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堂課,七個人生哲理,每個都是簡略而又深入的格言。
1995年在與日本企業家中內功對話時,德魯克說:在我的生命中有7堂課,他們教導我怎樣堅持高效、連續成長、應答變更、攻破慣例、超出從前。
第一堂課:追求完美。1927年,18歲的德魯克離開故鄉奧地利來到德國的漢堡當學徒,同時也在漢堡大學學法律,不外,在那個年代,德魯克讀大學基礎上是不必去聽課的。德魯克說,在1927年那個古老的年代,取得大學文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年按期交一點膏火和在測驗的時候露個面。
然而,那個古老的年代,漢堡的青年旅社、城市藏書樓以及漢堡歌劇院卻是對大學生免費開放的。德魯克的第一堂課——音樂課也是受益于當時德國漢堡的這一軌制,假如不對大學生免費的制度,當時一邊做學徒一邊讀大學的德魯克是不可能每周都去聽歌劇的。
德魯克聽到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的一出歌劇《福斯塔夫》。是晚,他完整為這出歌劇所震動。當年威爾第已是80高齡的白叟了,他的一段話:“在一輩子的音樂家生活中,我盡力尋求完善,惋惜始終失之交臂。我有義務要再試一次!边@在德魯克腦海里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并以此作為本人的座右銘。
德魯克畢生寫了40多本書。當別人問他自己最滿足的作品時,他老是微笑答復:下一本。
第二堂課:上帝看得見。古希臘有名雕刻家菲狄亞斯被委任為雅典的帕德嫩神殿制造雕像,但當菲狄亞斯向雅典市府索取薪酬時,會計刁難菲狄亞斯說:“你所做的雕像都是站在神廟的屋頂,并且神廟又是建在高高的山上,所有的人只能看到雕像的前面,而看不到雕像的背地,我只能付給你雕像前面的用度,而雕像的當面因為大家都看不到,所以我不能付給你那些錢!
“你錯了,”菲狄亞斯反駁說“上帝看得見。”
一語驚醒夢中人,菲狄亞斯的“上帝看得見”這句話成為德魯克的座右銘,人們要一直追求完美,因為上帝會知道所有的。德魯克過了80多歲之后,仍然在構思、創作新的作品,努力做到更加完美,由于上帝在看著德魯克。
第三堂課:畢生學習。 1929年11月19日,德魯克剛剛迎來自己的二十歲誕辰的時候,有一件喜事也同時落在他的頭上,那就是德魯克被漢堡最大一家報社錄用,當了財經和外事報道的記者。
報社的工作時效性很強,早上六點鐘開始工作,下戰書兩點十五分就發稿,然后將成型的版本交給印刷廠印刷。在報社工作期間,德魯克學會了跨學科跨范疇學習的方法。之后的將近六十多年的時間里,德魯克每個三至四年就會抉擇一門新的學科做研究,有統計學、中世紀史、日本的藝術、經濟學等等無所不包。
他對日本繪畫甚為著迷,亦有深刻研討,并曾寫出專著《畫筆的冒險:日本繪畫》并在克萊蒙特大學帕蒙納學院講授了10年的東方藝術課。確切,一個管理學家,講授東方藝術課,聽起來感到有些匪夷所思,但細細一想確實是德魯克的成功之處。
德魯克說:“這種學習方法不僅給我一個豐盛的知識寶庫,也逼迫我接收新常識、新思路和新方法——因為我所學過的每門新學科,都基于不同的理論假設,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德魯克就是這樣一個跨界的飛翔者,而且飛出了高度和廣度。
第四堂課:定期檢查。22歲的時候,德魯克已經是報社的三個總編助理之一了。當時的總編大約50多歲,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和半年過后這樣兩個時間段里,總編都會破費一天半的時間來對過去的工作進行反省,從總結成就開始,然后找到做得不夠的地方,找出可以加以改良的地方。在會議的最后兩個小時里要拿出下半年的工作打算,要集中力氣解決什么問題?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團隊的每個人都需要學習什么新的東西?一周之后,每個人都需要向總編交一個規劃講演。
1937年德魯克從英國來到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魯克花了18個月的時光研究美國通用汽車,并且寫出了《公司的概念》一書。這個時候,德魯克想到了總編纂曾經給他講過的檢查課。此后,每年夏天,德魯克都會抽出兩周的時間,來回想和反省過去的一年?纯茨切┑胤竭可能做得更好,哪些地方應該做而沒有做,那些地方沒有做好。而后,在提出上述問題的解決計劃。
德魯克的這一反省的習慣從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開端,一直到生命的停止為止,逾越60年。
第五堂課:高人指導。1933年,奧地利人德魯克從德國的漢堡來到英國的倫敦,在一家小型的私家銀行做經濟師并兼任合伙人的履行秘書。在這里工作了大約三個月之后,銀行的開創人找德魯克談話了:“你現在已經從本來的經濟剖析師提升為執行秘書,可是就依然干的是經濟分析師的活,到底執行秘書應該干什么?怎么才干做一個稱職的執行秘書?很顯然你沒有做到!
