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銘
&ldquo,經典話語;你為什么要辭職?”數月來,我已經被無數人問過。但坦白地說,我還沒當真想過這個問題;蛘,只是內心深處那股遏制不住的激動,終于讓我跨出了這一步。
實在我素來不是個“敢想敢干”的人,甚至還有些猶豫不決,但這一次辭職我非常堅定武斷、斷然決然。辭職到當初四個多月,我感到自己邁出了準確的一步。
先自我先容,我來自浙江東部的一個小村落,由于高考到了上海讀大學,碩士畢業后順利進入市級機關做公務員。也因而,我一直是父母眼中的自豪,家族孩子的模范。
可是在機關工作的七年里,我匆匆從最初父母的光榮、自我的榮光,變得碌碌無為,平庸而麻痹,接著是自我質疑與檢查。“離開這里,到外面闖一闖”,這個聲音已經在我頭腦里響了三年。
然而莫名的膽怯跟對未來不斷定性的不安,讓我不斷地自我撫慰、自我麻木,把念想強壓在心底。但三個月前的一場飯局,讓所有的情感都暴發了。
同窗會上的“失敗者”
2013年8月的一天,分辨十周年的本科同學聚首。十年間,許多同學都有了無比大的提高,飯桌上英姿颯爽、談笑自若。
他們中有的已經做到了投行高管,有的成了大型企業的法務主管,還有外資所的著名律師、投資公司的資深研究員……談到買房,看的都是600萬以上的級別;提起股票,賬戶里至少七位數;聊起子女,良多讀的是私破學校,接下來還籌備要二胎……
席間仍舊熱烈、話題一直,但我望著面前這些曾經熟習的面貌,心坎覺得陣陣涼意。在讀書的時候,我始終擔負學生干部,是班里的團支書,是本科班級為數未幾上研究生的人之一,在研討生畢業的時候,還被評為上海市優良學生。
當年,按照父母的志愿,我廢棄了公司、律所等看起來不是“鐵飯碗”的機遇,進入了公務員步隊。碌碌無為過了七年,都不曉得留下了什么。收入七年沒漲,職級七年沒變,能力是“聽話加寫講演”,社會關聯是“引導加同事”。而人生卻已步入而立之年,在那一刻,我深深感到到自己是失敗者。
骨感的現實
是自己不盡力?我上班從不遲到遲到,從不無端請假,公休常常到年底作廢,加班老是自動爭奪。
市級大機關的小部門,從來就不缺人,高學歷、肯吃苦的年輕人一抓一大把。獨一缺的是機會,部分的中層領導都是年輕的“70后”。所謂的發展空間,小到讓人失望。
是自己沒能力?斟酌到部門工作的局限,我在干中學、學中干,踴躍預備,加入各類選調,證券監管、國資治理等部門的筆試都通過了,但因為種種起因也沒能轉崗。
買房結婚后,生涯壓力陡增,職業收入增加無望,于是我將眼光轉向股票投資。我把大批業余時光投入到股票研究,一路崎嶇但依然,獲得了一點成就并考取了多張證券方面的職業證書,專心想跳槽做專業的證券剖析師。但深刻懂得行業之后發明,自己年紀太大,分歧適了。
理想很飽滿,現實很骨感。剛入機關時,我也曾暮氣沉沉,激揚文字,指導山河,也想奮力而為,干出一番事業?蓹C關就那么點事,不是收文就是發文,簡直所有工作都通過文字體現。官樣文章不論你寫得如何,各級領導總要修正一下,以體現他的程度高你一等。
每天寫、年年寫,解決問題就靠寫。寫了那么多文件、講話稿,無一不是“領導器重”“下定決心”“消除萬難”“取得成功”,可到最后,還是老樣子。文章能轉變什么?這種工作,一年下來人就疲了,文案罷了,有什么成績可言?機關待得越久,越遠,這就是殘暴的現實。
逃離圍城
這些年每每看到公務員測驗雄師,我未免心生感嘆:公務員真的處于一座“圍城”中——城外的人,千方百計、削尖腦袋往里鉆;城里的人,卻因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心生去意,想半途離場。
尤其是“80后”公務員這個群體,廣泛自我意識強烈,十分想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不情愿大名鼎鼎、虛度人生。但事實是,六七年從前了,只有極個別同齡人因年青有為、擅長溝通而得到了提攜;也有些人才能平淡,但踏實工作,二心等候選拔;只有少數人毅然分開,更多的人留下來耗費性命。
都說三十而立,現在的我,有家庭、有孩子,壓力很大,但前程黯淡,幻想漸行漸遠。當意識到這一點時,我的內心忽然無比動搖:不破不立,如果什么都不去改變,不去努力,那永遠只能是幻想。
當然,我仍是要“清點”一下,在機關蹉跎了七年,自己還剩下些什么。我想,本人究竟還領有很不錯的學歷,內心深處有對美妙將來的向往,還有始終不變的對學習的熱忱、刻苦干事的信心。
于是我恍然大悟——什么時候開端都不晚,信念比黃金更主要。離開這里,失去的只是桎梏,得到的卻是全部世界。
從決議到辭職只有一周的時間,其間領導震驚并挽留,父母很不懂得,但妻子異常支撐我。如今四個月過去了,在新的崗位上我又變成了一個新丁,很多東西都要從頭學起。但天天都要接觸新事物、學習新貨色,為自己、為幻想奮斗,這讓我無比驚喜,內心也充斥了豪情與力氣。
還記得我離開的時候,有個年輕的共事曾悲痛地對我說:“公務員極像溫水中的田雞,緩緩地人不知鬼不覺被煮熟了。假如當年直接被扔到熱水里頭,也就跳出來了。現在被短暫的安適消磨了斗爭的勇氣,最后成為機關里那些無所作為的人中的一員。”是臨別贈語,亦是自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56348.html
相關閱讀:如何與年輕上司和諧相處?
西德尼溫伯格的故事
職場白領之間的人際藝術
職場生涯最重要的8小時
職場缺乏安全感怎么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