不順而造成的心態的失衡……等等,都會影響到職業規劃的最佳實施后果。就像醫生看病一樣,如果你已經不可救藥,那么,再高超的醫生恐怕也無回天之力了,反義詞。
對于在校的學生來說,大三之前確立方向,而后利用殘余的時間構建自己的知識體制,畢業后完全可以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對于已經工作的人來說,在工作三年之內確立自己的方向,雖然要付出損失和代價,但仍舊有轉向成功的可能。如果三年之內甚至更長的時間工作不穩定的話,這個時候,職業規劃的難度就大得多,不僅僅是因為你要承擔更大的損失,付出更高的機會成本,同時,因工作不穩定而帶來的嚴重心態失衡,才是你職業成長的最大阻礙。以平均走兩年彎路為例,兩年之后轉行,和別人在一個起跑線上,這就意味著你以前的工作基本上是揮霍了。假如你月薪2500,你兩年的直接物資損失就是6萬,這個損失,至少是你職業規劃投入的60——120倍(如果提前做職業規劃,投入最多也就是你1——2個禮拜的工資)。你同時損失的,還有兩年的成長機會,這個時間是永遠無法補充的。同時,你的心態也會變得很消極,無法積極去面對新的工作,這個損失也是無法估算的。更主要的是,一旦你習慣了迷茫,或者習慣了跳槽,那么,這個損失就會擴展到職業規劃投入的200倍以上!
很多工作多年但依然沒有方向的人來找我們做咨詢,在對他們的綜合情況進行評估之后,如果我感到切實無能為力,給予不了他們應有的幫助,我就會對他們說“很負疚,我們解決不了你的問題”。雖然這樣的辣手的問題未幾,但大家最好還是引以為戒,一定要及早打算,千萬不要等窮途末路的時候再解決問題。那時候,你可能就真的是走投無路了。
錯誤四:把性格測評當成職業規劃。
有一次和一位大學生友人聊天,我問他有沒有做職業規劃,他說做了。我又問你的職業目標是什么,怎么實現這個目標,他說不知道。我就很納悶,我說你不是已經做了職業規劃了嗎?怎么這些問題你都不知道呢?接著他就發給我一堆材料,我一看,全是各種各樣的測評報告。我問他這些呈文在哪里做的,他說在學校的網站上。我說這些講演結果你能看得懂嗎?他說看不懂。
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咨詢的過程中,這樣的情況不止一次地呈現,尤其是在大學生群體中。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的心里就很糾結。他們對于職業規劃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測評的層面上,根本就不知道這些測評對他們意味著什么,更不知道如何應用這些測評指點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
有一次在北京某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競賽上擔負評委,也同樣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他們也知道根據測評結果把自己分析一遍,但到最后規劃的職業方向,大多數根據的尺度是“專業對口”,而與測評結果多少乎沒有任何關聯。固然高校已經開設了職業規劃課程,但據本人所了解到的真實情況卻是:這些課程平時簡直沒有人去當真聽,只是測驗的時候突擊一下,拿學分罷了。我就問他們,這些課程對你們以后的就業和成長有異常大的贊助,為什么不去認真聽呢?得到的答復是這樣的:上這門課的老師完全是照本宣科,根本就不了解真實的職場是什么樣子的,更別提把書中的理論在現實的職場長進行有效的領導和操作,這門課也完全成了陳設。于是,該困惑的仍然困惑,該迷茫的依然迷茫。
因為在大學里大家所接觸的職業規劃只是各種各樣的測評工具,于是也就想當然地把職業規劃與性格測評等同起來。而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很多人因為職場教訓、社會經歷、思維分析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對大學生和初入職場的人來說,這方面的問題就更加顯明),基本就看不懂測評結果。同時,這種測評式的規劃也是理論化比較嚴峻的,測評結果完全由電腦主動天生,所供給的結果都是某一類性格所具備的“共性”的貨色,完全不知道如何聯合職場真實情況對每個人的“個性”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所以,這樣僅僅停留在實踐層面的規劃,實戰性比擬差,也就不難懂得了。