一開始德魯克還接受不了,覺得很惱火,緩緩地德魯銳意識到創始人是對的。
也就是從那以后,德魯克改變了自己的行動方法和工作作風。爾后,每當擔任一個新的職務時,德魯克都會問自己,“為了在新的崗位上晉升效力,我應該做什么,怎么做?”德魯克發現,他終生中變化了無數的職位和崗位,但每一次的謎底都是不一樣的。
德魯克總結自己做管理征詢50多年來的教訓發明,在所有的組織中,那些被選拔起來的,擔負新崗位的干將,沒有多少個人可以勝利的。為數不少的人徹底失敗,大多數人平平庸淡,成功者寥寥可數。
起因就在于他們往往是“新瓶裝舊酒”,“以不變應萬變”,漸漸地就變得平淡了。德魯克說,沒有人能夠自己發現這些不足,必定需要有高人指點迷津。
第六堂課:反饋比擬。1937年,德魯克從英國來到美國。大概到了1945年的時候,德魯克選修了三年的課程研修歐洲古代史,尤其是15世紀和16世紀。德魯克發現,有兩個歐洲機制成為推進歐洲發展的能源,一個是南方天主教的耶穌會,一個是北方新教的加爾文教會。兩者的成功都歸為統一個因素:目的和成果比對的學習方式。
每當一個牧師做一件主要的事件,或者是做某一項決議的時候,他們都會把所要到達的目標寫出來,9個月之后,他們會把實際的結果和本來的等待做比對,看看那些地方做得好,優勢是什么?下一步要做什么,要改那些習慣?那些是沒有做好的地方,那些是不善于的地方?
發現這種目標與結果的比對辦法之后,半個世紀以來德魯克都是這么做的。德魯克說,因為這樣能夠顯示出什么處所須要提高、完美,最后也顯示出一個人不能做什么,因而當前就不要逞強。知道個人的上風所在,知道怎么進步自己的優勢,知道自己的軟肋在哪里——所有這些都是進一步學習的要害所在!
第七堂課:熊彼特的啟發。經濟學家熊彼特生前是德魯克父親的摯友,早在1902年德魯克的父親一面是奧天時財政部的公務員,同時也在大學里講解有關經濟學的課程,而19歲的熊彼特就是聽課的學生。在德魯克父親的印象中,熊彼特精神茂盛、狂妄自卑、僵硬粗魯、不可一世。
1950年1月3日,父親帶著德魯克訪問了重病中的熊彼特,這時的熊彼特已經是一個66歲的老人,他對德魯克的父親說:“我當初已經清楚,僅僅記住個人的著作和理論是遠遠不夠了,除非一個人可能給別人的生命帶來不同,否則他做的也沒有什么稀奇之處。”
要曉得,熊彼特年青的時候可不是這樣對待人生的。德魯克的父親記得熊彼特在30歲的時候,風華正茂,剛發表了兩部著述,其中就有《經濟發展實踐》。當時,熊彼特夸下?谡f,他最想讓人記住的是“歐洲美麗女人最偉大的情人,歐洲最偉大的騎士——興許仍是世界最巨大的經濟學家。”
五天之后,也就是1950年1月8日,熊彼特分開了人間,長年66歲。
德魯克永遠不會忘卻熊彼特跟父親的那次對話,他從中得到了三點啟示:一、人必需自問,盼望他人在自己身后記住他什么;二、人應當跟著年紀而有所改變,不僅是個人的成熟度有所改變,同時也要隨世界的改變而轉變;三、能讓別人的性命有所不同,是件值得后人記住的事。
如果有友人籌備在這個超長的假期里讀點貨色,倡議你去精讀巨匠的名著。上面的“德魯克的七堂課”就是摘自《德魯克看中國與日本》第97頁至105頁(治理專家田同生上個月就讀了這本書,而且做了摘錄,我從他那里‘剽竊’了很多文字)。
站長為你推舉文章:[優美勵志文章:生命因錘煉而漂亮] [俞敏洪勵志語:生命是一種進程]
2
0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278324.html
相關閱讀:如何與年輕上司和諧相處?
職場生涯最重要的8小時
職場缺乏安全感怎么克服
職場白領之間的人際藝術
西德尼溫伯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