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挑戰“因果律”的震撼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NLP學院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對我們探索自己的“無名層次”而言,笛卡兒(R’ene Descartes)的質疑“自我”是否存在?比其所提出“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的這個答案,前者的幫助大多了,因為“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頂多只能幫助我們探索“信念價值”以下的層次。
  而休姆(Hume 1711~1776)所提:““因”與“果”之間并沒有必然的關系。”,““因果律”,只不過是一種人們的“習慣”、“信仰”,“因”與“果”之間并沒有必然的關系。”,對“因果律”的挑戰、質疑,影響才更為深遠。
  “因果律”可說是西方(甚至全球)哲學思想、理論、文化...的根本基礎之一,這個基礎受到如此嚴厲的質疑,那么,這個世界的許多信念頓時呈現不穩,世界的種種現象頓失去合理解釋,這對西方哲學來說,無異是一顆威力無窮的震撼彈。
  以“心靈疆界”系統,想探索“無名層次”的人來說,休姆(Hume)的這個質疑,倒是非常值得參考。
  因為,“信念、價值”層次原本是構成“自我”非常堅強的一個“認同”,非常難以突破、擺脫,而“因果律”,就是構成“信念、價值”的重要模式之一,如今,休姆(Hume)對“因果律”提出了劃時代的質疑、挑戰,讓“因果律”失去了堅固的基礎,對突破、擺脫“信念、價值”層次,對“無名層次”的探索來說,實在很有幫助。
  我們還是回到西方哲學界受到休姆(Hume)挑戰、質疑“因果律”這顆震撼彈沖擊的這個話題,因為,接下來的發展,對探索“無名層次”的人有更進一步的幫助。
  來自休姆(Hume)震撼的影響當中,最有意思的是,居然有一位一生只生活在東普魯士科尼斯堡(Konigsberg,二次大戰后更名為Kaliningrad),一生從未離開過這個小鎮的一位書生,竟然因此被“從獨斷的幻夢中喚醒(康德自己說的)”。
  這位書生就是非常有名的德國哲學家伊曼努耶爾?康德(Immanuel Kant)。
  伊曼努耶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誕生于普魯士東部的哥尼斯堡,在哥尼斯堡大學教了41年的書,1796年以72歲高齡退休,1803年10月18日罹患重病,1804年2月12日,與世長辭。
  康德一輩子都住在哥尼斯堡這個小鎮,1778年2月,當時的教育大臣策特里茨邀請康德到哈勒任教(薪俸可達600塔列爾,而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收入只有236塔列爾),康德婉拒了;同年三月,策特里茨把薪俸提高到800塔列爾,并加上“宮廷顧問”這個官銜,再次邀請康德,康德還是不為所動,他就是偏好哥尼斯堡寧靜的生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nlp/3846.html

相關閱讀:NLP故事——小頑童與老頑童
NLP執行師課程和NLP教練技術有什么區別?
NLP系列29《神奇實用的NLP》提要
感官敏銳練習
把規條與信念分辨清楚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