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性格測評≠職業規劃。很多人以為自己做了性格測評就等于做了職業規劃,實在這是一個無比嚴峻的認識誤區。性格測評只是咱們懂得個人道格的一個手腕。波及到具體的規劃時,還要根據個人事業愿景、上風專長、專業技巧、成長經歷、職業價值觀、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等各種情況進行綜合考量,才干得出詳細的論斷。這需要咨詢師深入了解你的情況之后能力做出斷定,而不是單純依賴測評工具所得出的成果。以第一職場論壇的教練式職業規劃為例,除了基礎的測評以外,僅咨詢訪談這一項就需要3個小時的時光,最長的曾經到達6個小時,目標就是對咨詢者進行全面、深刻的了解,并對測評結果進行驗證,以全面、客觀地了解征詢者的實在情況。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么,咨詢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錯誤五:只定方向,不知道實施路徑。
既然上文已經明白了性格測評并不即是職業規劃,那么,一個完整的職業計劃到底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呢?以自己在第一職場論壇進行的教練式職業規劃為例,職業規劃的完全內容應當是“1+2+1”模式,即一項中心內容,兩項補充內容,一項強化內容。一項核心內容,指的是依據其自身綜合情形,進行針對性剖析,量身定制,確破最合適其發展的職業方向定位。兩項彌補內容,一是對其綜合素質進行評估,為其制訂職業成長門路,并進行相應的常識系統構建;二是針對其性情中的弱點跟以往的工作閱歷中所存在的思維、舉動等方面的毛病進行改正,防止其重蹈覆轍,從最大水平上躲避因本身不足而帶來的潛在職業危險。一項強化內容,指的是以職場提升為導向的軟實力系列培訓(以第一職場獨家開發的CCS10職場競爭10力模型為基本),通過存在實戰性的技能和方式的培訓,全面晉升個人綜合競爭力,以更快的速度,取得職業發展的奔騰,拉開與一般人的間隔。
良多人不乏明確的目標,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從而終極影響到職業目的的實施程度。從這個角度來說,只斷定職業生涯方向定位,而不曉得詳細的實行路徑,尤其是在履行的進程中,哪些問題須要直接面對,哪些問題需要繞道,同樣會影響到你的職業發展。
確立目標,只是成功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即“一項核心內容”要解決的問題;而這個目標到底是否實現,就要看實施和執行的效果,這也是“兩項補充內容”和“一項強化內容”的意義所在。如果只是確立了目標,而沒有肯定相應的實施路徑,那么,這樣的規劃只是成功了50%。尤其是強化部門的內容,也是考驗一個咨詢師程度的處所。光懂理論而無實戰經驗的人,做不到這一點。
錯誤六:沒有主意,重大依附四周人的見解。
你為什么想考研?因為周圍的人都在考研。你為什么想進國企?因為大家都說國企穩定待遇好。你為什么不樂意改變自己?因為周圍的人和你一樣,同樣處于這種狀態!
很多人也有自己的主意,但一旦自己的設法得到周圍人的反對或質疑時,他的這種想法就會敏捷消除。有一次有一個客戶來問我,他說他家里人想讓他當老師,但他問了身邊的人,有的人說當老師好,而有的人則說當老師沒有前程,不如進企業。他自己也困惑了,不知道到底是否當老師。
每個人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因而,當你征求別人的意見時,他們只是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去思考問題,并不是站在你的態度上。因此,別人的意見到底是否適合你,還取決于你自己內心的想法。同樣是這個例子,喜歡安穩的人肯定會說當老師是個不錯的抉擇,而喜歡挑釁的人則肯定會說當老師沒有前途。
每個人都有250位朋友,他們分辨涌現在兩種場所,一個是你的婚禮,一個是喪禮,而這些朋友有80%是對你毫無幫助,他們通常不會給你正面、積極的影響,當你渴望有任何作為的時候,他們通常會澆你冷水,告訴你種種的壞處和各種失敗的可能。有20%的朋友,他們是屬于較積極的,會給你正面的影響,而其中又只有5%的朋友則會幫助你,重大改變你的終生!所以,你對朋友們不該厚此薄彼,你應該花80%的時間跟那些會重大影響你畢生的那5%的朋友在一起。
你的路到底怎么走,只有你本人負責。那些曾經給予你倡議的人,即便若干年后證實他們的建議是錯的,他們也不用為當初的提議負任何義務。你必定要清楚,你的路只在你自己手中!
過錯七:打算趕不上變更,與其如斯,不如隨遇而安。
很多人會說世事變化多端,與其刻意規劃,不如隨遇而安。貌似說這話的人都很“灑脫”,但一旦問題來到眼前時,恐怕你就“安”不了了。一是你沒有“根”,就永遠只能到處飄著,永遠也無奈活得很扎實;第二,正因為你沒有“根”,所以無法構建你的成長之基,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你的核心競爭力,所以職業永遠無法得到成長;第三,正因為你隨遇而安,基礎不牢,哪怕遇到一點點“風”險,你就會無法立足,因為你沒有任何抗擊風險的能力!看看那些在金融危機中被裁掉的都是些什么人吧。如果你沒有構建任何適應競爭、抗擊風險的能力,那么,當下一次危機降臨時(這種危機,或許是別人對你的要挾和競爭,或者是組織構造的調劑,或許是并購,也許是倒閉,又或許是一次更激烈的經濟危機),你會不堪一擊,第一個倒下的就是你!恐怕那個時候的境況,就不會像你今天談話的時候那樣“灑脫”了吧?
