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實在是一個“人士表揚大會”
“恐歸族”的價值宣言
30年前那些逗樂我們的相聲段子已經不再可笑;除了在微博上被吐槽,春節聯歡晚會已經乏善可陳;大魚大肉、糖果零食都不太合乎現在的健康尺度;大打掃是沒必要的,日常干凈已經讓家里足夠清潔……過年可以做的那些事情都在逐步失去意思。
過年必需做的那些事又令人懊惱。2012年春運人數已經超過30億,每年幾十億人口的大騰挪成為一個基礎無解的社會問題。年貨送來送去,引導、友人、長輩,打點各方關系,聯系多方情感,過年比上班還累。年前的突擊加班經常讓人對假期發生破滅感:焦頭爛額地忙完所有的工作,莫非就為了過年那幾天吃得大腹便便,對著電視發愣嗎?
我們感嘆年味淡漠,其實是人情淡了。但人類社會就是在由熟人社會向契約社會前進。我們有了更多的自我,不再依靠單一的價值標準來請求自己、評判斷人,我們對于幸福的定義不再趨同。在不想過年的呼聲中,非常存在代表性的理由是:為什么要按照別人的志愿來過年,我們只須要一個屬于自己的舒心假期。
過年的那點“鄉愁”也不過是腦補后的結果。
春節來源于殷商時期的祭神、祭祖。西周之后,過年參加了農業慶賀的運動。到漢朝構成了新春的禮節。過年是連綿全部中華文化的傳統。1928年,公民政府曾經試圖廢止春節,折騰了幾年后主動放棄。“文革”期間的“革命化春節”也響應寥寥。民間對于風氣習慣,特別是對好吃好喝的節日的留戀是壯大的,過年,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一直很難被撼動。但是,從20世紀初開始,個體便已經開始精力上逃離這種傳統。
魯迅在《祝!访枘×诉^年的場景,宣布了自己的逃離,《祝!分械“我”是這樣一個人:一個讀了點書、見了外面世界的小常識分子,他不再依附慣性來生存,開始沉著審閱這個“過年”的舊世界,并在其中看到殘酷。
《祝!分恤旀偱f歷年底在天空中都能顯出行將過年的景象,所有人都在忙著年終大典“祝愿”,殺雞宰鵝,買豬肉。但洗涮是女人們的事件,典禮是四叔這樣的家長的事情。“我”這個無關的閑人,回到故鄉魯鎮,卻急著想要分開。那是一個布滿了“寒暄”的世界,總是話不投契,有些你惻隱的可憐人,而你幫不了他們;有些勢利心狠的人,你討厭又不免有些交道。若干年后回想起來,故鄉已經很遠了,過年便只是記憶中灰白色的天空,遠近的鞭炮聲和洋溢于空氣中幽微的炸藥味。
咱們會在某一霎時緬懷四世同堂的時代,全家歡欣鼓舞過春節。但在理智層面,我們都清楚,那不外是一個幻覺罷了。家庭人口越多,關聯就越龐雜,大家庭內部從不缺勾心斗角,也像一個小江湖。一些據說飽嘗了都市孤單癥的人悼念記憶中的春節:當初想來跟兄弟搶一塊糖都是開心的。他們已全然忘卻當初沒有吃到那塊糖的憤懣與辱沒。在一些充斥鄉愁的腦海中,從前總是蒙著一塊玫瑰色的面紗——那其實是腦補的成果。
現實沒有給鄉愁留下空間,城市化推平了記憶中的故鄉,在“千城一面”之間,我們的家鄉都是趨同的,幾年之間迅速突起的市鎮只跟地產、政績相干,與誕生或生涯于此的人沒有多少關系,為了活得好一點,他們甚至都不能留在自己家鄉。
對于世界工廠流水線上的90后來說,公益短片中那些千里走單騎,冒著風雪騎摩托回家的感情是生疏的,那是他們父輩的過年教訓。對他們來說,過年開心的不一定是回鄉,而是拿了工資去買一個新款智能手機。QQ上意識的摯友比兒時的玩伴密切得多。家鄉是丑惡的,他們對于中國城市的凋敝領會至深,那是留守兒童時代的親身閱歷,在父輩打工賺來的二層小樓中,只有未粉刷的墻壁,祖父母力不從心的照顧。
1984年2月2日,北京,農歷初一黃土崗公社劉甲村社員張占鰲一家在包餃子。大年節晚上及初一早上吃餃子的風俗在中國北方一直因循至今。
過年是代際抵觸的暴發期,兩代人都深深地被那個無法實現的“成功”所折磨。
雖然這個國度已經在必定水平上實現了與世界的同步,年青的一代可能與全世界同齡人同步在蘋果店排隊搶購最新一代的iphone了。但是上一代人還在另外一個時空:仍然信任電視上所說的一切;對他們來說,網絡最大作用就是偷菜以及能夠連續看完三十多集的“婆媳大戰”持續。凰麄兓蛘呤菑V場舞大媽中的一員,也許是買金大媽中的一個。他們早早就已經廢棄自己,而把全體的盼望放在兒女身上:只有兒女好,他們便一切都好。在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他們也敏捷放棄了自己的話語權:我搞不懂了。家長威望開端損失,長輩對家庭的凝集力也越來越弱了。
