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基于“感覺循環動力模型”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NLP學院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受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身心語法程式學)[1] 的啟發,在個體咨詢和群體教學的工作實踐和相關思考中,筆者發現了有效塑造和改變靈魂的工作思路——現暫稱之為“感覺循環動力模型”——這是個體自我完善和社會化的有效工作思路,也是幫助個體自我完善并促進個體社會化的有效工作思路。筆者在從事“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教學工作中,苦于研究資料的缺乏,常借用其他相關學科理論和技術進行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相融合的應用性探索與嘗試,現試圖作初步的系列研究。本文即是系列研究之一:簡介“模型”及其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適切性。
  一、“感覺循環動力模型”簡介
  1.產生背景
 。1)教學工作的需要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作為學前師范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其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于應用性,長期以來,國內較為系統的教學參考資料只有兩本書:張宗麟著的《幼稚園的社會》(20世紀30年代初出版)、虞永平主編的《社會》(《幼兒園課程實施指導叢書》,1997)。在2001年新的《綱要》頒布實施后,更加認識到對學前兒童進行深入、系統的社會教育的必要性。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中的“社會性發展”部分的研究可謂碩果累累,而關于教育的研究、尤其是教育應用的研究需要比較細致和漫長的工作。在教學工作實踐中發現,借鑒和融合是學前專業學生社會教育課程教學和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的必經之路,在借鑒和融合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才會產生獨特成果。
 。2)相關理論與實踐的啟發
  既然意識到有必要借鑒與融合,同時又有一定的便利,理所當然地多了一些相關探索和思考。也是機緣巧合,筆者同時兼任心理學教學和學校心理咨詢工作,有機會接觸到傳統心理學理論和鮮活的心理工作個案,近年又較多學習了NLP的理論和技術,在多個專業的班級教學和不同類型的個案應用中,發現按某種思路進行工作能簡快而有效。
  那是怎樣的思路呢?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和研究意識的增強,漸漸發現上述“模型”。該“模型”的發現受華人NLP大師李中瑩老師的啟發,前半段直接沿用了他教學中的內容,后半段(自我價值系統、自我意識、社會價值系統、來自自我和社會的愉悅感受對“感覺”的充實和強化)及其整個的圓形圖式(循環圖)是筆者在對李中瑩的教學觀摩中和自己的實踐與思考中得到的。李中瑩的犀利簡快、李子勛的靈活睿智、尼克?萊佛士(Mr.Nick Le Force)的婉約堅定對模型的探索和創建有潛隱影響。投稿前特別征得李中瑩老師關于版權說明的同意。
  整個“模型”實際是筆者基于所學、所做、所思而產生的一個假設,走過了一個從無到有的歷程,正在從半自覺向更自覺、從不完善向漸完善、從非系統研究向系統研究方向發展。
  2.“感覺循環動力模型”的基本涵義
 。1)“模型”示意圖
 。2)“模型”中的主要概念
  1)“感覺”:與“蒙臺梭利教學”和“心理學”中的“感覺”不同。這里的“感覺”是指個體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人、事、物及其相互關系的感受,包括身體和心理的感受,強調感性(基礎性),強調主觀感受(如情緒感受)。
  2)自我價值系統:從根本上統領個體的一切個性反映。是個性中的高級系統。是在與社會系統互動中起著基礎作用的初級系統。
  3)社會價值系統:從根本上統領個體的一切社會反映。在自我價值系統基礎上形成。
  4)“悅己、悅人”。“悅己”:在良好的自我體驗基礎上形成的悅納自我的積極感受。“悅人”:在價值觀指引下的親社會行為,獲得社會積極回饋后產生的對他人、對社會的積極感受。
 。常“模型”的構成與要義
 。1)本“模型”是簡明、有效的心靈工作模型。從“感覺”動力切入,并不斷積聚動力,建立和完善自我價值系統,推動人格提升,實現個體社會化,并進一步完善自我。
 。2)“社會價值系統”建立在“自我價值系統的基礎上”。培養“社會人”要從個體的自我完善或幫助個體進行自我完善開始,最終進入“個體——社會——個體”的大循環。
 。3)個體自我的完善一般情況下從“自我價值系統”的完善著眼,從“感覺”著手,進入“感覺——價值——感覺”的中循環。
 。4)從自我角度看,“自信、自愛、自尊”的形成與鞏固是本系統中的小循環,所形成的“自我價值系統”是外達社會、內固自我的關鍵環節和系統。
 。5)胸有成竹,手中有器;教育有法,教無定法——理解了該模型,可以從任一環節切入,遵循總體思路、有所側重地進行工作。例如,對大學生做工作時常常直接從“自我價值系統切入”,對幼兒做工作時常常直接從“感覺”切入,步步深入、層層提高。
 。6)在遵循原理的基礎上產生“多快好省”工作效果的秘訣是:因人、事、時、地而異,因目標而異,對照模型,缺什么,補什么;做什么,做成什么,強化什么。
  4.“模型”的工作流程與要點
  “感覺”是靈魂工作的一般起點,有“感覺”才有“嘗試(行動)”的動力,有“嘗試”才有可能積累“經驗”,在足夠多“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能力”,“能力”被多次“認可”形成“自信”,而后建立“自我價值系統(整個價值系統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完善“自我意識”,來自“自我意識”中悅納自我和來自“社會價值系統”良性回饋的悅納他人、悅納社會的體驗再次形成個體新的“感覺”,成為以后繼續進行嘗試的動力。本模型揭示了靈魂工作的起點(感覺)、程序(由低到高、簡單到復雜)、難點(愉悅的感覺)、重點(認可)、關鍵點(嘗試)等問題。
  5.“模型”的主要特點與價值
  本“模型”有清晰的思路、縝密的邏輯,所呈現的由低到高的工作程序、由簡單到復雜的心理結構、層次清楚的心理系統,使該模型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對激發動力、培養能力、增強自信、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等都有明確的方向、清晰的思路、具體的做法可循。
  二、“感覺循環動力模型”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適切性
  幼兒的年齡特征、社會的需要、新《綱要》[2]的要求、社會教育的領域和學科特點均要求: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應該是潛移默化、深刻久遠、和諧統一的教育。本“模型”尤其適用于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有利于擺脫社會教育的“說教”痼疾,有利于進行多途徑、多形式、一致、一貫、潛移默化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是將“自然人”塑造成“社會人”的教育,是塑造或改造幼兒靈魂的系統工程,靈魂塑造或改造的根本點和難點是動力問題,靈魂塑造的終極目標是塑造和改變在人格中起統領作用的價值系統。價值系統決定個體人生的方向、社會化狀況、與社會的關系、社會作用的性質,而自我價值系統。系統的基礎,抓住建立自我價值系統的根本進行工作則事半功倍。本“模型”便是從動力切入,并不斷積聚動力、建立和完善自我價值系統,以推動人格提升、實現個體社會化的工作模型。
  參考文獻
  1 李中瑩.重塑心靈.世界圖書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nlp/2183.html

相關閱讀:NLP故事——小頑童與老頑童
感官敏銳練習
把規條與信念分辨清楚
NLP執行師課程和NLP教練技術有什么區別?
NLP系列29《神奇實用的NLP》提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