隨遇而安,是因為你的心坎在回避現實;積極行動,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你同樣可以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錯誤八:高學歷意味著更多的發展機會。
高學歷的人就一定會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嗎?未必!在我所接觸過的所有咨詢客戶中,最有活氣的是本科生群體。而那些研討生則連最根本的競爭意識都沒有。很多人屬于模模糊糊地“被”考研,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考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甚至素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又有一大量人考不上心儀的專業,被調解到并不愛好的方向。真正有明確考研目標的、屬于職業生涯規劃中的一局部的、并且踴躍付諸行動的,只占了24%。我最近在咨詢的一個客戶,如果不考研,他的發展會更好。而讀研之后的迷茫,再加上目標不明確所走的兩年彎路,其喪失已是職業規劃投入的180倍!
并不是所有的職位都需要高學歷人才。那些所謂的高學歷人才,其實能力并沒有與學歷相匹配。當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考慮求實的用人成本的時候,高學歷未必會受到器重。
學歷并不能保障你的成功,那只是一張紙而已。真正讓你成功的,是你到底有沒有不學無術。如果沒有,對不起,所有的公司都不是慈悲機構。
錯誤九:國家單位比較穩定,發展有保障。
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意識。曾經遇到一個客戶,XXX(此處省去3個字,不便明說,大家去意會吧)出生,工作十年,好不輕易上司高升,遇到一個晉升的機遇。憑借自己在單位的能力、表示,他信念滿滿地認為自己會得到這個機會,但惋惜的是,他被一個才能并不強的人戰勝了�?嗟仁甑脕淼臋C會,就這樣眼睜睜看著溜走,于是一氣之下辭職,起誓再也不做XXX。提示那些想進國度單位的人,在進入這些單位之前,你一定要明確“編制”象征著什么,“體系內”和“體制外”又有什么差異,“李剛”到底有什么不同。假如你貪圖穩定,我會告知你:你確定會十分穩固,穩定到10年、20年甚至一輩子待在一個職位上,一個級別上,不會有任何轉變。如果你盼望這樣所謂的“穩定”,并且不任何埋怨,那么,我完整支撐你的決議。
錯誤十:這個社會,要想成功太難了。
成功很難嗎?完全錯誤!尤其是在當前的環境下,我甚至為之歡喜鼓勵,因為這是最容易勝利的一個時期!現實的職場中,工作3年以內遇到職業問題的,占了77%,屬于職業規劃的“重災區”。真正明白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并知道如何行動、全面提升和發展自己,沒有職業生涯規劃問題困擾的,只占了3%。也就是說,如果你有了完整的職業規劃,并樂意朝著目標積極行動,97%的人都不是你的對手,你完全可以疏忽他們的存在。剩下的那3%,你也完全不必懼怕,因為中國的企業有足夠的空間和機會,完全能夠讓你與這3%的人共容。那么,既然成功這么容易,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的人失敗呢?因為,最厲害的那個對手,其實就是你自己!如果你沒有前瞻意識,只顧面前,從來不考慮將來;或者只是停留在“想一想”的層面上,而從來沒有真正行動過,那么,你將永遠打法打敗這個對手!你現在的失敗狀態,仍將連續!成功,將永遠會與你無緣!
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要到哪里去?未來的路如何走?家庭的責任誰來承當?你是想靠自己的盡力失掉成功,還是想成為“啃老”或者“蟻族”中的一員?成功與失敗,你到底如何決定?你又憑什么保證成功?你是否做好了積極行動的籌備?什么時候行動,是現在,立即,立刻;還是想活著灑脫、安適一些,等著“以后再說?”
你現在的取舍,決定了你未來的成長。如果你現在后悔,那么,你以前的走的路肯定是錯的;如果你不想再后悔,那么,從現在開端,就要認真走好每一步,不要再稀里糊涂地過日子!否則,你肯定會成為最失敗的那個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01537.html
相關閱讀:職場生涯最重要的8小時
職場白領之間的人際藝術
職場缺乏安全感怎么克服
西德尼溫伯格的故事
如何與年輕上司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