對良多中國家長,特殊是中國來說,親子溝通是一件難題而麻煩的事情。養育孩子的那幾年剛好是事業回升的要害階段,與共事在一起的時間超過陪孩子的時間,孩子的叛逆期又恰逢中年危機,出軌鬧離婚各種焦頭爛額。在2012年,中國的離婚率增幅就已經超過了結婚率增幅,連續8年攀升。
向孩子說明成年世界的各種窘境切實太艱苦了,也太消耗時光了。情緒上的虧欠很輕易用禮物的方法來補充。一個芭比娃娃、一套樂高玩具、一個包、一輛車、一套房……親子關系變成了禮物模式。但是,養育一個孩子并不是馴養一個小動物,給它食糧,它就會向你搖尾巴。情感互動是一種經久不息訓練的結果,不是你某天忽然想修復時,就可以讓對方依照指令回到原位。情感上的空泛會一直橫亙在彼此之間,過年也無奈讓大家在一起假扮親切。
年輕的一代多數是精巧的利己主義分子,從小便享有家中最好的一切;ㄖ改傅男羷阱X念完了大學,第一份工作的工資還不足以支付房租,在一個“拼爹”時代,當他們工作受挫時,還不斷會暗暗埋怨:為什么自己不是富二代、官二代。
父母與孩子照例是最親密的親人,卻有著最無法溝通的價值觀,他們都被這個時代的功利主義牽動著,無法自省,也無法以適當的方式愛人。父母依然還在付出,但是付出得越多,生機在兒女身上得到的回報就越多——不是希望兒女返還自己什么,只是愿望在兒女身上兌現自己無法獲得的現世成功。但是身為兒女,卻并不是個個都能出人頭地,那些厭惡過年的大多數無法面對自己現世的“失敗”,敗于過年聚首的各種“曬”:曬年終獎、曬過節福利、曬年會上的抽獎……三十而立沒能破起來,四十不惑依然迷惑,難以擔負那些人生的義務;他們沒能成為一個好的模范,供給一個世俗層面的成功樣本。
過年是鄉村包抄城市,品嘗、學識、聲調……都市優勝感在過年期間全面失守。
人是依靠優越感存活的動物。在北上廣深,你可以看伍迪·艾倫的片子、用海淘購置一千美元的鞋子,然后偽裝生活在紐約。獨身無孩,月月月光,除了生病時偶然會感到有點寂寞,總體依然覺得自己人生很牛,認為自己是超出了瑣碎生活的那群榮幸兒。那樣的瑣碎生活真實 未審太熟習了,由于你就是在瑣碎中長大的,上有老,下有小,空間局促,沒有隱衷;從物資匱乏時期過來的父母,警惕地盤算著每月的開銷,為節儉了10塊錢而雀躍不已。熟人社會有各種人之常情,瑣屑較量,你是如此厭惡,大學畢業后便義無反顧地逃往大城市,以為遠離了長短與瑣碎。
但是年紀漸長,你會發現,自己還是難以逃脫被那些在你看來井底之蛙的眼界評判。春節其實是一個“勝利人士表彰大會”,中國式幸福是如斯單一而殘暴,就是有票子有屋子有車子有兒子。那些不比擬上風的人訕訕退回到親情環節,長輩發了壓歲錢,晚輩送完腦白金,大家開始看春晚包餃子。晚會歌手在唱“;丶铱纯”.你在心里卻暗暗下信心:明年混不出個樣子來就不回家過年了。所以,每年春節都會有那么多少個缺席者,他們是家人口中費解的存在,“沒回沒回”,最后一聲低得簡直聽不到。
在家鄉不要試圖去傾銷那套雅痞的觀點,喝什么紅酒、穿什么質地的套頭衫。在強盛的現實主義邏輯之中,你就是一個不會過日子的廢柴。由咀嚼形成的大城市自卑感可以瞬間被洞穿:言必稱紐約,卻一次沒有去過紐約,其實只夠錢去次泰國;每個月仍在還15萬的奔跑smart車貸;過完年,房主就要漲房租,心里始終在掙扎要不要搬離電梯公寓;年初獎很少,過年這一次回家就全花光了;信譽卡已經有了三筆分期,豈非還要持續第四筆分期付款嗎?
在故鄉濕冷的冬天,凹造型衣著薄弱的羊絨大衣凍得瑟瑟顫抖,而后,傷感網名,那個微胖的媽遞給你一件羽絨服,你掙扎了一下仍是穿上了。你會發明,跑了良久,認為本人已經闊別了你所否認跟逃離的所有現實,然而,回家過年,一切都被打回本相。只是溫溫暖保險感是很受用的,固然它們老是與事實的無聊、瑣碎一起呈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19256.html
相關閱讀:職場缺乏安全感怎么克服
如何與年輕上司和諧相處?
職場生涯最重要的8小時
西德尼溫伯格的故事
職場白領之間的人際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